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促進生命成長的高度去思考教學。教師要為學生努力構建“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學生要在教師智慧的引領下使學習真實而自然發(fā)生。教師要通過“深度教學”,使學生思維走向更深層次,思維品質得到提升,讓學生與美好的數學學習相遇。與此同時,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最終實現數學學科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學為中心;把握本質;突出思考;融入思想;滲透德育
數學教學要為學生的理解而教,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而教。數學課堂上,學生要在教師智慧的引領下讓學習真實地發(fā)生,進而真正地實現用學科育人的目的。在一些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公開課上),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表現積極只是表面現象,“熱熱鬧鬧”的課堂表象背后卻是學習效率的低下,這說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并沒有真正發(fā)生,那就更談不上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智慧的生成。而平時的課上,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對數學知識的傳授,鮮有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目標往往被忽視。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數學教育在培養(yǎng)人的理性思維與核心素養(yǎng)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終達到用數學育人的目標,我結合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談幾點拙見。
一、 構建“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讓學習真實、自然地發(fā)生
多年前,全國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賁友林教師就提出了“學為中心”的教學主張,我想這里的“學”既是學生又是學習,要把學生始終放在學習的核心位置。數學課上,我們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構建一個“學為中心”的學習場,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這就需要教師以“學”的需要定“教”的設計,讓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一千米有多長?》的數學課,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從1米到10米、100米再到1000米這樣有層次的來感知、認識1千米有多長,教學設計的層次是特別清晰的。但是,在認識1千米時,教師卻采用觀看方式,課前帶領學生在室外感知1000米有多長的學習錄像,40分鐘的課上,有13的時間學生都是在看視頻。評課環(huán)節(jié),全國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羅明亮就直言不諱地問道:“課上讓學生看自己曾經學習的視頻有什么用,視頻到底是讓誰來看的?”是啊,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論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多巧妙,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就算不上真正的好課。全國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張興華就說過:“教學,從來離不開學生的學,脫離了學的教只能是自作多情的獨白和矯揉造作的表演?!比绻處熌軓摹皩W”的角度多考慮,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帶領學生五親身經歷感知1千米的學習過程,相信在這樣的以“學為中心”的學習場中,學生對1千米量感的建立會更牢固,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效,這樣的課堂才更真實,而視頻學習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加入。當你心中有學生,你就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充分、深入探索知識的環(huán)境,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這樣你的數學課堂上一定會是“真學、真教”,學生學習一定會真實、自然地發(fā)生。
二、 把握數學本質,用探究情境把思維引向更深層次
英國學者赫斯說:“對學科本質的認識是一切教學法的基礎。”數學課之所以成為數學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數學課要體現數學學科的本質。所以數學教學的首要問題,不在于教學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內容的數學本質是什么,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進行教學,是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前提。首先,作為教師心中要清楚所教內容的數學本質是什么;其次,要思考用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
缺失了對數學知識的本質理解,無論我們的課堂教學看上去多么豐富多彩,在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上都是蒼白無力的。例如,在《生活中的比》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根據課本上給的概念“兩個數相除,又叫作這兩個數的比”,直白地讓學生知道,不管是同類量的比(如長與寬)還是不同類量的比(如路程與時間),因為都是相除的關系,所以用比來表示。這樣簡單的,低層次、形式化的教學,顯然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比”這一概念的數學本質,小學里“比”的學習,不能僅僅是重學一遍除法。教師要用函數思想還原“比”的本質,對比研究長與寬的比、路程與時間的比中兩個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兩個量不管怎么變,變化方式是一樣的[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然而兩個變量之間始終保持一種不變的關系,這就是“比”。兩個變量從“同類量”“不同類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拓展到相除關系,遷移歸納,揭示出“比”的數學本質意義,還數學本來的面目。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刻把握教學內容的數學本質,圍繞數學本質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深刻地感悟到數學內在的魅力,品味到數學課的數學味道。只有“把握住數學本質”,我們的教育才能從“知識”的教學走向“智慧”的教育,我們才能做到教學生一天為學生一生,只有植根于數學學科知識本質的教學,才能實現有效教學。
三、 突出數學思考,預設有思考價值的核心問題
數學思考是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體現。就數學課而言,引導學生充分、有效地開展數學思考,應該是最為重要和核心的教學目標。數學思考是需要時間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舍得讓學生在關鍵的地方“浪費”時間進行思考、交流。
