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怡 孟婷婷 馬建航
摘 要:本文通過閱讀文獻及訪談的方式識別網絡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論研究網絡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問題。構建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論構建“自我效能感對網絡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的影響”概念模型,分析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找到影響自我效能感的關鍵路徑為個人自身的成敗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和情境條件,并從這五個維度方面對英語教學提供建議。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自主研學;英語學習;網絡環(huán)境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網絡教學作為一個新的學習方式使人們知識獲取途徑已經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而是更為全面便捷的線上學習。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zhàn)略,可見信息時代知識傳播方式變革必然導致教育教學模式發(fā)生轉變,而自主研學模式恰巧符合這一變革[1]。自主研學的持續(xù)探索性可以開拓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得到很好提高,同時,隨著網絡教學的出現,傳統(tǒng)教學越來越顯露出它在大學生英語水平自我發(fā)展上的劣勢,如地域之間資源相對不平衡、學生個人需求難以顧及、缺乏學習主觀能動性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網絡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為研究對象,以自我效能感理論為基礎,通過構建自我效能感對網絡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的影響概念模型,借助問卷調查,文獻調研等方法收集數據,利用SPSS和AMOS進行數據分析,識別自我效能感對網絡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的主要影響,根據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主研學,通過提高自我效能感進而提升自主研學能力,掌握科學的自主研學的方法和策略。
1相關研究概述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視為人們衡量自己能力程度的表現,對成功有著關鍵作用,同時班杜拉提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成敗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和情境條件[2]。
托馬斯約翰等學者研究發(fā)現,自我效能感較強的學生,其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好。王凱榮等學者通過對不同成績水平的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學生成績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愛爾蘭遠程教育家德斯蒙德給線上自主學習下的定義是:師生在準分離狀態(tài)下,依靠學習支持服務系統(tǒng),以個體自主性學習為表現形式,師生通過網絡雙向互動,并從中受益的學習方式[3]。
通過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研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也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可能會使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研學出現低效性、盲目性、缺乏自信等問題。所以,如何提高網絡教學模式下自主研學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為此,我們以江蘇大學英語課程為例,展開對網絡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
2研究問題現狀和概念模型構建
2.1前期調研
從調研現狀來看,盡管英語學習的社會環(huán)境很好,但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無法在相對自由的大學生活中保持日常英語學習,在旁人的督促和說教下這一情況可以改善,但總體而言英語自主研學還是不容樂觀。
2.2模型構建
結合研究目的及前述相關研究,以期望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為理論依據,綜合相關文獻文調查結果,對相關研究因素進行總結,構建本研究的理論研究模型,將成敗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和情境條件五個維度作為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研學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成敗經驗: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成敗經驗,此成績包括考試分數、英語相關的比賽成就、考級成敗以及生活中的英語溝通等情況。
替代性經驗: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學生對身邊人進行觀察從而自身的得到替代經驗的過程,即榜樣的作用。
言語勸說: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學生受到身邊人的建議、勸告和解釋等,這種勸說可以來自父母、朋友、老師乃至自身。
情緒喚醒: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生理狀態(tài),高興、悲傷、歡樂、恐懼等各種可以改變行為表現及效能預期的情緒。
情境條件: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包括社會英語學習環(huán)境、家庭學習環(huán)境和教學模式等環(huán)境。
自我效能感: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學生對于自己能否提高大學英語自主研學能力的推測與判斷。
2.3假設提出
根據前邊問卷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1:成功的經驗對于網絡教學模式下自主研學課程自我效能感有正面影響
H2:積極的替代性經驗對于網絡教學模式下自主研學課程自我效能感有正面影響
H3:積極的言語勸說對于網絡教學模式下自主研學課程自我效能感有正面影響
H4:積極的情緒喚醒對于網絡教學模式下自主研學課程自我效能感有正面影響
H5:積極的情境條件對于網絡教學模式下自主研學課程自我效能感有正面影響
網絡教學模式下英語自我研學課程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概念模型如圖2.1所示。
3實證分析
3.1模型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237份有效問卷,運用amos21.0以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得到表3-1。
由表3-1可以得到,情境條件和自我效能感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905,是各個影響因素中路徑系數最大的,說明情境條件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程度最大,替代性經驗和自我效能感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876,說明成敗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程度較大,成敗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和自我效能感之間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389、0.248、0.121,說明言語勸說和情緒喚醒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程度較小。以上路徑的P值均小于0.05,可以認為所有路徑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假設成立。因此假設檢驗結果如表3-1所示。
3.2結論
由假設檢驗結果可知,所有假設都得到顯著性檢驗支持,成功經驗、積極的替代性經驗、積極的言語勸說、積極的情緒喚醒和積極的情景條件均對網絡教學模式下自主研學課程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響,其中,情境條件和替代經驗所帶來的影響最為重要,而情緒喚醒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程度最小。
4對策和建議
本研究結果清晰表明了在網絡環(huán)境下,個人自身的成敗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和情境條件五個維度皆對自我效能感有影響。因此,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我們提出下面幾點建議:
1、創(chuàng)設體驗成功的機會。
成功經驗是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的來源,自信心不足的同學有可能過分夸大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過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成功機會。例如在教學中設計一些中等難度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老師的適當點撥來完成問題,這樣學生便會得到成功的滿足,自我效能感也會相應提高。
2、樹立成功榜樣
學生應多注意身邊同學所獲得的成就,從而轉化為自身的信心感。大學生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對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影響。當大學生看到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學生在某項活動中取得了成功,就會增強自我效能感。
3、保持積極情緒
教師應適當的鼓勵學生,發(fā)揮言語說服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作用,同時學生也可以自己向尊敬或喜歡的人尋求言語鼓勵,尤其是在網絡教學的情況下,學生容易自我頹喪,這時候就需要其他人的幫助讓自己保持積極地情緒,獲得信心和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楊雪,姜強,趙蔚.大數據分析與教育改革——對2016年第十五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的思考[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2):62-75.
[2]王柯鑫,楊潔輝.大學生領導能力、創(chuàng)業(yè)自我效能感和創(chuàng)業(yè)社會支持對創(chuàng)業(yè)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J].創(chuàng)新科技,2019,19(05):67-74.
[3]翟緒閣,盧小君,張國梁.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影響因素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8-13.
作者簡介:
沈佳怡,女,生于2001年2月,漢族,江蘇蘇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管理學
孟婷婷,女,生于2001年1月,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管理學
馬建航,男,生于2001年4月,漢族,吉林長春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管理學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第19批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9C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