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下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小學音樂課堂作為落實素質教育中美育的重要落腳點,對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有重要作用。文章就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構建進行分析,并提出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情感教育;小學音樂;融合構建策略
一、 引言
音樂是人類的共同的語言,是人類表達個人情感的獨特藝術形式。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兒童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的關鍵期,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作為感性的人文科目,教師應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合情感教育,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音樂審美體驗。
二、 情感教育對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一)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
情感教育運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助于教師更新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可以使教師通過發(fā)揮小學音樂課堂的積極作用,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音樂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二)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階段。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影響下,小學音樂教育的開展,主要以傳授知識的直接性講解為主,過多地突出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意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構建與情感教育融合的小學音樂課堂,可以使教師更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現(xiàn)狀,從自身角度出發(fā),挖掘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積極因素,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更好地感受音樂的魅力。
(三)促進兒童綜合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取樂器演奏或引導學生演唱的方式,多以口頭講解為主,無法滿足直觀性和啟發(fā)性的教學要求。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系統(tǒng)學習音樂知識和形成基礎審美素質的關鍵期,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較短,單一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感覺乏味。而在情感教育的融合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將學生帶入風格各異的音樂世界中,有助于學生的沉浸式音樂學習體驗,更好地體會不同歌曲風格和民族地方樂曲的魅力,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共情和鑒賞能力。不僅如此,在音樂課堂與情感教育融合構建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保證素質教育下的音樂教育對學生綜合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音樂,是全人類的共同語言。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收錄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民族和地方的音樂形式與歌曲類型,包含著不同歷史時期作曲人和作詞人的豐富情感。教師通過構建情感教育的小學音樂課堂,可以引領學生透過旋律、節(jié)奏和歌詞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走進歌曲的內部情感與藝術創(chuàng)作中,在縱深方向幫助小學生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風格主題歌曲的表達能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加強對外界和自身的認知。同時,透過教材中不同情感音樂作品豐富自身的情感經歷,加強知人論世、體察世情的能力,提高音樂語言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三、 構建策略分析
(一)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教法創(chuàng)新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構建高質量小學音樂課堂的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其不僅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更決定了情感教育課堂構建的質量。為了確保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教師應從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更新入手,進一步加強對情感教學的理解,確保情感教學策略在小學音樂課堂的實施。
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和義務階段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的必要性,端正自身態(tài)度,向學生表達最真實、真摯的情感,要相信學生、理解學生。
其次,教師應從情感教育理念在音樂教學中的實踐入手,多參加有助于提升自身音樂情感教學的在職培訓和研習活動,還要注意學習情感教育與課堂融合的優(yōu)秀實踐案例,提升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更好地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貫徹情感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從做中學,堅持終身學習的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觀念。
最后,情感教育的教學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始終如一地堅持情感教學方法,充分開展自我評價的課堂元認知,實時監(jiān)測和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確保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課堂教學能發(fā)揮情感教育作用,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發(fā)揮情感教育的積極作用。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學習環(huán)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發(fā)揮音樂課堂提升學生知識水平,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平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對應的教學情境。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更好地發(fā)揮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確保小學音樂情感教育課堂的質量。為了提高情感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小學音樂教學還要結合不同年齡、年級學生加以實施。以下是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情感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分析:
