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學科具備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是發(fā)展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載體。教材是教學最重要的載體,教師或者是學習者必須深入理解和精準把握教材。自2016年9月1日起,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課本名稱統(tǒng)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面對新教材,新時政,教師思考如何更好把握以提高課堂教學成效之前,首先應對該教材的內(nèi)容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把教材內(nèi)容、教材理念、教材方式熟讀于心。簡單對教材做個分析,也是學習者為未來的教師生涯打好基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七年級學生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個學期的初中生活,已經(jīng)開始適應初中生活,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立,也主要使學生認同國家、社會以及個人,是非常重要的課程。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上就是要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而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有這樣的作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第六課“我”和“我們”第一框“集體生活邀請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課題位于第三單元,第一單元學生認識了青春的我們,第二單元學會了調(diào)控情緒和品味情感。為第三單元的學習做了鋪墊,七年級的學生對集體并不感到陌生,在集體生活中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歸屬感,這是本單元的思想基礎,因此,有必要走進集體,學習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力量,本框為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本單元本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科學合理設定學習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學習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活動的達成點。因此,本框的教學目標應該如下: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養(yǎng)成熱愛集體的習慣。培養(yǎng)熱愛班集體的情感,具有集體責任感的意識和溝通和交往的能力,并自覺為班級貢獻自己的力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設置情境,思考問題、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個人離不開集體,只有團結(jié)的力量才能發(fā)揮合力,才能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
3.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集體的概念以及作用,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理解集體生活可以培養(yǎng)我們負責任、人際交往的態(tài)度和能力。理解集體力量的來源及作用。
三、教材的適用性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教材自使用以來,受到一線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普遍關注,引起強烈反響。如何有效、科學地把握和使用教材,是教師益須 攻克的難題 。本單元本框“集體生活邀請我”,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一)對教材的了解與評價
教師們對教材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教師處在教學一線,使用教材必須和各自的教學風格、認知水平有很大的關系。
1.課本的版面設計生動形象,裝幀好、質(zhì)量不錯,且課本的編排比較合理。在“集體生活邀請我”這一框中的版面設計和知識的編排,都非常符合學生的心理,文字簡言意賅,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
2.教材內(nèi)容新、實、趣,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社會新貌,反映了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體現(xiàn)和注意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yǎng)。 趣味性、實用性都有,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的老師”,學生的感興趣是最好的。
3. 教材配有豐富的插圖。我認為插圖適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的插圖增進了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能理解德育知識點。在“集體的溫暖”這一目中,第二個探究與分享中,說出集體獲得最讓自己自豪的榮譽,貼合了實際,讓學生思考身邊的人和事物。
4. 教材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德育課程教材符合現(xiàn)代學生的需要;教材也重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集體的力量“,第一個探究與分享中,找到自己親身經(jīng)歷“團結(jié)的集體”,分析特征并寫下在班上做出分享,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
5.課本的文字表達比較規(guī)范。滲透思想做的極好,在“集體的力量”這一目中,文字中說道:“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結(jié)合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言文,教育學生,教給學生重要的集體意識,符合我國現(xiàn)代社會主義新思想。
(二)教材是否適用
1.課本的可讀性
課本不僅是教本,更應是學生的學本。要使學生正確掌握學本,就需要學生正確理解。課本中“探究與分享”與相關鏈接的可讀性對學生學習有較大的影響,在第一目中的相關鏈接中,提到成員間相互關聯(lián)的程度、因素賦值這些話語,個人看來,七年級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這個概念。此教材在文字的使用上要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進度與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增強課本的可讀性。
