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是近年來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嘗試,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有積極作用。當代教師應擺脫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核心、教師為課堂主體、學生只是在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思想。教師需要找準自身定位,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運用發(fā)散型思維,采取情境式教學法引導和鼓勵學生產生強烈的數學學習意愿。這樣的做法既能夠讓學生對以往枯燥的數學學習有所改觀,也能夠讓教師在教學中獲得成就感,使教師更加積極地投入教學事業(yè)。在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經驗處理數學問題,再反過來用數學知識將生活難題簡單化,在學習的過程中解開數學奧秘,切實做到自主學習。文章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出現的問題以及問題情境教學的原則進行了探討,研究了應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問題情境;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1-0049-03
作者簡介:趙詩煒(1992.3—),女,江蘇蘇州人,江蘇省陸慕實驗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引 言
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學生之間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結,從而促使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經驗的建構,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方法。其中,教師要認識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必須從教學內容本身出發(fā),利用輕巧的小構思去解決數學難題,讓無趣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瞬間趣味盎然,帶領學生共同思考問題,保證課堂學習的高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采取向學生發(fā)文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故事去構建自己獨有的思維模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與教師積極互動,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1]。同時,教師也要根據現在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來創(chuàng)設在他們理解能力范圍內的有效教學情境。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當前我國不斷推進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做到以人為本,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提高其自主能動性,使其能夠積極接受數學知識。眾所周知,小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在對小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還要引導其將數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有所思、有所獲、有所用。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利用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能夠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能夠加深對學生心理狀況的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時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才能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適當的問題情境。如果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況,很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正確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理念
由于深受以前舊式教育理念的長久熏陶,依然有許多教師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讓學校安心、家長放心的問題上,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如何做好教育工作、如何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的深入研究。由于教師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了解得還不夠透徹,在設置問題時沒能將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新知識做好銜接,導致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產生的教學效果適得其反,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不到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教師缺少對自身教學能力和理論素養(yǎng)的訓練,部分教師只是在生搬硬套,過于形式化地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缺乏對教學重難點的準確認知,容易在課堂中出現教學講解上的定位錯誤,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十分嚴峻。
(二)教學過程缺乏趣味性
有趣的教學情境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形式,反而忽視了有效教學情境得以創(chuàng)設的前提。讓小學數學課堂從索然無味到趣味盎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重拾學習數學的信心,減少他們內心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2]。但是仍有很多教師沒有掙脫老式教學模式的束縛,還是采取傳統(tǒng)的枯燥乏味的授課方式,直接照搬課本中或參考文件里的過時案例,可想而知,學生已經無法對這種課堂學習產生興趣,與教學情境間沒有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結,認為數學是一門深不可測、學不懂的課程,很難開展自主學習。
(三)情境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不符
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活躍,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求知欲,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要對癥下藥,準確掌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生在應對一切未知而又充滿挑戰(zhàn)的事物時不會選擇退縮,而是想要一探究竟、弄清真相,但是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對學生還了解得不夠透徹,在設置問題時沒能將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現學知識做好銜接,使得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與實際教學聯系不緊密,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再加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設置的問題沒有實現從易到難的層層遞進,使學生一時難以消化吸收所學知識,也就導致原本的教學目標偏離,學生并沒有真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通常情況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會在課程教學前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內容,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課程知識,提高其自主能動性。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意設置的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以保證為學生講解新知識之后,學生能夠解決相關數學問題,探求正確答案。反之,不僅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率沒有任何提高,還很可能讓學生喪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讓他們從內心對小學數學提不起任何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二)趣味性原則
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是他們的精神集中度又相對分散,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難以長時間保持在高度集中狀態(tài),在課堂上開小差的情況時常發(fā)生。對于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問題情境,通過自己的語言把故事描述得繪聲繪色,讓學生大概明白情境,感覺數學學習不是枯燥的,反而充滿趣味,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眼球,讓他們積極地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讓學生在邊學邊玩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知識。
