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群
摘 要: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黨與全國各族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百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充分利用“紅色專題”,上好“紅色課堂”,弘揚“紅色精神”,對引領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那么,如何讓“紅色課堂”更有意義、更有趣、更高效?筆者通過教學實踐,以《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第一課時為例,從豐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涵養(yǎng)思維品質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紅色資源;紅船精神;《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道德與法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光榮傳統(tǒng)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在中國共產(chǎn)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xiàn)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也極大地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這些都是紅色基因,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以時間為脈絡,以精神為核心,呈現(xiàn)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歌頌了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與愛國精神。其中,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由“開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軍不怕遠征難”三個話題組成,每個話題各一個課時。在《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第一課時教學中,筆者從四個環(huán)節(jié)展開,讓學生在歌曲導入中,深入了解史實,感悟紅船精神內涵,并立足生活,走進新時代,領悟紅船精神價值,弘揚紅船精神,樹立復興中華之志向。
一、精選紅色資源豐盈教學內容,讓教學走“新”
傳承紅色基因,要堅持紅色資源的“統(tǒng)領性”,深挖紅色資源精髓,武裝思想的育人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考察時多次強調,“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據(jù)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第一課時旨在引導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五四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的重要史實,懂得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并感悟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因此,在課中,筆者充分利用紅色歌曲、故事、圖片及影視等資源,深挖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研學,讓黨史教學走“新”。
課伊始,以學生邊聽邊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紅歌導入,筆者隨機設疑:“為什么說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是怎樣誕生的?”揭示本課學習探究的主題。課結束時,再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升華情感。以同一首歌作為課堂的導入與結束,讓學生在歌聲中,帶著問題思考、探究史實,更深刻地理解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懂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從而萌發(fā)聽黨話、跟黨走的樸素情感。
又如,筆者在教學“活動一:研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充分利用有關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影視資源、不懼死亡的故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對聯(lián)等,幫助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感受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共產(chǎn)主義先行者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做出的巨大貢獻,感悟李大釗等革命先輩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紅船精神,從而產(chǎn)生敬佩之情。
在教學“活動四:結合生活,尋找新時代紅船精神”時,筆者通過抗疫戰(zhàn)爭中《我是共產(chǎn)黨員》的短視頻,引發(fā)學生關注特殊時期共產(chǎn)黨員不忘初心的使命、沖鋒在前的抗疫精神。通過分享生活中具有紅船精神的優(yōu)秀人物事跡,引領學生進一步感悟新時代的紅船精神。
紅色資源的精心選用,讓更多的紅色革命資料進入課堂,豐盈教學內容;深挖紅色資源中承載的寶貴精神財富,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存史”“育人”的歷史和現(xiàn)實作用,豐富紅色資源內涵,實現(xiàn)紅色資源武裝思想、鑄魂育人的功能。
二、用好紅色資源豐富教學形式,讓教學走“心”
傳承好紅色基因,將紅色資源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凸顯紅色資源的“體驗性”,增強紅色資源的“感染力”。
在學習“活動一:研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學生聽了李大釗犧牲的故事,并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讓李大釗即使面對死亡也如此淡定從容?”這一問題后,筆者引領學生一起激情演說李大釗臨刑前的演講。通過演講,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到李大釗對革命必勝充滿了信心,感受到他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正如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李大釗同志開創(chuàng)的偉大事業(yè)和留下的思想遺產(chǎn)永遠不可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jīng)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李大釗同志對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為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而英勇獻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說的‘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p>
再如在教學“活動二:研學五四運動”,學生分組匯報時,筆者相機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你是當時北京的大學生,當你聽到一戰(zhàn)后,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二十一條’不但被拒絕,而且列強還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你心情會怎樣?”以此激起學生的憤慨情緒;再適時觀看五四運動視頻,交流分享:“你感受到什么?你覺得這是一群怎樣的年輕人?”學生已由憤慨感受到當時大學生們激昂的愛國情懷;接著讓學生角色扮演,還原五四運動的情境。經(jīng)過群情激憤的情境演繹,師生在回望那段歷史中,重溫了一百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重燃五四運動精神火花,進一步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如前所述,學生在與歷史對話中,感受歷史的真實敘事,體會歷史人物的痛苦和快樂,認同他們的追尋與希望,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從而產(chǎn)生移情體驗,升華情感入心,凈化心靈,提升自身的品德。
整合紅色資源、挖掘其時代元素更好地融入新時代課堂,在把握時代特點,要在遵循學生心理規(guī)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增強紅色教育的“體驗性”與“感染力”,讓紅色資源在新時代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
三、巧用紅色資源涵養(yǎng)思維品質,讓教學走“深”
學生的學習只有由“知”到“思”的生長,才能觸發(fā)有真“為”的可能。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抓住切入點,引發(fā)學生的深思。如結合“當今中美高層戰(zhàn)略對話”,在今昔對比中深入思考:“為什么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到不平等對待?”由此感悟:自古弱國無外交,只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再如,在教學“活動三:研學中共一大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提出研學問題:為什么一次會議卻有兩個會址?中共一大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召開的?引領學生探究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在成立初期的艱難,感悟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崇高的革命氣節(jié),以及勇于獻身、忠貞不渝的革命精神,進一步理解“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又如教學“活動四:結合生活,尋找新時代紅船精神”時,筆者出示黨旗后,請學生仔細觀察黨旗,閱讀書本60頁“相關鏈接”,思考我們的黨旗是由什么構成,代表什么意思?接著出示少先隊隊旗,思考并交流: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創(chuàng)立者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我們都是少先隊員,也就意味著,我們都是共產(chǎn)黨的接班人,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應該怎樣做?通過認識黨旗,再認隊旗,重溫入隊誓詞,領悟在新時代下少先隊員的擔當與責任。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在思辨中內化與升華,啟迪思維,提升品德。
總之,這樣的“紅色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在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活動體驗、探究思辨等特征,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揮紅色資源的“統(tǒng)領性”“體驗性”“感染力”的特點,不斷推進紅色教育往“新”走、往“心”走、往“深”走。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高德勝,章樂,唐燕.接上童氣: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陶軼敏.紅色研學課程的校本開發(fā)與實施新樣例——來自嘉興市實驗小學的探索[J].中小學德育,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