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顏麗
摘? 要:疫情期間現(xiàn)代漢語課程開展了直播教學,其具體實施過程包括準備教學資料、組織課堂教學、教學評價三部分。準備教學資料主要有準備教學文獻、教學視頻與音頻、制作學習任務單。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有簽到、直播教學、視頻音頻教學。教學評價包括作業(yè)與在線測試評價。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參與率均達到了98%左右,測試合格率平均在97%,很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目的。
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直播;教學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關于做好“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工作要求,全力開展線上課程教學工作。因為QQ具有交流即時、文件存儲、屏幕分享、課堂直播等全方位功能,所以我們選擇QQ作為直播教學的平臺,建立了“19現(xiàn)代漢語課程群”。直播教學開展的成效取決于學生的自律、配合與興趣。為了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充分利用自有積累的教學資源和優(yōu)秀的慕課教學資源,綜合運用直播、觀看視頻、閱讀資料、討論、輔導答疑與測試等形式。下面,就對“現(xiàn)代漢語”課程直播教學的實施過程展開論述。
一、準備教學資料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fā),正值寒假期間,學生的教材及其他資料都未能正常發(fā)放。針對這種特殊情況,我們在教學準備上花費了更多心思,向學生提供了更簡練明了的電子教材、更詳細全面的教學拓展文獻資料,并精心選擇經(jīng)典、優(yōu)秀的教學視頻與音頻,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單,目的就是讓學生更自覺地、更有效地掌握知識。
(一)教學文獻
疫情突如其來,新學期教材未能發(fā)放給學生,而現(xiàn)代漢語課程多為抽象的理論,在中學階段沒有接觸過,語音部分關于聲母的分類與描述、韻母的分類與描述甚至與學生前期知識完全不同。因此,學生必須有較為完整的教材,以便系統(tǒng)而全面地學習語音、文字、詞匯和語法的相關知識。目前我們教學所使用的教材是黃伯榮、李煒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第二版)上下冊[1]。我們首先查找了超星電子圖書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并未收錄這一教材,學生無法獲得電子版。因此,我們在先前教學課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將其改為PDF文檔,制作了電子教材。電子教材力求簡明扼要,既有知識結構,也有知識要素;既有一般概念,又能吸引學生進一步查閱資料、豐富認識。比如,第一章“緒論”中“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部分,這其實是個歷時問題。我們并沒有從有史料記載的春秋時期平鋪直敘,而是首先從語言學的高度提出學生理解這個歷時問題要探討的實質是方言,即形成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其次從春秋開始,列舉各代基礎方言的名稱及形成背景;再次特別提出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形成中的重大事件,作為學生進一步查找資料拓展的內容;最后回到理論問題——基礎方言,總結形成基礎方言的條件。我們以這種“框架+要素”的方法架構電子教材,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形成現(xiàn)代漢語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查閱資料、進一步細化知識的自學能力。電子教材“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的架構,如圖1所示:
除了為學生制作電子教材外,我們還準備了兩個層面的教學文獻供學生學習。
第一是基礎知識層面的文獻。比如講授漢字的規(guī)范化時,我們提供了《簡化字總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等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類型的文獻,這部分文獻所有同學都要認真學習。特別是應用性很強的語音、文字規(guī)范,在語言文字實際中會經(jīng)常遇到,但是在中學教育中并沒有系統(tǒng)講授,基礎知識層面的文獻主要是集中解決這些規(guī)范問題。如:第八節(jié)“漢語拼音方案”中,學生對《漢語拼音方案》已非常熟悉,但是《漢語拼音正詞法》在基礎教育中并未涉及,相對陌生。因此,我們上傳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希望學生深入學習。具體如圖2所示:
