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萬軍
摘 ?要:角色,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規(guī)范。而所謂的“教師角色”是指處在教育系統(tǒng)中的教師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由其特殊地位決定的符合社會對教師期望的行為模式。在過去,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已經給教師冠以諸多美名,如蠟燭、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新課程中的教師又被賦予了八大角色:“知識的傳授者”,“學習者”,“學生的引導者”,“課程的研制者”,“教學的組織者”,“團體的領導者”,“教育的研究者”和“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關鍵詞:新課程;生物教師;角色;重定位
一、教師的師德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工作,這個性質是千古不變的,生物教師自歸其屬。在育人工作中,老師是學生的楷模,教師自身的形象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高尚的師德的培養(yǎng),主要是讓教師產生熱愛學生的情感,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新時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成熟,使教育技術必須向多媒體網絡化發(fā)展,這更要求我們的教師,不被網上各種“自由化”思潮所影響,不被各種精神垃圾所污染,自覺修身養(yǎng)性,以身立教,以德服人。教育學生勤學礪志和奮進。
二、教師角色的定位
(一)教師角色的迷失
教師角色被人為的圣神化和萬能化。直到今天,社會對教師的訴求,往往仍然停留在“羞談錢,做人梯,當蠟燭”的層面,多是希望教師能夠做道德的苦行僧,很少有人寄望教師首先是一個現(xiàn)代公民,能夠具備足夠的人本意識。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人呢?”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總是讓教師背負無盡的道德枷鎖,不應總是讓教師背負著無限責任,更不能總逼著教師跪著教書。
(二)對新時期下教師角色重定位的理性思考。
1、教師應是喧囂、物欲、空虛、媚俗社會中的思想者和悟道者。
缺少思考是當今社會的流行病。我們今天的生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忙碌。原因在于我們太看重功利,對結果的渴望太過急切,而思考往往不能為我們帶來當下的好處,不能帶來眼前的利益。這也許就是使我們患上“缺思癥”的一個原因吧。
2、教師應是真、善、美的踐行著和傳播者。
高中學生年紀小,他們未必能像我們一樣接受種種殘酷的現(xiàn)實,在這樣的年紀,要給他們的心靈多種幾粒善良的種子。在以后的歲月中,當他們回望童年、少年時代,他們就會對人世間充滿感激,并可能把善良和愛傳播給更多的人”, 可從教育反思的角度去考慮,則提醒教育者可以未必學富五車卻不能愚昧無知。
3、教師是學生知識和人格構建的激勵者和欣賞者。
每個孩子都是要求學習、渴望成功的,人內在的主動性及蘊涵的無限可能性,這是教育的秘訣。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實際上是引導,協(xié)助,激揚,突破。就像是一根火柴,點燃學生本體的生命潛能,更像是一位牧者,引領學生到“綠草地”,即幫助孩子不斷肯定自己,選擇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束縛、控制人發(fā)展的自由。
4、教師是學生“長、寬、高”的構建者。
“長”是擅長,人有一技之長,并能不斷學習,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寬”是指能與人相處和合作。因為我們是一個社會的人,我們的人才必須善于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
“高”是指一個人人格的構建,“高”決定這個器的容量。這是關鍵,因為教育的最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5、生物教師是生物實驗員
6、生物教師是環(huán)保志愿者,綠色使者。
三、教師實現(xiàn)自我角色定位的途徑和方法
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和人生觀。
2、將立德修身做為自己的畢生追求。
《左傳》:“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雖久不廢?!?/p>
3、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時空。
4、《誰動了我的奶酪》中有這樣一句話:“經常聞一聞你的奶酪,以便知道他們什么時候開始變質。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本褪敲銊顚W生要溫故而知新,享受知識的樂趣,構筑自己知識的精神家園。
四、能體現(xiàn)新課程角色理念的幾種生物教學模式和教學原則
(1)“情景——互動——構建——運用”模式:情境,包括情感情境和學習情境。情感情境是一個心理氛圍,是群體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是要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和態(tài)度。學習情境是一個以問題或任務為核心的教育平臺,是支撐師生互動、共同建構知識的探究環(huán)境。師生互動學習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的互動學習。建構知識,簡約地說就是把間接經驗轉化成直接經驗。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2)“問題——探究——激勵——歸納”模式: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方式。要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當然,初中生的探究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不斷予以指導,并要在探究活動完成后,幫助學生歸納方法,總結要點。該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建構遷移——歸納總結”。
總之,在新課程下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必須體現(xiàn)“創(chuàng)設情境、全員參與、平等協(xié)商、民主開放、探究解疑”的特點,才能彰顯自己新的角色形象。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四不講(學生能說出來的不講,學生能研討出來的不講,學生能自己操作的不講,學生能做出結論的不講),三鼓勵(鼓勵學生勇于和善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鼓勵學生超過教師),三允許(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看法,允許學生向教師提意見),一使用(使用鼓勵性語言或鼓勵性評價)。一張名片(微笑是最好的名片,將微笑帶進課堂)。
參考文獻:
[1]高中生物課堂合作學習探究[J]. 趙春梅.中學教學參考. 2012(14)
[2]高中生物教材中學生活動的教育價值[J]. 齊永平.基礎教育課程.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