教學《郵票的張數》一課時,有兩個未知的數量,這節(jié)課是讓學生掌握只用一個字母x來設未知數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設哪個未知量為x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到了設未知數的環(huán)節(jié)時,我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姐姐和弟弟的郵票張數都是未知量,如果只用一個字母設未知數,設誰的為x比較好呢?”學生意見不統一,大多數學生說設弟弟的為x比較好,也有一小部分學生說設姐姐的比較好。課堂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這是學生真實疑惑的顯露,暴露了學生不一樣的思維,這時我并沒有急于做出評判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進行辯論,看誰的想法更有說服力。我給各種基于思考的觀點與想法提供碰撞的機會,兩大陣營的學生充分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課堂對話把學生的數學思考引向更深層次。認為設弟弟的郵票張數為x的學生,顯然數感是非常好的,但僅僅是停留在感性的認識;而認為設姐姐的郵票張數為x的學生,受到前面分數乘法學習的影響。在學生越辯越明、道理越辯越清時,教師再介入進行總結“一般設一倍數為x比較好,是順向思維,降低了思維的難度,列出的方程也好解”,這樣可以讓學生的錯誤認知、感性認識最終回歸到數學理性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設計核心問題驅動學生進行必要而深入的數學思考,問題提出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充分進行對話,通過這樣有思考味道的數學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學會理性地思考,提升思維的品質。
四、 融入數學思想,讓學生具體掌握
《數學課標》(2011版)在課程總目標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四基”的培養(yǎng)目標,其中就增加了基本思想。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和精髓,數學思想方法帶動、指導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為此,教師要在比較寬的視野下看待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顯性的知識,更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感悟,這樣的數學教學才能更有味。
《郵票的張數》一課就是用方程這樣的模型解決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用方程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個建模的過程。本節(jié)課首先蘊含了模型思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完整地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使學生建立起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列方程解決問題,關鍵是找出等量關系。這時教師就引導學生畫直觀圖來找出等量關系,這就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了畫圖策略,利用幾何直觀來尋找等量關系的方法。本節(jié)課還有一個知識目標:解決ax+x=b的方程,學生會很自然地把這一方程轉化成之前學過的cx=b方程的形式,這樣學生就運用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深層的數學思想,有了這些數學思想的引領,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具有思想方法做靈魂的知識”,觸及數學知識的內部。有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教學才有血有肉,學生才有了對知識的深度學習,才能發(fā)展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
五、 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用學科育人
我們的數學課堂不僅是引導學生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更是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的過程。我們要認識到,數學教育要聚焦數學,但不能只有數學,數學教師不只是教數學知識的,而是教人學數學的,更是用數學來育人的。數學教育最終要實現對“人”的教育,只有當數學知識與“人”有關時,知識的力量才會迸發(fā)出來。在數學課堂上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學“做人”,才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許多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的數學課已真正從學科教育走到了學科育人的高度。例如,華應龍教師在教學《小數的意義》一課時,讓學生在不斷地數小數的過程中理解小數的意義,數小數的過程體現了嚴謹的態(tài)度。華教師課末就送給學生一句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話:“錙銖必較學小數,寬宏大度做巨人?!边@就將數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使學生
掌握正確的做人處事原則,同時賦予了數學生命。在教學《游戲公平》一課時,華教師告訴學生:“他兒子明知拋啤酒瓶蓋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小,卻把正面朝上留給自己?!边@個故事讓學生知道要“成人之美”。這就是數學育人,其中既包含了數學的理性,又飽含了親情的溫暖。又例如,俞正強教師在教學六年級的復習課《度量天下》時,當學生把所能想到的可度量的事物一一列舉完之后,俞教師又拋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有沒有不能度量的事物?”引發(fā)學生思考。課堂上學生不僅深刻地感受到度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過思考和交流,知道愛和希望無法度量。一堂數學課,在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帶來了“愛的教育”,相信上完這節(jié)課后每個學生都眼里有光,心中有愛。數學名師的課堂,用數學學科育人真是做到了潤物細無聲。學科育人,是當下課堂教學的
必然走向,其應當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努力的方向。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從促進生命成長的高度去思考教學。通過“深度教學”,把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完善人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一開始就與美好的數學學習相遇,使學習真實而自然地發(fā)生,同時在對學生理性思維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數學學科育人的目的,讓數學更接近教育。
參考文獻:
[1]牛獻禮.我在小學教數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吳正憲,張秋爽,賈福錄.聽吳正憲老師上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吳倩.如何在問題解決中實現數學育人:以“分段計費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21(增刊):69-71.
[5]蘇明強.數學內在的魅力究竟在哪里[J].小學數學教師,2021(4):79-81.
作者簡介:劉艷,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qū)鐵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