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秦
【摘要】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有著無法逾越的地位。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不僅是中華兒女的發(fā)展過程,更是智慧與藝術的偉大發(fā)展過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發(fā)揚和傳承是推動文化的潛大力量。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藝術也在不斷成長,自古以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藝術的熏陶,美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教會學生基本技能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在優(yōu)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和品性,去探索生活中每一個地方的美。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傳統文化;現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都有著不可凡響的地位。中國自古以來,以“禮儀之邦,文明中國”稱著于世。在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離不開前人優(yōu)秀的藝術奉獻,是他們讓我們發(fā)現生活中更多的藝術美。中華藝術不僅能使我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更是能夠提升自身藝術修養(yǎng)的手段。當代社會美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筆者相信它肯定承載了讓人們去探索其魅力與價值的力量。
一、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意義
(一)有益?zhèn)鹘y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近幾年,西方文化不斷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網絡與科技迅猛發(fā)展的局勢下,發(fā)展中國傳統文化勢在必行,然而當代學生對于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卻是孤陋寡聞。在這個追求個性與自由的文明時代,學生認為學傳統文化是在囚禁他們的思想,認為這些傳統文化根本沒有跟上時代的主流,認為是毫無用處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想要走向世界,想要表達你是一名中國人,不是口頭上的說說“我是中國人”而已,而是要讓世界上的人知道中國是以“文明之國、禮儀之都”之稱而文明于世的,而這離不開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前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文明,而藝術這塊瑰寶,更需要我們不斷地挖掘,才能感受其中的奧秘。
(二)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
在很多人眼里,美術課就是涂涂畫畫,因為不用考核分數,在課堂上有人更是寥寥幾筆就算是完成任務;加上單一的課堂模式更讓學生對美術課提不起興趣,甚至感覺枯燥無味。如果我們把傳統文化搬入學堂,讓學生欣賞、品味傳統文化的藝術,感受傳統文化下的藝術瑰寶,學生在欣賞與想象的情況下,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從而對繪畫提起興趣。學美術不一定要用筆去表現,我們也可以用眼睛去發(fā)現、去欣賞,這會讓美術課堂變得更多元化,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
(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升學的壓力下,藝術考試成了當下高考生熱門的考試科目,在各大培訓機構中,繪畫成了主流。所以,更多的學生是抱著功利之心,將美術作為一科價值衡量的依據,從而忽略了藝術的價值與魅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思想會被功利腐蝕得體無完膚。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是教會學生如何畫,而是教會學生如何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在這一前提下,教師要將傳統文化與美術相結合,領悟傳統文化的意義與美術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
二、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方式
(一)學會欣賞名畫,了解傳統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悠久聞名的中國藝術,中國藝術在傳統文化當中更是有著深厚的造詣,其表現在詩歌、文學、戲劇、雕塑、刺繡等豐富的文化藝術方面。傳統文化是歷史變更的見證,同時也成就了不同時代下的藝術風格,它表代的不僅是文化背景,更是時代下的人文藝術精神。美術力求“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而“創(chuàng)造美”的前提是“發(fā)現美”和“欣賞美”。在美術課堂中不只是涂涂畫畫才叫美術,發(fā)現和欣賞也叫美術。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則要借助名家作品賞析來體會作品背后的時代特點與藝術風格,使學生在鑒賞中了解傳統文化,從而達到美的欣賞,藝術的熏陶。
例如,學習《有趣的水墨游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展示王冕的墨梅圖,同時出示王冕的詩《墨梅》,在圖與文中了解王冕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背景與性格特點。在詩中,王冤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學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一起撲鼻而來,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詩畫的結合,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美術形象融合在一起,這樣也自然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二)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文化,所以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主體。通過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不同,才能了解時代的變遷過程,體會歷史悠久的魅力。傳統文化是祖,現代文化是嗣。沒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沒有現代文化的興旺和發(fā)達。沒有傳統文化的延續(xù),哪有現代文化的百花齊放?只有人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細致的精研與揣摩,在傳統文化的依托下,才能讓人們有更準確更充實的目標、核心、定義、追求來開拓、創(chuàng)新和完善與發(fā)展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緊密聯系,從而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就達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中的目的。
例如,學習《走近傳統民居》與《走近現代建筑》。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提問:誰來說說自己家的房子長什么樣子呢?在簡單了解自家房子的樣子后再來看看古代與現代的民居建筑,進行初步的審美體驗和感受。然后教師再講解傳統建筑的特點,如陜西的黃土高原窯洞,“穴居式”民居的歷史有四千多年,由于黃土厚,中國人民則鑿洞而居。普通又不單調的圓拱形外觀,不僅體現出傳統思想“天圓地方”的理念,同時也達到了陽光射進洞內的敞亮舒適感,最大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再對比現代建筑,層層而起,更注重功能性與個性的結合,如廣州的標志性建筑——廣州塔,上下兩個橢圓扭轉在腰部收縮變細,中部最細處的面積與底面和頂部的對比形成鮮明的差異;另一方面,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突出了高科技的新形象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教學中,通過教師對傳統民居與現代建筑的分析對比,讓學生深刻了解到傳統文化的民居特點與時代發(fā)展下的現代建筑,它們是共同體,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含義,也突出了教學目標。
(三)讓傳統文化在生活中體現
小學美術教材的內容很大一部分聯系著中國傳統文化,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學生畫得像,就會削弱孩子對美術的興趣。美到處都是,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發(fā)現。學生們的想象力有著無限大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也要滲透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的心靈與傳統文化發(fā)生碰撞,擦出美的火花。在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能融入生活,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已的藝術素養(yǎng)與藝術情感。
例如,學習《節(jié)日的餐桌》。節(jié)日的到來,讓人們都歡天喜地,那到底在高興什么呢?對于學生來說,無非就是吃喝玩樂,過節(jié)了,滿桌的美食五顏六色真是誘人,如果把它們搬進畫里就更開心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人們會干些什么?節(jié)日那天又有哪些好吃的食物呢?在某些節(jié)日中又出現了哪些文人?通過這些提問,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了解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清明掃墓、中秋吃月餅、重陽登山等等。通過文化元素藝術特點的融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開拓了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讓傳統文化走進了生活,激發(fā)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厚興趣,更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四)“引進來”“走出去”的有機融合
美術課堂不僅僅是課堂教師所教,學生所學,更是學生在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的基礎上學會“創(chuàng)造美”。課堂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在沒有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更要學會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注重進行拓展與延伸,從而更深一步地了解傳統文化,使學生所學內容與平常生活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學會“走出去”,這樣才能更深層次地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
例如,學習《泥器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制作器皿的方法,同時也要了解器皿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當學生學完這一課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去博物館欣賞歷代器皿,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呈現出不同風格特征、不同技巧的器皿,來一場與歷史面對面的深刻交流。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讓學生更有興趣去創(chuàng)造。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姿態(tài)萬千,源遠流長,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的一塊瑰寶,是燦爛文化的結晶。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密切而又復雜的聯系,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挖掘。而小學美術教育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學美術教師要注重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藝術的熏陶從而讓學生形成獨特的藝術修養(yǎng)與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要站在前人的肩膀看世界,才能看到更優(yōu)美的風景。
參考文獻:
[1]顧程亮.讓傳統文化浸透小學美術課堂[J].江西教育,2019(21):94.
[2]雷娜.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21.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