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燕
[摘 ?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可通過關注教學細節(jié)、聯(lián)系社會生活、開展特色活動、確立教學立意等手段開展家國情懷教育。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價值;路徑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1-0072-02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蘊含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家庭的觀念,強調培養(yǎng)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家國情懷的內涵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歷史學科中有相當多的有關家國情懷的素材,無論是我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還是近現(xiàn)代探索救國和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謀求國家獨立與富強的志士仁人,或者是世界史中的人文主義、理性主義精神,都是踐行家國情懷教育的寶貴土壤。
一、初中歷史教學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價值
1.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
我國古代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成就輝煌,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也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多種文學藝術。我國古代科技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舉世聞名的“四大發(fā)明”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學生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使學生在高度自信和自豪中樹立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從而產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
2.激發(fā)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凝聚奮進力量
中國古代文明燦爛輝煌,但中國的近代化道路卻荊棘叢生、艱難曲折。那個列強在中國恣意橫行的時代里,無數(shù)志士仁人、愛國豪杰為了拯救國民于水火而無私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學習歷史人物的愛國事跡時,必定會對英雄豪杰們感到由衷的欽佩與敬仰,愛國情感和責任感由此被無聲地激發(fā),為祖國日益富強而奮斗的力量也逐漸凝聚。
3.增進國際視野與世界意識,有效拓展大愛情懷
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國必須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學生通過世界史的學習,一方面領略世界各國文明的豐富多彩和多元特色,理解和尊重各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另一方面順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促進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中國方能安全;人類進步,中國才能不斷走向繁榮。這樣的國際視野與世界意識才是對家國的大愛。
4.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聚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
在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中,學生除了掌握主干史實外,還應知曉史實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并由此歸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同時掌握基本的、必要的學史方法,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五大歷史核心素養(yǎng)。這些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有效滿足了新課程改革對現(xiàn)今歷史教學的要求??梢姡跉v史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教育是在真正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對未來社會發(fā)展有用的“人”,而不是將人培育成只會汲取知識和考試的機器,這既是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要求,也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需要,還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必要舉措。
二、初中歷史教學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路徑
1.精巧關注教學細節(jié),巧妙傳遞家國情懷
歷史教學有時候不在于轟轟烈烈的場景渲染,不在于聲情并茂的言語講授,通過對歷史細節(jié)的巧妙引領和精到處理,對家國情懷的傳遞也會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用來滲透家國情懷的內容,只要我們加強鉆研、巧妙構思、細心挖掘,總能抓住那個最有利于我們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歷史細節(jié)。如在教學部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時,教師可以挖掘以下幾個細節(jié)進行家國情懷教育:通過五四運動過程中的“罷課、罷工、罷市”,理解五四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五四運動的口號,了解五四運動實現(xiàn)部分目標、取得初步勝利的結果;通過游行學生火燒曹宅、痛打章宗祥的史實,引導學生理性愛國。
有不少教師在進行世界史教學時,對于如何開展家國情懷教育顯得束手無策,其實關注細節(jié)挖掘和利用就是不錯的方法。如教學部編版歷史教材九年級下冊第3課《美國內戰(zhàn)》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內戰(zhàn)結束后南北方停戰(zhàn)簽字的史料,利用北方聯(lián)邦軍隊主帥格蘭特將軍與南方聯(lián)邦軍隊統(tǒng)帥羅伯特·李簽字前后的兩次握手、簽字過程中簡單又寬容的談判等細節(jié)引導學生認識北美大陸人民為了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表現(xiàn)出的理性,由此生成理性愛國、理性追求、理性愛人等理性思想。通過利用細節(jié)進行世界史教學,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效果立竿見影。
2.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感觸內化家國情懷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歷史教學要密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边@指出了初中歷史教學應關注學生生活這個基本問題。歷史教學聯(lián)系社會生活,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思考歷史、檢驗歷史、應用歷史,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習促進學生成長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利用歷史學習資源,如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歷史遺址、歷史照片、歷史影視等,幫助學生更形象直觀地內化家國情懷。
如部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課可以說是改革開放政策的落腳點,同時,又強烈對比了近代中國滿目瘡痍的悲慘,反襯了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教學這課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調查搜集多樣化資源,如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形成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意識。這樣有強烈生活氣息的教學方式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也有利于家國情懷培養(yǎng)目標在教學中的順利實現(xiàn)。
3.有效開展特色活動,扎根升華家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要結合初中生的心智特點,避免生硬灌輸和純語言說教,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家國情懷。開展歷史學習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史興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和溝通協(xié)作能力。如開展“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的百家講壇、“抗日救亡歌曲大聯(lián)唱”演唱會、“我崇拜的抗日英雄的故事”故事會、“張騫出使西域”編劇等活動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但學生歡迎這樣的歷史活動,不僅因為他們感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引發(fā)了他們的情感共鳴。這些歷史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動手實踐、用口表達、用腦思考、與人溝通協(xié)作的過程中細致感悟,從而使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對抗日志士的欽佩感等油然而生,水到渠成地形成家國情懷。
4.精心確立教學立意,明確指向家國情懷
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史實因為年代久遠、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而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家國情懷教育的效果也比較差。此時,我們可以通過精心確定教學立意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如中國古代取得了很多文明成就,特別是古代中國科技文化曾引領了世界文明,推動了世界歷史前進的步伐。對于這些課程內容,我們在教學立意時要防止學生產生躺在歷史成就上睡大覺的心態(tài)。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文明成就的形成過程,特別是挖掘先民的開拓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并將這種責任感轉化為學習與奮斗的持續(xù)動力。這樣的教學立意在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自信力的基礎上,從歷史責任的角度對自豪感、認同感、自信力的由來進行思考,這樣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無疑是理性的、全面的、專業(yè)的。
當然,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歷史內容,應該有不同的教學立意。如教學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時,如果我們的教學立意變成了引導學生了解近代中華民族的苦難,那就將歷史課堂變成了訴苦大會,失去了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機會。但如果我們能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分析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的原因,感受近代中國志士仁人為民族獨立與發(fā)展而付出的艱辛努力,并聯(lián)系他們的奮斗與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關系,教育方式立刻由原來滿目瘡痍、欲哭無淚的悲慘畫面轉換為悲壯又帶有生機的畫面,家國情懷的教育效果也立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值得提醒的是,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要嚴格依據(jù)課程標準確定的家國情懷培育方向,不能刻意給學生增添額外的學習負擔;要精準分析學情,明確家國情懷培育目標,尋求學生學習基礎與學習需求之間的平衡點;要通過多種方式使師生處于“共情”狀態(tài),避免出現(xiàn)“教師深受感動,學生無動于衷”的尷尬情況。只要我們遵從課程標準要求,從學生素養(yǎng)成長角度出發(fā),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張再良. 淺論中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J]. 考試周刊,2018(7):37.
[2] 耿霞. 淺論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2):43.
(責任編輯 ? ?袁 ?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