(三)層次性原則
數學知識包羅萬象、囊括范圍廣,并且層次豐富,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時,需要提前設想哪一種教學方式更富有層次感,怎么設計問題才能使問題之間銜接得更加緊湊,即能夠通過一個知識點引申到另一個知識點,進而使得學生在思考與分析問題時能夠形成正確的認知、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
(一)將生活實踐融入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中
實踐分為很多種,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身體各個組織的協調活動。小學生更熱衷于親身投入實踐操作,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從機械記憶逐漸轉變?yōu)槔斫庥洃?,讓學生聯系自身的知識經驗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既學習了知識又能體驗到自我探索的樂趣[3]。為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教師可以積極引進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并將它們改編為可以運用到問題情境中的案例,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去探索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認識到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學科,這樣既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也能夠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解圖形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三角形的呢?圓形的又有哪些呢?大家可以舉例子說明嗎?”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很好地聯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又或者是在講解加減運算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媽媽給了15塊錢讓我們去超市買調料,一瓶醬油10塊錢,一包鹽2塊錢,那么我們需要退回來多少錢呢?”引導學生將課堂所講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yǎng)深度思考意識
在需要更深層次探討問題時,教師可以事先構建場景,從某些方面打破學生傳統(tǒng)的思維認知,讓他們心生疑惑,繼而對此產生興趣,主動解開這個謎團。而這種思維模式更容易讓學生去發(fā)現問題的本質所在,但是這種概念和方式的構想,也需要教師反復斟酌,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舉例來說,學習初期,小學生只對“厘米”的概念有所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發(fā)出疑問,讓他們用厘米去測算教室的周長,學生就會發(fā)現用“厘米”來測算教室周長不合常理,繼而教師再適時地引出“米”的概念,會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認知沖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了解“米”這個概念,相比于一般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有效問題情境教學法顯然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借助媒體教學資源形成強烈認知刺激
多媒體資源已經被廣泛運用到學校教學當中,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加輕松、活躍、高效地完成課堂輔助教學。基于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對網絡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將其有效應用于教學情境中,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此外,教師要掌握多媒體資源的內在規(guī)律,研究其運用的合理之處和優(yōu)缺點,再根據現今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構建更優(yōu)質的課堂。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要做到對課堂的掌控,使課堂莊重又不失有趣,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讓他們享受并沉浸其中,只有學生從內心對數學產生喜愛之情,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才能更順利。多媒體資源種類繁雜、多樣,教師要在多媒體資源中挑選與學生契合的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變換”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投影的方式把圖形的各類動態(tài)變換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以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對不同圖形變換方法的不同特點進行總結,了解圖形變化過程并嘗試畫出某一圖形的軸對稱圖形或旋轉變化后的圖形。
(四)注重課后反饋做好改進工作
眾所周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結合學情完善教案,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課后反饋信息,以此為基礎對教學活動進行完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也是一樣,教師應該重視該創(chuàng)設工作的開放性,在每次課后通過了解學生的反饋情況,讓學生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逐漸對教學方案進行完善,此外,教師還需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才能夠得到學生真實的反饋信息,從此對存在問題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
(五)創(chuàng)設有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情境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及引導學生分組合作的方式,推動數學學習活動高效開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情況將其劃分為不同小組,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例如,教師在講授長方形周長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先讓學生準備相關長方形紙片,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自主探索,引導學生聯想到正方形的周長為“邊長×4”,通過探究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為“(長+寬)×2”。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周長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六)通過故事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
眾所周知,小學生好奇心較強,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解“圖形的周長”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小兔子和小狗一起參加跑步比賽,他們按照相同的速度分別沿著長方形路線與正方形路線跑,問:“誰能先到達終點?為什么?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呢?”通過與故事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圖形的周長”這一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學習效果[4]。
結 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有效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深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應從多維度探索教學方法,利用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索如何解決情境中產生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思維及各方面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藺淑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6):53,61.
[2]紀春艷.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學周刊,2018(28):109-110.
[3]韓增俠.芻議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現代化,2016(27):322-323.
[4]高英.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科技資訊,2017(36):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