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躍
摘 要:“學本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力為核心、以學習策略為突破口的課堂?!皩W本課堂”研究的興起,改變了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然而,一味地以學生為主,忽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發(fā)揮的作用,使得課堂上很多學習環(huán)節(jié)無法深入,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文章結合小學數(shù)學學科提出學本課堂“四四”模式的實踐與研究,通過對課堂中“學習”本身的研究,促使學生更加自主地參與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師生對話環(huán)境,轉(zhuǎn)變教師角色,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小學數(shù)學學本課堂“四四”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運用“獨學、互學、導學、補學”四個教學版塊架構“學本課堂”,采用“導案、學案、學單、學具”四種教學媒介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學本課堂”;“四四”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0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0-0037-02
“學本課堂”指的是為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精心選擇學習策略和學習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力”為核心的課堂。
“四四”模式是一種基本教學模式,前一個“四”是指四個教學版塊,即“獨學、互學、導學、補學”;后一個“四”是指四個教學媒介——導案、學案、學單、學具。學本課堂“四四”模式可以用以下課堂結構圖來表示:
一、運用“獨學、互學、導學、補學”四個教學版塊架構“學本課堂”
(一)獨學:目標引領,體現(xiàn)自主
獨學是指教師不急于教授,而是先放手讓學生自學,自學的內(nèi)容是教師結合實際教學內(nèi)容編制的學案。如果遇到特別困難的內(nèi)容,教師可先做鋪墊性引領。從時間上安排有兩種方式,一是課外自學,二是課前自學,不管哪種方式,教師都要制訂個性化目標,讓學生在目標引領下展開自學,體現(xiàn)自主學習的特點。
1.開放式確立學習目標
(1)課題質(zhì)疑式:因為目標這一概念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為此,教師把“今天我們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改為“今天你們想學到什么?”或“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問?”等。
(2)舊法遷移式:對一些共性的學習目標,在以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有所領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遷移的方法把這些學習目標直接出示。
2.批注式開展自主學習
一般情況下,學生把握批注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有所感悟處、理解膚淺處、思維困惑處、求異創(chuàng)新處。形式上有文字式、符號式、綱要式、補充式等。
(二)互學:交流互動,體現(xiàn)反思
互學是指在獨學的基礎上,同伴間交流收獲和困難。首先,組建互學小組,組員分工,明確各自職責;其次,培養(yǎng)互學技能,包括聽的能力、說的能力、問的能力等;再次,交流獨學內(nèi)容。小組互學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小組成員在組內(nèi)交流獨學內(nèi)容,然后進行整理、歸納,形成小組觀點,為研學做好鋪墊。
(三)導學:順學而導,體現(xiàn)超越
導學,是指在互學的基礎上解決之前組內(nèi)未能解決的問題,并補充學習內(nèi)容,實現(xiàn)教學增量。教師順學而導,引導學生對復雜的問題進行研究。
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郵票的張數(shù)”一課中,在學生完成第二版塊互學的基礎上,將其中一道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姐姐的郵票張數(shù)是弟弟的3倍”修改為“姐姐比弟弟多90張郵票”,讓學生根據(jù)新的已知條件列方程,并組織學生進行反饋。從而引導學生對比兩道題目,找異同。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解題的基本方法,感受等量關系與方程對應的重要性。
(四)補學:檢測小結,體現(xiàn)提升
補學,指的是圍繞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同時對本課內(nèi)容進行總結,梳理知識、強調(diào)重點、歸納規(guī)律、總結方法,從而使知識點結構化、框架化。第一,多樣式完成學單練習。例如,采用書面練習、操作訓練、口述性訓練等形式,讓學生主動思考、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使他們能夠獲取新知識、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第二,互補式形成知識框架。每節(jié)課的學習結果均需要以一定的知識結構作為支撐,教學小結就是為了形成一個結構性的知識框架,同時也是為了理順思維、發(fā)展思維能力。
二、采用“導案、學案、學單、學具”四種教學媒介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一)導案
設計的導案主要包括學習內(nèi)容、文本解讀、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學習重點與難點、教師準備、學生準備、學法指導、學習版塊、導案整理。其中,“文本解讀”與“學情分析”是關鍵。
