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飛 李華劍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我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而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正確處理好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對我國語文教育教學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圍繞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探討正確處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工具性;人文性;關系;策略
引言
我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對當下語文教育教學而言至關重要。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字傾聽、理解、表達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挖掘教育教學中的人文信息,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審美情趣[3]。從語文工具性角度來看,語言文字存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學生要想準確理解,乃至正確利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內容就無法脫離語境,而且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識記、理解文本中的語言文字,更需要在語境下借助語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從語文人文性角度來看,語文人文性內容大都存在于以文言文自為載體的文本中,人文性教育無法脫離文本,而且人文性教育也不是簡單的說教、灌輸,是需要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以產生感悟、受到熏陶,從而提高自身審美情趣??梢?,工具性和人文性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二、語文教學中的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關系的實踐策略
(一)注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閱讀能力的提高對實現(xiàn)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閱讀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獲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有效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三維一體目標,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落實語文教學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目標,并突出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材是語文教學基礎資料,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文本開展化的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國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經過教育專家精挑細選,其中無不蘊含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在教材課文教學中,教師應在語言文字教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層級閱讀方式開展教學,首先帶領學生進行概要性閱讀,統(tǒng)籌全文,使學生在此基礎上把握文章的基礎知識,初步掌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基調,明晰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次要求學生進行分析性閱讀,從整體出發(fā),抓出關鍵詞句進行準確理解、深入探究。像這里的“水”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飽含深情的樣子、遷延顧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視自己動作的樣子,有顧影自憐之意。最后進行賞析性閱讀和延展性閱讀,閱讀中帶入作者的情感,仔細品味作品的寫作藝術和節(jié)奏,對詩詞中富有特色寫作手法和結構進行賞析,理解朱自清先生當時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時勤動筆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亦或是文章中做出記號和批語以及寫讀后感,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便在正確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從文章中獲得情感體驗、種植人文精神。
(二)鍛煉學生成熟的語文思維邏輯
學生語文思維邏輯是影響其語文學習有效性的關鍵,培養(yǎng)學生成熟的語文思維邏輯不僅可以鍛煉連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表達能力,也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以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開展多樣式教學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第一,通過單元教學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第二,通過作文教學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第三,通過分層教學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三)豐富學生課外閱讀內容
寓教于文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關鍵,除語文教材文本外,教師還要善于挖掘課外閱讀資源,豐富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語言文字,一方面可以鞏固語文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增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更多更好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下自主閱讀《紅樓夢》,使其了解刻畫不同人物的語言文字,同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組織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體會異國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感悟生命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挖掘課外閱讀資源時,不應局限于教材,應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國內外經典文學作品,使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詞匯、語言,培養(yǎng)語感、掌握更全面的寫作手法的同時,也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三、結結束語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具有的雙重性質,二者的統(tǒng)一是不僅符合語文教育教學的特點,同時也與素質教育相輔相成。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關系需要走出二元對立的誤區(qū)、堅持三位一體的目標和凸顯語文教學的主體性。新課標下,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鍛煉學生語文思維邏輯和豐富學生課外閱讀內容,以處理好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新的歌關系,最大程度發(fā)揮出語文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秋玉. 怎樣在教學中實踐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tǒng)一[J]. 散文百家·國學教育, 2017, 000(003):88.
[2] 鄧小容. 探討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小學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J]. 文摘版:教育, 2016, 000(002):P.22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