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娟
內容摘要:《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片段入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作為學習的“例子”不僅讓學生感悟香菱學詩的刻苦精神,更能從中領悟詩歌學習的思路和方法;對于教師而言,“香菱學詩”中蘊含的“注重詩歌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聯(lián)系學生生活體驗”以及“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的詩歌教學方式值得我們深思,并將此結合到現(xiàn)實的中學語文課堂上,積極尋找打破目前詩歌教學的僵化現(xiàn)狀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香菱學詩 詩歌教學 學生主體地位 聯(lián)系生活體驗
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歷代文人精神氣節(jié)的細致呈現(xiàn),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2017年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古詩詞的選文數(shù)量明顯增多,詩歌成為中學語文閱讀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心?!断懔鈱W詩》片段入選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后,作為一段經典的語文教學案例,深受學生和教師的喜愛。這段情節(jié)主要涉及的人物是黛玉和香菱,人物關系梳理和對話在《紅樓夢》里相對比較簡單,這就使得我們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解讀這兩位個性鮮明的女性,并且這一情節(jié)體現(xiàn)了詩歌教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筆者從香菱學詩過程中的人物對話細節(jié)及其突出的詩歌教學特點進行總結歸納,并依此提出對中學詩歌教學的啟示。
特點一:《香菱學詩》中,體現(xiàn)了詩歌教學注重學習的內容,并且通過閱讀比較,識別內容的優(yōu)劣。
在文本中,有一段情節(jié)是香菱初學時,贊賞陸放翁的詩,認為寫得極好,但黛玉卻認為“斷不可學這樣的詩”,理由是閱讀淺近的、文化內涵不高的詩不利于以后的詩歌學習,所謂“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可見,黛玉是很重視詩歌教學內容的質量,香菱從一開始就接受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有利于提高她對詩歌的理解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她對優(yōu)劣作品對辨別能力。
特點二:,《香菱學詩》體現(xiàn)以學生為閱讀主體的理念,不把教師的意志和理解強加給學生。
我們從文本中可以發(fā)現(xiàn),香菱在閱讀了黛玉所給的王維的五言律詩后,來換杜律時,黛玉說:“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黛玉有意識地引導香菱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討論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是香菱在闡述她自己的體會。我們知道,在大觀園里,黛玉的詩歌水平是很高的,但她在和香菱討論的過程中,卻從未多加評點香菱的想法,更沒有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強加在他人身上,這一過程正體現(xiàn)了現(xiàn)在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思想。
特點三:香菱學詩過程中,香菱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接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詩歌內涵。
在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香菱作為初學者,對詩歌的解讀雖不全面,但字字落實在生活體驗處,使詩中的情感體驗轉化到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遭遇上,從而走近了詩歌。念到‘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說起自己的感受是:“念在嘴里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把對詩歌說不盡的感受用了一個具體可感的方式來表達,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內存,讓人記憶深刻。而且,她把所讀的詩歌與她的生活印象加以印證。念到“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她回憶起那年上京來的情景,表達了她對詩歌與自身經歷結合的感受,詩歌打開她生活記憶的一扇窗戶,兩者找到了情感共鳴。
特點四:《香菱學詩》過程中,體現(xiàn)出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的重要性。
香菱在剛開始學詩的時候顯然是信心不足的,并預計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問題,因此她一開始就交待黛玉“不許膩煩”,但細心的黛玉關注到香菱的心理活動,并告知她學詩并非難事,給香菱一顆“定心丸”,建立起學詩的自信心。顯然,對于一個零基礎的香菱來說,學詩真的沒那么簡單,后來的“燈下苦學”“三改”也印證了這一點,但黛玉打消了她在學詩之初的顧慮,使得后來香菱學詩動力更足,所以,香菱對詩的理解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離不開黛玉在心理上的鼓勵和指導。
《香菱學詩》對中學詩歌教學的啟示:
啟示一:詩歌教學內容需“正”
嚴羽的《滄浪詩話》提到“入門和取經需‘正”。在中學的詩歌教學中,選擇經典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文質兼美,能夠給學生心靈啟發(fā)的詩。學生閱讀過于淺俗的詩歌容易導致他們走彎路。他們應該讀的是人類最高的最好的精神食糧,就是經過歷史沉淀,帶有時代厚重感的經典篇章。因此教師在慎重篩選恰當?shù)脑姼鑳热?,并且可以提供相近似的多篇經典詩歌進行對比閱讀,相似的詩篇應該是高下層次不同、境界有別的進行討論,并引領學生分析這些詩為何高下層次、境界不同。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甄別不同的詩歌在語言、體裁以及表達上的優(yōu)劣。在此基礎上,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貼近的詩歌內容,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激發(fā)學生在詩歌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詩歌之美,獲得審美上的提高。
啟示二:以學生為閱讀主體開展詩歌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教師應當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詩中的美妙,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閱讀后的感想,喚醒思維,教會學生學會思考,而不是教導他們從詩中獲得具體的答案。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弊鳛閷W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要善于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和趣味故事給學生搭“臺階”,開展研究性學習。舉個例子,在學習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時,教師可以做一個有關蘇軾詞的專題研究“一蓑風雨任平生”。蘇軾的詞意境高遠清新,風格豪邁曠達。他才華超群,少年得志,后來卻頻遭挫折和貶降,他在失意中卻能保持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是學生需要努力體會和傳承的精華所在。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性學習,合作交流,利用互聯(lián)網,查找有關蘇軾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等,閱讀有關書籍,然后探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文字。本組成員還要對彼此的小論文進行閱讀評價,然后匯總,在班級里交流。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合作交流的自信,并且通過探究使他們真正理解蘇軾的人格力量,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僅增加學生的詩詞積累,還鍛煉了表達能力。為學生的詩歌學習提供展示舞臺。
啟示三: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生活氣息,結合生活體驗去理解詩歌內涵。
詩歌雖然產生在千百年前,經過了歷史的沉淀,來到今天的課本,眼見風光和情感體驗顯然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隔”,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無法從中找到情感共鳴。[1]直至今天,當我們朝氣蓬勃,登高望遠,總會想起杜甫的《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似乎在千百年前,詩人就把我們此刻心中的感受形容盡了。這是因為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生活氣息,抓住富有情趣的意象進行分析,進而理解詩中的情感。通過閱讀詩歌,用內化了的感情體驗換一種形式,去理解社會人生,去提高情感表達的細微和深度,達到以讀促寫的教學效果。[2]
詩歌教學并非易事,尤其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詩意”似乎在一點點消融,中學生更熱衷閱讀短小簡單的信息和文章,而不愿捧起書本閱讀經典詩篇,教師對此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能“任務式”地強迫學生去閱讀,而應該照顧學生學習的心理和興趣需要,尋找符合他們認知規(guī)律的詩歌教學模式,建立起詩歌學習的信心。[3]對于學生詩歌閱讀評價也不應以單一標準化的問卷進行評定,采用以學生發(fā)展為主要的評價理念,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結合現(xiàn)代的信息技術完善詩歌教學,營造良好的詩歌學習氛圍,消解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繁”“難”的錯誤觀念,把詩歌教學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鄭桂華.詩歌閱讀教學內容的確定[J].語文學習,2006(2/4).
[2]洪富漍.從“香菱學詩”思考影響教學的因素——讀《紅樓夢》有感[J].教學論壇,2017(6).
[3]肖紹國.周一貫.用好“例子”學語文——《香菱學詩》教學錄評[J].語文教學通訊,2018(1).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