2.教材是否適用
對教材在是否適用的看法有差異,教材是否適合學生因人而異,有些學生認知水平較強、理解能力較強,就會出現(xiàn)更能理解學本,但是如果遇到認知能力較弱的學生,就不是如此。所以新教材有許多插圖和片段,是非常實用學生的心理、生理的特點。
四、教材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分析
教材內(nèi)容分析,目的在于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范圍和深度,弄清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相互關系,更好地安排教學步驟。此框的教材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如下:“集體生活邀請我”有兩目的內(nèi)容。
1.第一目是“集體的溫暖”,此框內(nèi)容首先論述出“集體是什么”,并在此基礎上插入相關鏈接“集體的聯(lián)結(jié)度與什么因素密切相關”,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還插入探究與分享中的情境思考,回答問題,學生鍛煉思考能力、表達能力。
2.在第二段文字表達中,中心問答就是“我們想在集體中得到什么”,因此也準備了相關的鏈接,“認可和接納,尊重和理解,安全感和歸屬感”,具體延伸了什么是歸屬感,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后添加探究與分享,讓學生進行分享,請你說出集體獲得的最讓你自豪的榮譽,并與同學分享。表達適合現(xiàn)階段的的學生,表現(xiàn)欲較強,思考能力也較強的階段。
3.最后,加上作為集體的一員,我們應該怎么做,如何對待集體榮譽感,以及延伸了什么是集體榮譽感,層層相扣,緊密聯(lián)系。
4.在第二目中,“集體的力量”上,首先集體的力量的公式,讓學生明白集體不是簡單的相加。之后集體的力量來源于什么,是什么,來源于什么,符合知識的邏輯性,后加上一個探究與分享,找到親身經(jīng)歷的“團結(jié)的集體”,這符合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要求。
5.個人的力量是什么樣的,借助公式,明白個人的力量在集體中匯集,就會變得強大。添加閱讀感悟,用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話語,懂得個人力量在集體中的重要作用。之后用研究與情境的三個情境,鞏固上一個只是集體的力量是怎樣的并且為下一個知識點“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做好了鋪墊。
6.最后,用一段話論述出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樣的知識點是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的框架進行編排,符合學生需要,添加一個擴展空間,布置任務。
五、教材設計思路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集體的溫暖; ? ? 教學難點:集體的力量
(二)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
(三)教學準備
教師:1.做好相關理論知識的儲備與拓展。
2.通過與學生交談的形式,了解學生對于集體的認識,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列舉自己所知道的集體,提前感知。
(四)教學設計步驟
1.新課導入
運用梁啟超的至理名言導入新課:“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做出翻譯,然后過度一個個“我”組成了“我們”,“我們”就是“集體”,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單元標題《在集體中成長》。
2.新課講授
(1)首先,老師:展示PPT,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分享自己有哪些印象深刻的集體,用關鍵詞進行描述。學生討論并分組回答。
(2)展示PPT內(nèi)容,讓學生判斷是否是集體。并舉例有哪些是集體,思考集體的條件是什么?
(3)老師:我們已經(jīng)具體了解了社會上的集體,那用什么樣的詞語來解釋集體呢?集體的聯(lián)結(jié)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4)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集體的含義以及影響因素,那么我們作為集體的一員,我們希望在集體中得到什么呢?
(5)視頻分享:輝煌中國片段??赐赀@個片段,你們有什么樣的感想?
(6)那作為集體的一員,我們應該怎么做?
(7)探究與分享:請你說一說集體獲得的最讓你自豪的榮譽,并與同學分享。
(8)那么我們?nèi)绾螌Υw榮譽感呢?
(9)古語說:“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思考并小組討論,為什么是同樣的三個人,一個賽諸葛一個沒水喝?集體的力量來源什么?
(10)我們在上課前說道,一個個“我:組成了”我們“,那么個人的力量是怎樣的?集體的力量又是怎樣的?
3.拓展空間:從現(xiàn)在開始,請拍攝集體生活的精彩瞬間,初中畢業(yè)時與同學分享你的成果,為初中生活留下美好而珍貴的印跡。
六、教材反思
1.在教材中,探究與分享過于繁雜,在本框中,就有四個探究與分享,內(nèi)容過多,在真實上課中很多都沒有用到。
2.在第二目中的“集體并不是成員的簡單相加,而是由共同目標、分工明確的整體”,這里的知識點銜接不是太好,因此應該放在集體是什么這個知識點的后面,作為條件,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集體的概念以及在社會中的集體有哪些,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3.第一目中的第一個相關鏈接,所陳述的知識點學生難以理解,這樣的設計沒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維,顏蒙蒙. 統(tǒng)編教材與國家認同——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國家認同教育內(nèi)容研究[J],教育學報,2020,16(03).
[2]段發(fā)明.課本革命與革命課本—文革時期中小學教科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3]教材適用性分析報告,htttps://max.book118.com/htlm/2016/1216/72868408.sh.
[4]朱小蔓,《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教科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5頁.
作者簡介:蔣友雨(1997—),女,云南文山人,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學科教學(思政)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