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玲
【摘要】在小學教學階段中,三年級的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里面的起步階段,也是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里面,要培養(yǎng)學生對習作產(chǎn)生興趣和積極性,善于留心周圍的事物,并認真觀察,展開想象,組織語言,進而書面表達。在此同時,要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教師從而引領學生邁入習作的大門,就突出了這個階段至關重要。
【關鍵詞】三年級? ?習作? ?興趣? ?觀察能力? ?知識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138-02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啟蒙階段,學生剛剛才邁入了寫作的大門,但是學生的思維仍停留在低年級的寫話階段,面對習作的種種要求,學生感覺到的是不知所措,產(chǎn)生無從下手的感覺。在三年級這一個入門階段,首先要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心理,樹立起對寫作的自信心,激發(fā)對寫作的興趣。讓學生把每一次的寫習作當成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情,讓學生由“要我寫”過渡到“我要寫”“我想寫”。那如何把初入習作的學生,引領入門,從而讓寫作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
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去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對寫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促使他們自發(fā)自覺地想要寫、想寫好,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在三年級這一個啟蒙的階段里,學生的內(nèi)心充滿了畏懼、迷茫,每每遇到寫作就感覺似乎腦袋空白。針對出現(xiàn)的這些情況,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平常的教學中,可以有計劃、有條理地設計游戲,組織活動等情景創(chuàng)設。例如:寫我的課外活動。那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操場舉行拔河比賽,讓學生親身參加的實踐活動,并留下孩子們活動的倩影。在講習作的時候,展示圖片,讓孩子回憶當時的精彩畫面,時候學生就能通剛剛的活動,回憶當時的活動活動的經(jīng)過,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因為有了真實的實踐,學生自然興趣盎然。開展這些活動不僅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因為寫的文章就會有條理性,語言也較生動活潑,教師加以引導,用上好詞、好句,加以修辭手法,寫出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這不至于說“空話”,寫“空事”,還會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
二、探索學生的觀察能力
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想要學好習作、寫好習作,必須培養(yǎng)出良好的觀察能力。作文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俗話說“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只有學生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融入大自然,才能獲得最真實、深刻、細致的寫作素材,寫作時才能才思泉涌,寫出的文章才能更真實、生動,打動人心。因此,在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中,首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熱愛生活的人同時。指導學生培養(yǎng)善于觀察的好習慣,教師要當好學生學習中的引路人,把學生引領進習作的大門。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啟示了人們要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要引導好學生如何去觀察,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所以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時,首先指導學生有序地觀察事物,或從不同的方位,或從不同的時間,或從不同的形態(tài),或由表及里等,從不同方面去觀察,不要單一。如果學生對事物缺乏認識,或者聞所未聞。就讓他們?nèi)ッ鑼?、刻畫,去評論,無疑是難上加難。所以,只有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具體形象的事物,親身去觀察,去了解,才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進而產(chǎn)生表達愿望。例如:在寫景的習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身邊熟悉的一處景物,可以是校園、家鄉(xiāng)的一角或者田野等,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再說一說自己的所見所感,教師可以穿插一些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例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近處、遠處,都是什么?然后按照教師和學生的所見所聞進行寫作,對畫面進行回放,學生才能產(chǎn)生興趣,寫出的文章才會有具體內(nèi)容,才有真情實感。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才會產(chǎn)生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的想法。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了提高,寫出的文章的條理性也將更加清晰、內(nèi)容也更加具體。
三、開闊學生的想象思維
啟蒙階段的教學,教師不僅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更加要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的擴展。豐富的想象力就是學生寫好作文、充實作文、完善作文的不竭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課文、小練筆、口語交際、談談我的看法里,創(chuàng)設一些激發(fā)學生想象力的情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富的想象力。例如:三年級的習作,未來的? ? ? ? ? ? ?。(衣服、汽車、房子……)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一開始學生可能夸夸其談,天馬行空地說,但是文章沒有絲毫的中心,主題。那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就應該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一下未來某一事物會有怎么的進步,例如:現(xiàn)在的汽車多,道路擁擠,排放的尾氣污染了環(huán)境,那未來的汽車是不是會環(huán)保的功能?是不是有飛的能力?通過這些引導,學生得到了學習、表現(xiàn)的機會,也有了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fā)和鍛煉,自然而然,學生寫作興趣也會逐步提高了,寫出的文字也比較充實、生動,吸引人。
四、引導學生的語言積累
儒家學派的荀子在《勸學》中說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寫作文也是一樣,教師在教學中,會遇到好詞好句,這個時候,要求學生去欣賞、去認識、去仿寫,從而達到積累的效果。特別是擬人、排比、比喻的句子,不但要積累,還要學會運用于自己的文章。在學習古詩文、名言警句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會背誦和默寫。當寫到有關秋天景色的習作時,就可以引用《春日》里面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當寫到要珍惜時間時,可以引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在文章中引用這些好詞好句,必將為文章錦上添花。
魯迅先生在談他的寫作他經(jīng)驗時,提示了我們,想要寫好作文,大量的閱才能給你寫作時提供很好的素材資源。因而,課外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視野。利用隊會課、活動課,在班里開展相關的知識競賽、朗誦比賽、猜一猜等有趣的活動,不僅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積極性,還能提高興趣。通過不同方式的積累,學生寫作時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作文還要要基于生活,要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從日常生活中積累儲存寫作素材,文章才會表達出真情實感、寫作才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在三年級的習作,:我學會了? ? ? ? ? ? ,(溜冰、洗衣服、堅強……)這是源自于學生日常生活的文章,教師可以誘導學生談一談自己最近學會了什么,這個本領又是怎么學會的,在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從中有什么體會。這樣子他們回想學的經(jīng)過的點點滴滴,那一幅幅畫面又一次呈現(xiàn)在眼前,再通過相互交流、教師加以點撥,幫助學生理清寫作的基本思路、方法等。日積月累的教學,讓學生在寫作時目標就會清晰,分清主次,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部分,在這一關鍵的階段,教師承擔的作文教學是一項費時、費事、費力,而且見效很慢的艱巨任務。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樂于親近大自然,善于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真善美,從而積累習作中寶貴的財富——寫作素材,并發(fā)揮自己的無限想象力,不拘不束,在習作中盡訴心中情。寫出一篇篇生動、真切、扣人心弦的佳作。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2] 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提高作文能力.劉永紅 .《新課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