平均年齡在7~8歲的一、二年級學生。一年級學生剛接受音樂教育,雖然整體的差異性不明顯,但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活動力,在上課時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對課堂音樂教學的感知力不強,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師開展情感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表現(xiàn)力的理解。二年級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音樂教學的熏陶后,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都會變強。教師要有針對性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抽象理解和感知。在教學中可以選擇構建游戲情境或故事情境,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故事中加強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中年級學生年齡一般在9~10歲,正是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會逐漸顯露,逐漸形成了獨立意識,但情緒波動起伏大,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而且還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對系統(tǒng)音樂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困難。針對這一時期的情感教育課堂構建,教師可從提高學生音樂領悟能力入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紤]到學生的表現(xiàn)性強,教師可以選擇情境表演的情感教學場景,多給予學生展示歌唱、樂器演奏、唱跳表演或音樂小品的機會,使學生在參與個人或集體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課堂學習的印象,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11~12歲的高年級學生的自我獨立意識處于不斷增強的過程中,對不同音樂類型和風格會有自我的見解,但比較容易受他人觀念的影響,自我判斷能力還有待加強。針對這一時期的學生,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加強對教學內容與教材模塊單元的組合,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不同的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創(chuàng)設情感教育情境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問題導入的方式,在教學中圍繞一個或多個問題進行深入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能力和自我探究意識。
(三)結合學生學情,滲透音樂文化
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開展情感教學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基準??紤]到小學階段學生身心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知識積累程度有限,文化素養(yǎng)水平有待提高。在理解層次較深、意蘊較豐富、復雜的音樂作品時會存在一定困難,影響其對不同類型音樂作品中文化元素的感知。
基于此,教師要重視學生音樂知識的積累,打破在音樂課程與情感教育相融合時的局限,以教材課文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環(huán)境為背景,挖掘不同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及其中的音樂要素,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單元課程中會涉及紅色文化歌曲與樂曲。教師要注意單元課程情感教學體驗的連貫性和銜接性,通過加強對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生理解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并逐漸在音樂學習中貫徹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感受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革命精神,發(fā)揮音樂教學立德樹人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感受不同時代背景下音樂的獨特魅力。
(四)整合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習熱情
情感教育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融合,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整合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有效強化學生的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課程的開展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提高音樂教育的直觀性和生動性??紤]到小學生對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的接受情況,設計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在小學音樂教育中,以新課標對音樂教學活動的要求為指導,不斷強化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從多樣化的音樂文化環(huán)境出發(fā),根據不同音樂類型的表現(xiàn)特點,引導小學階段的學生把握整體教學目標中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領會各類音樂要素在歌曲和樂曲表現(xiàn)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性思維。
小學音樂教材中收錄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凝聚著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qū)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不僅能夠作為精神的食糧,還能成為滋養(yǎng)、啟迪學生情感認知觀念的源泉。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提高自身對音樂節(jié)奏、旋律的感知能力。教師要善于運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設備輔助音樂教學,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并靈活運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不同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感知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歌曲出發(fā),在示范演唱和播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注意聆聽、想象,加強對歌曲節(jié)奏、旋律和歌詞的分析,確保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另外,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保證學生音樂學習的良好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
(五)拉近學生距離,建立融洽關系
在課堂中,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貫徹情感教育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建立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尊重、信任學生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及時的肯定、鼓勵和幫助。在平等、輕松的學習氛圍下,使學生能夠敞開心扉,釋放自己兒童天性,更好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想象能力。情感教育的過程是師生建立良好情感關系的過程。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先調動自己的情感,以積極、活躍、樂觀的狀態(tài),以端莊、正直、高尚的思想道德去感染學生,確保在情感教育中對學生有效指導,發(fā)揮教師在音樂教學組織設計中的主導作用。另外,教師要不斷改進小學音樂課堂的評價制度。情感融合教育需要科學的評價,而不同于音樂技能和樂理知識的標準化評價。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保證評價的多元化,正向激勵學生。通過情感教育與音樂教學的融合,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藝術潛能。
四、 結語
基于情感教育下構建的小學音樂課堂,不僅是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重要舉措,還是進一步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措施,對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有很大幫助。教師應把握有效的構建策略,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教法創(chuàng)新來創(chuàng)設多元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并結合學生學情,注重滲透音樂文化。相應地,還要整合教學資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融洽關系,確保有效提升融合了情感教育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寇姝婷.聲無止境 以情作舟: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52):153-154.
[2]傅瑋.基于“活力課堂下”小學音樂教學中情感培養(yǎng)優(yōu)化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1(15):34-35.
[3]辛昱.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關注情感體驗:小學低段音樂欣賞課的實踐和研究[J].教育界,2020(45):83-84.
[4]周好.對音樂作品教育性的思考:以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為例[J].藝術教育,2020(9):59-62.
作者簡介:李寒凝,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沛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