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麗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位置不可或缺,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讀為中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感知;領悟;表達
賈志敏老師曾說:“朗讀既是語文素養(yǎng),也是學習方法。抓住朗讀,就抓住了語文的一半?!笨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占了半壁江山,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這就告訴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讀為中心。
一、目前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比~圣陶先生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講解、精準的點撥是必要的,但需要以讀為前提條件,以讀為底子,把學習者的讀書活動放在語文學習的首要位置。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傳授者只注重提升學習者的成績,忽略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法以教師講解為主,把大量時間浪費在條分縷析上。學生讀課文的時間少得可憐,沒辦法通過“讀”感悟課文,如此,教師分析講述再多,都如鏡中花、水中月,虛無縹緲,不著調(diào)。因此,語文教學重心應在于引導學生多讀書,讓學生能獨立閱讀,掌握并能熟練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厚實的積攢和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從中體驗豐富的情感,提升理解能力。
本文試著以讀為主線,指導學習者通過“初讀感知——品讀感悟——誦讀悟情”的教學模式,扎扎實實學好語文。
二、提升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課文的教學可分成初讀感知、品讀感悟和誦讀悟情三個階段。初讀感知階段是根柢,有利于學習者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感悟。而第三階段的誦讀悟情,則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解讀得到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和深化。因而,教師在注重品讀感悟階段引領的同時,也應注重初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悟情階段學生感情的表述和提升。
1.初讀感知。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痹谡Z文朗讀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開展朗讀,從而達到兩個目的:首先要把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將一個個擺列靜止的字符轉(zhuǎn)換為語言信息,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什么。其次,認識字詞、略微理解詞語、理清課文條理,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后,提出質(zhì)疑和學習重點。筆者在講《窮人》這篇課文時,沒有一開始就對課文進行面面俱到的解剖,而是運用三讀法:(1)一讀:先讓學生專注地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并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2)二讀:解決這一問題后,筆者又讓學生再讀課文,把不懂的語句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三讀:當學生再度舉起手時,筆者第三次讓學生全情投入地讀課文,提示學生試著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辦法來幫助理解不懂的地方。學生在盡情的閱讀中獨立思索、理解課文,在之后的小組探究中對課文的質(zhì)疑非常深刻,如 “桑娜和漁夫這么勤勞,為什么家里還這么窮?”“桑娜自己家已經(jīng)夠窮了,為什么還要收養(yǎng)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等等。正因為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通讀透,所以,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也是十分深刻的。不用教師講解太多,讀懂的學生就可幫助不懂的學生把疑難弄懂了。
2.品讀感悟
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出來的。好的東西很多,一堂課不可能把課文中好的東西都傳授給學生,貪大求全,得不到實效。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指引學生擇其精要語句,反復推敲,體會其精髓。品讀感悟的教學,可以從重點詞語、重點段、中心句入手,巧妙設計問題。例如,讀《竊讀記》第三自然段,筆者重點抓住“跨進”“踮起”“鉆”“擠”等一系列動詞評品,反復朗讀,使學生看到一個對讀書迫不及待的學生形象。又如,《天上偷來的火種》一文,筆者讓學生反復讀第十二自然段普羅米修斯說的話:“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絕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正確理解文中所給予的情和感,讀起來蕩氣回腸,進入“角色”,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堅定與無畏的英雄形象。此外,也可根據(jù)學習需要采取其它方式讀,如,“你最喜歡哪個段落?請你讀一讀,說一說?!币耘囵B(yǎng)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
3.誦讀悟情
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內(nèi)心的溝通與會話,是由一個生命躋身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收獲的感悟往往缺少深透的體驗和情感的共識。一篇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而教師的情感是催化劑,應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心靈之弦,使他們“披文入情”,催其發(fā)出最動人的心聲。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并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技巧上做些點撥,如,停頓、輕重、緩急、語調(diào),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腦海里生成豐富的想像,才能讀出其中的滋味,讀出其中的深層寄義,感悟文章的真理,抵達“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月光曲》是一篇情感真摯的文章,筆者在指引學生在反復推敲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并指導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明確怎樣融入情感,讀出感情,確定月亮升起時應讀得舒緩、輕柔,月亮升高時語氣應逐漸增強,月光照耀時應讀得高昂激越。為了渲染氣氛,筆者特意為課文配上了音樂,在《月光曲》的伴奏中,學生們讀得極富感情,直到課文讀完了學生們還沉醉在月光曲帶來的美妙之中。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闭Z文教學應“讀”占鰲頭,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只有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了、讀透了,才有駕馭文字的能力,才能終生受益無窮。因此,語文教學強烈呼吁以讀為主。
參考文獻:
[1]趙麗敏.讓“讀”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中[J].散文百家(下), 2016(10).
[2]閆慶玲.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學[J].科學導報, 2016(1).
[3]任克強.以讀為本,抓語文教學[J].中文信息,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