“文本解讀”是指從教材的深度、廣度和梯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深度是指不僅要厘清知識脈絡和結構,更要挖掘出知識內(nèi)容所體現(xiàn)的深度和所蘊含的價值情感;廣度是指與之相關聯(lián)的不同范圍和領域的知識;梯度指的是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教材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層次性設計。
“學情分析”的目的是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也就是教學從哪兒開始進入,知識在什么基礎上生發(fā),如此才會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學案
學案是指學生使用的學習方案,即導案設計里剔除與學生學習無關緊要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和設計內(nèi)容。學案當中學習目標的制訂是教師在設計時考慮得最多的,想制訂好學習目標要做到以下幾點:每一課時的學習目標不超過3個;表述語言要言簡意賅;學習目標要明確,可操作性要強;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學案。當然,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段,不同課型,不同教學內(nèi)容設計不同形式的學案。
(三)學單
學單即學習的練習單,數(shù)學課堂上學單的設計尤為重要。有效的課堂練習應該這樣設計:練習內(nèi)容要有針對性、生活性、典型性;練習安排要有坡度、有層次,練習形式要靈活多樣。練習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合理地運用知識進行練習,如采用書面練習、操作訓練等形式。
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可設計練習題。首先是基礎練習:畫一個直徑為10厘米的圓,并計算出圓的周長。其次是變式練習:兩只螞蟻分別沿正方形和圓的周長走一圈,誰走的路長?為什么?(告知正方形的邊長和圓的直徑都是2厘米)。再次是開放練習:請找一棵大樹,測出樹干一圈的長度,并計算樹干橫截面的直徑。這樣設計的學單不僅體現(xiàn)了練習內(nèi)容的生活性,也讓練習有了層次,形式多樣,學生也喜聞樂見。
(四)學具
學具包含教師用的實體用具、學生的學習工具,還包含多媒體教學的課件等。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搜集與所學課程有聯(lián)系的資料和信息。在學生自我搜集、整理資料和信息的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課本中沒有的數(shù)學知識,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
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時,教師在課前準備了多媒體課件與一個圓柱體紙盒(側面可以展開),布置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剪刀以及若干包裝紙。
三、針對小學數(shù)學學本課堂“四四”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學本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學本課堂”中的“學習者”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甚至家長有時也是參與其中的學習者。學生、教師、家長三者組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這一共同體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做到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教師要根據(jù)低、中、高年級學生不同的年齡及身心特點,用“亦師亦友,和而不流”的態(tài)度,來達到“既教好了書,又育好了人”的目的。
(二)“學本課堂”是以學習策略為突破口的課堂
“學本課堂”中運用“獨學、互學、導學、補學”四個教學板塊和采用“導案、學案、學單、學具”四種教學媒介,是課堂學習策略研究的一個進步。這里,更突出了“學”的重心和地位,有了具體的抓手或載體,課堂形態(tài)也從“先教后學”轉(zhuǎn)變到“先學后教”。
(三)“學本課堂”是以學習力為核心的課堂
“學本課堂”的學習力著重體現(xiàn)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三個方面。教師經(jīng)過專家指導,進行理論學習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歸納出了提升學習力的基本策略,構建了“先學后教”的教學程序體系,即“四四”模式。但這僅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還將從學習目標及評價兩個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即構建三維目標整合的學習目標體系和構建以學生為主的評價體系,從而構建完整的“學本課堂”教學體系。
總之,經(jīng)過對小學數(shù)學學本課堂“四四”模式的實踐研究,教師認為運用“獨學、互學、導學、補學”四個教學版塊及采用“導案、學案、學單、學具”四個教學媒介,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真正獲得解放,學習主體地位在課堂中真正得到落實,自主學習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學生自然會慢慢從“學會”向“會學”轉(zhuǎn)化。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修訂版)[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
[3]柯 比.學習力[M].金粒,譯.廣州:南方出版社,2005.
[4]羅伯特·J·馬扎諾.教育目標的新分類學(第2版)[M].高凌飚,吳有昌,蘇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