[摘要] 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尋求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的途徑,真正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開展了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的探究,并提出一些有益經(jīng)驗。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初中語文;有效教學
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教起來不容易,學生學起來沒興趣。這主要是由于文言文相較于白話文具有晦澀難懂的特點,古人習文方式、思想特點都與現(xiàn)代人有很大差異。如果語文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沒有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手段,很容易造成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文言文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載體,中學生進行文言文學習,不僅僅是學習古代語言文字,更是汲取古人優(yōu)秀文化思想。基于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求有效的文言文教學,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現(xiàn)狀和問題,提出具體策略。
一、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
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采取“誦讀——翻譯——理解與感悟”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引導中學生從淺層誦讀到深層次的理解升華,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遵循了學習規(guī)律,是較為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方式。然而實際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翻譯”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而忽視誦讀、理解與感悟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古文字、詞、固定用語的翻譯、解釋,學生在課堂上感到文言文的枯燥、索然無味就在意料之中了。再有,文言文教學中情感滲透的缺失,導致學生難以深層理解古文中的深刻寓意,即便掌握了其中字、詞的含義,但依舊不能深刻體會古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蘊含豐富多彩的典故,語文教師不能做到引導學生走入古文的意境中,感受古人在文言文篇目中潛藏的深厚情感,就不能讓學生真正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
二、文言文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
1.重視文言文課堂導入,讓學生進入意境
改變單一、枯燥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引發(fā)初中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是文言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激發(fā)初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對古人的世界進行探索,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徹底翻轉(zhuǎn)以教師為主體的文言文教學模式。[1]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重視文言文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要通過課堂導入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變化進行有效激趣,從而走入文言文中描繪的意境中。例如,對于《桃花源記》這一課堂導入的設計,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向往的田園生活的寧謐與美好。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自然景色圖片,同時配以美妙的自然聲音,讓學生閉著眼睛想象身臨其境,內(nèi)心感受如何,以此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上美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試著進行感受。這樣的課堂導入,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課堂體驗感,把學生引入一個類似陶淵明描繪的田園生活情境中,同時再帶領學生進行全文誦讀,帶著感受去讀、去體會。如此一來,誦讀的效果也會隨之增強。
2.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言文誦讀,培養(yǎng)學生語感
誦讀作為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強化中學生的文言文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古文知識、疏通文意、體會古人情感,比教師逐字逐句地進行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具體地說,誦讀的方式要多樣化,要讓學生體會不同誦讀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以此使學生愛上文言文誦讀。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文章的特點,合理選擇適合學生的誦讀方式。例如,《詩經(jīng)》的誦讀,教師可以配合樂曲,指導學生嘗試合著樂曲進行誦讀;可以讓學生模仿電視上古人背誦文章的情景,體驗誦讀樂趣、活躍課堂氛圍;還有的古詩文是可以用“唱”的形式,采取古詩新唱的教學策略,以便學生通過韻律、音樂旋律來進一步感受古文中的情感。[2]教師除了利用課堂授課時間進行誦讀指導,還要充分利用早自習、學生課余時間,讓學生進行古文誦讀學習活動,促進良好的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隨著中學生文言文知識積累的增多,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也隨之提升,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效率也會提升。
3.文言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思想,運用于自身的學習與生活中,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學有所用。要開展生活化文言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緊密結合,揭示文言文中一些道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給初中學生以啟發(fā),讓其真正將所學用于日常生活和學習中。[3]例如,《桃花源記》中作者描繪的情景與當今學生的生活相差甚遠,但是其所表達的和平、自由、幸福的社會生活,也是當今人類普遍追求的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為增強學生理解,語文教師可以試著引導學生就當前時代不同生活現(xiàn)狀下的人們進行對比討論:有的學生會聯(lián)想到有些國家的人民還處于戰(zhàn)亂中,沒有戰(zhàn)亂、能夠正常生活的國家,對這些人來說就是“世外桃源”。有的學生會聯(lián)系自己家庭生活,父母經(jīng)常處于加班狀態(tài),城市的生活壓力對他們來說很大。這樣,過年回到老家,暫時忘卻城市生活的煩惱,就是他們內(nèi)心向往的“田園生活”。還有的學生認為,現(xiàn)在有些人過于追求物質(zhì)生活,開豪車、買名牌、住別墅,人情越來越淡漠,那些民風相對淳樸的地區(qū),人們衣著樸素、熱情好客、互相幫助、生活簡單,就是自己心之所向的烏托邦。由此可見,將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與我們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相融,讓學生對生活進行深入思考,結合當前生活對文言文的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理解,是知識遷移與應用的有效途徑之一。[4]
綜上所述,本文就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簡要論述,然后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對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學效率提出一些具體策略。主要包括開展文言文生活化教學、文言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意境以及運用誦讀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的興趣、增強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并將所學用于認識與指導現(xiàn)實生活。因此,突破機械模式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本,創(chuàng)新文言文課堂教學,是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的有效途徑。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初中語文經(jīng)典文本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2020YQJK25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小房.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 走出初中語文教學困境[J].科幻畫報,2019(11):97.
[2]楊玉芳.迎難而上——探討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困境與應對方法[J].求知導刊,2019(42):43-44.
[3]楊秀軍.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9(10):25-27.
[4]季海霞.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與優(yōu)化路徑[J].考試與評價,2017(10):111.
方翠琴? ?廣東省開平市港口初級中學,高級教師。江門市基礎教育系統(tǒng)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