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荷琴
【摘 要】如果教師在看似平常的詞句處,適時點撥、追問一下,學生就會有思維的路徑、表達的支點,學生對詞語的敏感度和思辨力就會不斷提升。教師對文本中原有問題的駐足、停留,不僅填補了作家語言上的空白,更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巧妙的問題,并不是俯拾皆是,而是需要教師用心去尋找,根據(jù)不同的文本找到不同的問題點。
【關鍵詞】好的問題 積極主動 真學習
課堂教學中,一個好問題的提出,能夠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擁有學習的“高峰體驗”,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一個好問題的引領,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走向有深度的語文學習活動,從而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那這樣的“好問”“妙問”,它藏身何處呢?關注以下幾處,追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就能在這些不經意處悟出諸多“精彩”。
一、看似平常處的“準確傳神”
王崧舟老師說過,始終保持對文本語言的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對每一句話,對每一個詞,甚至對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要有一定的敏感和警覺。
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西門豹治鄴》一文中,對于課后習題“懲治巫婆和官紳的辦法好在哪里”,學生初讀課文后,大概也只能說出“西門豹這個辦法太好了,他很機智、聰明”這樣簡單的話。究竟好在哪里?如何更好地將人物言行、語言發(fā)展與思維訓練融合起來?
讓學生關注看似很平常的詞句,多問個“為什么”。例如,西門豹的這一處語言描寫——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河神不會滿意的。麻煩你去跟河神說一聲,說我要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
這里的“不漂亮”是真的嗎?西門豹為什么說新娘不漂亮?對“說一聲”你有什么別的想法嗎?順著這樣的問號,學生就有了情緒和思維的呈現(xiàn):
生1:西門豹說新娘不漂亮是假的,他這是為救下新娘找了一個很好的借口。他表面上說“新娘不漂亮”,實際上他已經想好了懲治惡人的方法。
生2:“說一聲”,表面上是說一聲,實際上西門豹是為了把巫婆投進漳河,真是妙??!
生3:西門豹這樣做還是做給老百姓看的,他要老百姓明白這是巫婆作惡多端,從而幫助老百姓破除這個迷信。
在兩個看似簡單的詞語上一追問,西門豹表面上不動聲色,實際上“將計就計、足智多謀”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感性、立體起來。
文章中還有一組極其平常的詞語:第12自然段中“等了一會兒”,第14自然段中“再等一會兒”“過了一會兒”。學生大多是不會關注到這樣不起眼的時間短語的,此時,教師抓住這個平常短語追問一下:
西門豹在這里“等”什么?這里的“等”有什么特別的作用嗎?前面懲治巫婆時,西門豹說完就叫衛(wèi)士把她投進了漳河。前面如此干脆,后面為何一等再等?
通過對比閱讀,多問一個“為什么”,學生思考的活躍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二、看似無用處的“大用”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白鷺》一文第7自然段最后一個問句——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匆匆》一文結尾處——你聰明的,告訴我,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在這些地方只有問,沒有回答。這種“只問不答”的句式,看似是無用之問,其實恰恰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間。
抓住上述第一問“可它真是在望哨嗎?”直接引導學生討論:白鷺是不是在望哨呢?如果不是,那么它在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有了思維的火花。
有學生說:“白鷺不是在望哨,這么悠然寧靜的畫面,不如說白鷺是在遠望風景,或是等待歸來的同伴?!边@是詩和遠方的浪漫回答。有學生說:“這樣的天高地闊、白云悠悠,白鷺一定沉醉于大自然的風景中。且不知,它自己就是一幅獨特的精美畫面?!边@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深入解讀。
不管是想象觀賞風景還是盡情享受風景,總之白鷺向人們展示了自己獨特的愛好。教師通過對文本中原有問題的駐足、停留,不僅填補了作家語言上的空白,更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理解。
