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
[摘要]小學課后服務不應只是為解決家長上下班煩憂而設立的看管服務,而應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作為學生良好習慣養(yǎng)成和自主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載體?;诖?,福建泉州實驗中學豐澤附屬小學以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開展小學生活指導型課后服務的實踐和研究,對其教育途徑、管理和指導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方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三全”教育途徑;“課程一生活一活動”三位一體;四章四十節(jié)教育內容;“四性一化”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 G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36-0090-01
生活指導型課后服務是指我校減輕家長負擔、煩憂,為學生提供午、晚餐服務和午休服務,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用餐、就寢進行服務、管理,對學生用餐規(guī)范禮儀和就寢起居習慣進行指導,使學生立足細微,學習實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泉州實驗中學豐澤附屬小學自2015年建校起,就開始這方面的教育嘗試,2018年8月,該課題經福建省教科所立項后,課題組在原有基礎上,基于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一步對教育實踐進行科學的規(guī)范和系統(tǒng)的完善。
一、形成“三全”生活指導型課后服務教育途徑
“三全”即全面發(fā)展,全員參與,面向全體。
課題組成員從“行為習慣與人格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與智力培養(yǎng)、文明禮儀與個性發(fā)展”三個方面進行分課題研究,達成了共識:生活指導型課后服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的教育途徑。
教師紛紛主動參與學生的午餐、午休管理,本學期,參與管理的教師達到100%。
面向全體,從一點一滴抓起,才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提升民族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二、構建“課程一生活一活動”三位一體化小學生活指導模式
我們把課后服務納入課程,午(晚)餐為文明用餐生活指導課程,午休為午休衛(wèi)生及生活自理課程。每節(jié)課實施過程中,我們有固定的時間,有學校德育助理進食堂、寢室的教學指導,有班主任等老師的實踐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學生志愿者的檢查記錄。這種全員參與學生生活指導、讓學生每日學習實踐融生活于課程的模式,實現(xiàn)了面向全體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生活指導有習慣的養(yǎng)成,也有知識技能的學習,有校園生活自理和禮儀,也有家庭、社會禮儀的拓展和滲透,需要生活和學習的延伸,才能多元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扎實的教育指導?;顒佑兄黝}明確、時間靈活、教育面廣的特點,因此,我們考慮通過活動來彌補。這樣,融活動于教育,真正做到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
三、形成小學生生活化文明禮儀的“四章四十節(jié)”生活指導教育內容
1.教育內容立足校內,勾連家庭和社會
教材中有基于學校午(晚)餐和午休的教育內容,還有延伸家庭的家庭自理小常識技能和拓展社會的社會交往指導。
2.圖文結合,立足細節(jié),突出生活實踐
教材以本校學生為拍攝對象,圖片為主,文字簡潔,重點體現(xiàn)良好行為的步驟和細節(jié)指導。教材指導細致,簡單易學。
四、初步提煉了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的“四性一化”教育方式
1.科學性
從教育方式來看,根據(jù)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規(guī)律、學生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確立教育內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從教育內容來看,生活指導型課后服務是基于人們生活的經驗事實和禮儀文化傳統(tǒng)積淀下來的科學事實的結合,是在知識與技能同步發(fā)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2.自主性
每天的廣播小貼士,校本教材等成為學生重要的自學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3.反復性
我們在教育實踐研究中,既重視突出循環(huán)往復、不斷強化的教育特征,又重視個案研究的積累。
4.時代性
我們做了實踐嘗試:第一,順應時代提升全民素養(yǎng)的呼聲,根據(jù)時代需要,挖掘教育內容,如,垃圾分類,為人扶門等。第二,采用信息化教育手段,通過微信公眾號、教育平臺、App等進行問卷調查,推送教育信息,拓寬交流渠道。
5.生活化
本課題基于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化是本課題突出的教育特征,從理論基礎和實施途徑都充分體現(xiàn)這點。
(責編 韋淑紅)
[基金項目]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小學生活指導型課后服務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FJJKXB18-35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