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財
摘要: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怎么教?怎樣才能進行有效作文教學,怎樣才能有效做好中小學作文銜接?一直以來,不少教育工作者為之花盡心思,殫精竭慮,總結了很多經(jīng)驗,然而收效不高,它成為制約語文教學的瓶頸。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了語文教師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作文;有效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比A羅庚也說過:“要打好基礎,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所以,語文教師應該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主動獲取一些合適的寫作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實現(xiàn)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立足課內,深化拓展
對于初一新生來說,他們的寫作基礎薄弱,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葉老曾說過:“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彼赋隽擞柧氄Z文技能的方法是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因此,初中起始階段,如果想讓學生適應中學提升寫作水平,不妨從模仿入手,借鑒課內作品,進行作文拓展訓練。
(一)題材類拓展
初中課文從題材方面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親情,師恩,愛國,思鄉(xiāng),成長,生命,戰(zhàn)爭,自然,動物,環(huán)保,藝術,科學等等。我們可以選擇切近學生生活的文本,通過有效拓展訓練,吸取精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比如模仿老舍的《貓》來進行拓展寫作,通過寫某種動物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形式類拓展
考量一個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高低主要觀其語言的優(yōu)劣,因此,對于課內經(jīng)典作品,詞語、句子的仿寫,句式、修辭的仿寫,都可以通過平常的拓展訓練來實現(xiàn)。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對人物和景物的刻畫生動細致,句子優(yōu)美。我們可以選擇《昆明的雨》中的一句話:“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本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在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乎夸張的旺盛。”這句話在描述昆明的雨時,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將這場雨描述成了一個活潑的事物,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面而來的美感,讓人久浸其中,不能忘懷。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揣摩之后,可以讓學生就最喜歡的一種景物進行拓展訓練。
(三)結構類拓展
好文章,其結構總是脈絡清晰。文章的結構如對照式、并列式,前后照應,線索安排,記敘順序等都可以拿來模仿訓練。朱自清的《背影》回憶了多年前在浦口車站與父親分別的情景,以“背影”為線索,表現(xiàn)了父愛子的深摯感情?;诖?,可讓學生以“皺紋”或“白發(fā)”或“手”等為線索寫一篇親情類的作文。
(四)寫法類拓展
從表達手法上來說,僅描寫就有人物描寫、景物描寫。我們可以就經(jīng)典作品里的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尋找不同的角度進行仿寫,如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秦》可以作為肖像描寫的拓展訓練,朱自清的《春》可用作景物描寫的訓練。
從表現(xiàn)手法上來說,經(jīng)典作品的成功之一是巧妙地運用了一些表現(xiàn)手法,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襯托、對比、鋪墊、伏筆、懸念、抑揚、象征,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卒章顯志。學習《白楊禮贊》一文時,不妨模仿它的狀物抒情、借物喻人(象征)、欲揚先抑的寫法。運用到作文中,不僅可以寫美,也可以寫丑;可以寫紅花,也可以寫綠葉,甚至枯葉;也可以讓學生借助某個事物或景物,抒發(fā)自己濃濃的親情或鄉(xiāng)情。
二、思維立體,激活語言
先看以下兩個句子:
?再見了,我的初戀,15歲的那段戀情……
?初戀,是我15歲時掉的牙,再也找不回來……
第二句有“掉牙”形容初戀,表達新穎,有一定的吸引力。
李漁在《閑情偶記》中寫道:“詞人忌在老實,以尖新出之?!彼^“尖新”就是敏銳獨特,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作文如說話,但是如果引導我們的學生做到了“有話不直說”“換個說法說”,從思維上改變學生的語言習慣,讓語言成為作文中的亮點,也就達到了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三、課堂內外,溝通創(chuàng)新
多數(shù)老師認為,課內作文為主,課外作文為輔。其實,課外作文當與課內作文平起平坐,等同視之,互通有無。如果長期重視課外作文,學生的習作興趣和能力均得到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這里介紹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寫評論。讓學生“評書”,有三種功效:一是檢驗閱讀是否“真讀”;二是讀有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三是鼓勵學生敢于表達,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評”的內容要求比較寬松,可以是故事梗概的敘述,可以是精彩片段的復述,可以是對人物的看法,可以是對事件的觀點,還可以是對文筆精華的賞析,更可以就自己的感受向同學們推薦書籍?!霸u”的形式以書面和口頭相結合為主,可以細化到每天、每周、每月。每天可以做的是課前“評書”,輪流由一位學生上臺簡要推薦;每周完成一次集中交流;每月進行一次手抄報交流展示,把自己讀書所得用手抄報的形式進行匯總,然后在全班范圍內展覽交流。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以圍繞學生的個性化能力發(fā)展需求靈活開展作文教學活動,力求高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與綜合語文素養(yǎng),從而促進初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參考文獻:
[1]張華.核心素養(yǎng)與我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f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8
[2]王玉花.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寫作教學探究[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10):36-3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9F51C2F0-FFBA-4D71-8CCA-91F688F0E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