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軍勇
【摘要】初中學生普遍對歷史課程學習有著樸素的興趣。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學關注的范圍較窄,將更多精力集中到對教材理論內容的解釋上,教學過程缺乏探究理念,灌輸教育的理念十分濃厚的,導致學生客觀上的學習興趣受到壓制。因此,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歷史九年級教師應該秉持將課本“讀厚”的原則,向學生普及更多歷史細節(jié)知識,鼓勵學生主動對課本中先驗性的理論進行反思,促使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獲得進一步發(fā)展與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引言:歷史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有效培養(yǎng)也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職責和目標。歷史課程有著多樣的敘述手法和探索路徑,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歷史課程教學始終離不開“死記硬背”的刻板印象。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點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和發(fā)展,使歷史課程成為引導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深厚學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歷史教學的內涵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在于讓學生理解歷史、辨析歷史、觀察歷史。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認識歷史和敘述歷史的能力,尋找真正的歷史偉績和人生價值,進而為學生建立積極正確的人格品質,學習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畢竟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歷史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死板,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征創(chuàng)設一些新型的教學方案,優(yōu)化當前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對歷史課堂的厭倦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幫助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得到提高,有助于提升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實現(xiàn)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以高效手段夯實學生學習基礎。
歷史教學本身具有較高的趣味性。學生渴望從歷史的故事中、人物身上發(fā)展、完善自己的世界觀,對客觀存在的世界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和判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簡化學生的學習負擔,以更高效的方式對基礎歷史知識的普及。
例如,在前期學習中對中國主要王朝的背誦和記憶。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二十四史進行介紹,鼓勵學生從歷史典籍中對通識性的歷史知識做到有效了解。例如司馬遷被標榜為太史公的原因,分析“無韻之離騷”的重要價值。此外對紀傳體、編年體史書的分辨,對史書中的史實和編造故事的分辨,都能使學生的基礎歷史迅速提升。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中記述中國歷史的紀錄片層出不窮,教師可以推薦一些網絡內容供學生進行知識儲備和學習,使學生快速完成對歷史發(fā)展脈絡的掌握。如《世界歷史》、《秦始皇》、《大風歌》等,網絡中廣泛傳播的內容等。
(二)鋪設資料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總結
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探索式教學,將歷史材料和內容留給學生自己閱讀和分析,最后再提出教材中涉及的結論,使學生對教材結論保持深度思考,并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教學《古代埃及》中,教師可以解釋古代埃及在歷史上留下的“遺產”基本全是金字塔,并介紹一些埃及金字塔的假想建造方法,以及對埃及文字的簡單釋讀和內容。使學生了解到埃及文明被稱為墓葬文明的重要原因。自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埃及的神明體系、君主世襲關系、自然條件等進行介紹,讓學生嘗試分析埃及文明最終衰落覆滅的原因,使學生對文明的興盛和衰敗的成因做到深刻總結。最后教師可以搬出中國文明進行對比分析,討論中國為何能在長期的文明興衰史中幸存,使學生對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劣勢做到更有效的判斷。
(三)提出辯證性思考觀點進行課堂討論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爭議性的話題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有效還原歷史真相。以此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推理辯證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探尋新航路》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遠洋所需要的物資進行假設分析,以及遠洋所需要消耗的時長,使學生意識到古人在探索自然疆域上的熱情和冒險精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印第安人覆滅的原因,從中分析西方殖民掠奪中所需要的“借口”和技術,以此使學生對人類歷史開拓的正負面價值做到多樣思考。
(四)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在初中教學階段,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相對有限。多人的觀點總結更有助于學生得出合理的結論,并引發(fā)學生的探討熱情。對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結成小組對一些發(fā)散性復雜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知到更多樂趣和體驗。
例如在教學《羅斯福新政》中,教師可以對美國危機前期的種種“愚蠢”政策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到人的思想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和解決出路進行探討分析,使學生對人類社會的運轉方式做到更直觀的思考和反思。
(五)用分層教學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化,他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是不同的。歷史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采取相同的方式,很容易導致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無法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做一個區(qū)分,并采取分層教學法,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使用對應的方式進行教學,并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而使每一位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都能得到提升。另外,在采取分層教學法時,教師要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感受到差別對待,進而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下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結語: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價值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這不僅需要歷史教師擁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還需要初中九年級歷史教師掌握和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征,并根據(jù)自己對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展開相應的教學,從而促使學生從歷史課堂感知到更多樣的樂趣和收獲。
參考文獻:
[1]趙瑩瑩.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中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中旬,2018,(8):7.
[2]賴永興.基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4):101.
[3]年明點.“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