看似無用之問,只要咀嚼一下、追問一下,就能起到引領學生與文本展開積極有效對話的作用。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課堂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妙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引領和點撥,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語言的能力。
三、看似不合理處的“合情合理”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祖父的園子》一文第1自然段中寫道:我家有一個大花園??墒亲x完這個自然段甚至全文,學生也沒有發(fā)現(xiàn)作者具體寫到了哪種花。這里的“花園”作者是不是用錯了呢?帶著這樣的疑惑,教師引導學生去細讀第1自然段。學生關注到了“帶著金粉”“胖乎乎”“圓滾滾”這些詞語,原來這些用詞都跟蜜蜂采花粉有關。“胖乎乎”“圓滾滾”寫出蜜蜂采了很多花粉釀蜜,“金粉”就是指花粉。從這里可以體會到蕭紅文筆的獨特,表面上沒有花,實則用蜜蜂、蝴蝶的動態(tài)從側面襯托花園的花開得如此熱鬧繁盛,真是文字高手??!巧妙的一“問”,讓一處看似不合理的文字表達,盡顯出大作家寫作的秘密。
再如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時,學生基本都感悟到了哈爾威船長的崇高品質,但筆者認為,學生對于船長這一偉大的英雄形象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因此,筆者拋出了一個問題:這艘輪船上,那么多人都被救,船長應該也有時間逃生,為什么他卻選擇了同船一起沉沒呢?是呀,在生與死之間,船長為何選擇了后者,這是不是不合理呢?
這個問題一出,馬上觸發(fā)了學生的興奮點和思維點。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得出的不僅僅是哈爾威一生嚴格要求自己,忠守職責,在生死關頭和輪船共存亡的崇高精神,還有在閱讀的拓展延伸中,結合雨果所處的時代來看待“船長”的價值觀、人生觀,這里將“船長”賦予了當時的時代特點。還有學生說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浪漫主義作家就是將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來,伴隨著哈爾威船長的死亡,給讀者留下的震撼更大,更能觸及人的內心。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文字與心靈的融合。
一個巧妙的問題往往能調動學生全部學習經驗和內心的情感噴發(fā)。當然,巧妙的問題,并不是俯拾皆是,而是需要教師用心去尋找,根據(jù)不同的文本找到不同的問題點。當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時候,答案的對與錯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四、看似重復處的“耐人尋味”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一文中多處用到重復詞語:第7自然段中的四個“七八十個”,第16自然段中的三個“我的母親”,第29自然段中的四個“立刻”。面對這樣的語段和特殊用法,教師要摒棄過多的內容分析,通過朗讀,讓學生關注到這些重復用詞。教師提出疑問,或者鼓勵學生自己質疑:這些重復詞語可以去掉嗎?或者能用別的相近詞語來替代嗎?一個好的問題可以組織起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去掉重復詞語對比朗讀,學生體悟到:第一處的“七八十個”,這個反復出現(xiàn)的數(shù)字,一遍一遍地在強調著那個可怕的環(huán)境,通過這樣的壓抑、嘈雜的場景描寫,能更好地體現(xiàn)母親的偉大。
第二處的三個“我的母親”,教師教學時通過文字想象畫面,如同電影慢鏡頭一般,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怎樣的母親,看到了母親怎樣的脊背、怎樣的臉、怎樣的眼睛。這樣一個個特寫鏡頭的呈現(xiàn),連接的是作者的震驚、疑惑、痛苦。文本、作者、學生,情感交織在一起,這就是這段話特殊的表達方式以及所達到的效果。
第三處四個“立刻”,則猶如一個個快鏡頭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重復的用詞,嫻熟的動作,母親的勞累、疲憊、拼命,作者的感動、自責、愧疚,讓人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一個巧妙的問題,往往就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抓住文本中重復用詞這種特殊的寫法,通過換詞比較、朗讀體驗、想象畫面,學生就能在言語的品悟中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獲得情感熏陶,同時還能習得作者言語表達的技巧。
總之,課堂提問是學習任務最重要的學習支架。教學中的問題似乎無處不在,但高效的課堂往往只需要兩三個巧妙之問。這樣的妙問,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教材,依據(jù)文本特點,用心揣摩。教師的用心之“問”,必能成就課堂學習的“真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