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秀
摘要:小學是學習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的學生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在這一階段,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要求使用可視化的教學方法,以便學生可以確立正確的三觀。故事在小學生中很受歡迎,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并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利用故事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非常重要。但是,小學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非常重要。
關鍵詞:德育滲透;小學語文;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50-
小學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不僅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而且對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負責人。教師應通過小學語文道德教育來發(fā)展學生的多元化能力,以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并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現(xiàn)狀
(一)教師過于注意教科書。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限制,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導致教師將大部分教學經(jīng)驗用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改善學生的成績,而直接忽略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不尊重學生的主人身份。德育工作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為基礎。但是,在當前大多數(shù)小學班級中,語文教師所設置的課程是相同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道德教育,學到的德育知識不能真正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初級語文教學的預期結果也是不可預測的。
(三)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了解甚少。結果,無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教師無法理解學生最真實的學習需求,學生也無法完全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師生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感。最終結果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努力不成比例,而教師的教學努力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內容中的重要性
小學生年齡較小,還沒有發(fā)展出自己面對外界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傷害。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無法真正區(qū)分道德標準。如果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觀念,對學生進行心理啟蒙,就可以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心。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學習環(huán)境,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生活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
三、小學德育滲透策略
(一)在準備課程中發(fā)現(xiàn)德育材料。小學生年齡較小,需要依靠教師學習。因此,小學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研究教科書中的德育材料,找出哪些語文課程可能包含德育內容。盡其所能,以便在每節(jié)課中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強調道德教育的實施。教師備課的階段是教師將自己的思想融入教科書的階段,也是教師思考和發(fā)現(xiàn)德育內容的階段。只有當教師完全發(fā)現(xiàn)道德教育內容時,才可以將德育材料很好地融入課堂并對學生有用。
(二)教材內容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德育教學的環(huán)境。根據(jù)立德樹人教育的理念,教師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來建設語文課程,有效地滲透德育的內容。情境訓練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了特定情境,使學生能夠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并以情感的方式教育學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德育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相似的環(huán)境,滲透到德育的語境中,使學生對語境中的德育內容產(chǎn)生情感,做出回應,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感染,獲得德育的教育內容,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德育品質,然后實施以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三)語文課堂中包括道德教育,以便學生了解。學生不僅可以按照語文課程學習日常的交通安全或文明禮貌的內容,還可以全面學習德育內容,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課程德育滲透的有效性。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表明,小學語文課的德育內容遍及整個小學階段,德育的內容可以在每一章的內容中找到。這需要一流的語文教師認真學習,充滿愛心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同時了解德育的好處,以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可以應用到每一個小學生身上。
(四)組織和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對德育內容的體驗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應深入研究課文內容,根據(jù)課文主題創(chuàng)建討論主題,讓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加深對課文道德內容的理解,并將對道德教育內容的理解嵌入一種道德特質,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課文主人公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品質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可能過于偏見,使學生感到無法詳細了解。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與生活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以便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這些精神品質的具體表現(xiàn),消除學生的距離感,并加深學生的理解。
2.組織學生角色扮演。教科書中有許多內容豐富的素材,但這些教科書大多是敘事和描述性教科書,很少以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不能直接用作角色。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文內容改編成簡短的表演,以便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表演才能,通過親身實踐,學生對角色的形象,精神品質和歷史上所表現(xiàn)出的意識形態(tài)內涵有深刻的理解。通過將角色的精神品質融入自身,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生活的每個階段都離不開德育的影響。特別是小學生正在經(jīng)歷快速的身心發(fā)展時期。此時,學生的思想逐漸成熟。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只有遇到一位懂得將語文學習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語文教師,才能輕松地接受學習評估與道德評估之間的互動。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將德育與小學語文課相結合,以使語文傳播德育的內容。
參考文獻
龔正奎.立德樹人,共同促進小學語文德育發(fā)展[J].新課程(上旬),2018(6):241.
吳丹花.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