第二是擴展知識層面的文獻。這部分文獻的選擇標準是結論權威或者觀點新銳,主要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比如在講授詞匯單位時,教材涉及到的語素內容不多,觀點也偏于保守。我們便推薦了施關淦的《現(xiàn)代漢語語素說略》[2]和徐樞的《談談語素》[3]這兩篇經(jīng)典文獻,全面介紹語素的含義、確定語素的方法、語素的特點和分類等內容,深化學生對語素的認識。
(二)教學視頻與音頻
學生網(wǎng)絡學習專注時間短,在接受單一內容時,很容易產(chǎn)生疲憊。結合學生的網(wǎng)絡學習特征,我們穿插了畫面豐富、制作精良的慕課視頻。選擇的視頻盡量圍繞某個知識點或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時長15分鐘以內。在講授聲母、韻母與聲調時,我們選擇了四川大學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普通話實訓與測試》的視頻、中央廣播電視臺著名播音員方明的音頻,力求經(jīng)典與精辟。比如講授聲母,我們只選擇了聲母發(fā)音方法的教學視頻,因為發(fā)音方法中必須講授清塞音、清塞擦音的本音,要求較高的錄制條件,疫情期間家庭中是不可能達到的,因此,我們選擇了教學視頻的形式講授聲母發(fā)音方法。而聲母的發(fā)音部位,因為學生對自己的口腔比較熟悉,于是結合電子教材與課件,主要利用“普通話輔音聲母發(fā)音部位圖”進行直播講授,指導學生找到準確的發(fā)音部位,并且學會從語言學的角度描述這些發(fā)音部位。教學視頻與音頻如圖3所示:
(三)學習任務單
學習任務單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學習時間、學習渠道,合理規(guī)劃安排學習活動。因此,課前我們設計好了學習任務單并發(fā)布到課程群,告知學生課程目標及課程活動時間安排,方便學生提前進行課前準備,自主預習課程內容。
在第八節(jié)“漢語拼音方案”和第五節(jié)“音節(jié)”教學前,我們設計了學習任務單,具體如圖4所示:
第一,介紹知識內容的框架及彼此間的關系。首先學習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這里特別強調的是實際讀法,以便于學生更加明確與小學學習的記音符號相區(qū)別;接著順勢提出小學學習的是書寫符號,但是我們既然學習了實際讀法,就要明確書寫符號受制于字母,在表示實際讀法的時候就有人為的規(guī)定,用一個字母表示幾種讀法的現(xiàn)象都是存在的,進一步明確實際讀法與書寫符號的不同;然后指出音節(jié)結構的語音學分析,既然是分析語音,分析的就是實際的讀法;最后提出為什么要進行音節(jié)結構分析,回到實踐,它主要為了指導普通話的運用能力,就是聽音、發(fā)音、辨音和正音的能力。這樣一來,學生就從宏觀上明確了語音這一章結構的內在邏輯,可以更好地掌握語音體系。
第二,明確本次課的學習目標。我們把學習目標分為四個層次,學生知道即可、也是最低的學習要求表述為“了解”;學生明白概念或者原理、次低的學習要求表述為“理解”;學生懂得概念或原理、深入了解其涉及的知識范圍、建立起初步的知識框架、較高的學習要求表述為“掌握”;學生不僅掌握了概念、知識或原理,而且能用于指導語言實踐,最高的學習要求表述為“運用”。學習目標通過這四個層次得以區(qū)分,可以使學生更直觀、更明確地掌握重點、難點。比如在“漢語拼音方案”和“音節(jié)”的學習任務單中,“漢語拼音方案的拼寫規(guī)則”要求“掌握”,而“分詞連寫的拼寫”是在掌握規(guī)則的基礎上要求會運用,所以要求“掌握并運用”;“普通話的音節(jié)結構分析”是“語音”這一章的重點,是對前期學習的總結,也是后面提高普通話水平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這一部分要求“掌握并運用”;通過分析一定數(shù)量的音節(jié)結構,學生自己就可以總結出普通話聲韻拼合的規(guī)律,這一部分雖然感性較強,但是利用普通話聲韻拼合規(guī)律學習普通話、糾正方音,是提供普通話運用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拼合規(guī)律”要求“掌握”。
第三,提出學習時間建議與總結。學生在家學習,難免會有所松懈。因此,我們每次課都做好學習時間的建議。比如在講授“第八節(jié)”和“第五節(jié)”前,要求學生拿出半小時整理聲母表和韻母表;上課15分鐘講授,15分鐘觀看視頻,15分鐘討論;任務單上明確要求同學當晚提交作業(yè)。這樣安排比較緊湊,在任務單上明確這些時間分配,學生在一開始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心的同學還能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再進一步安排。我們在任務單上這樣做時間分配,也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預先復習所需知識,以便掌握本次講授內容;另一方面是注意鞏固,馬上練習,不容易遺忘本次所學內容。
此外,我們還在任務單上特別給出了總結建議,具體提示學生從哪些方面總結,比如“漢語拼音方案”與“音節(jié)”我們給出的總結建議是省寫、連寫、實際讀音、書寫符號、拼合規(guī)律。這就以更為簡潔的方式提示了學生學習本次課的重點、難點。
二、組織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直播教學的核心。雖然網(wǎng)絡教學不同于線下課堂,無法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但精心組織課堂教學仍然是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實施的重中之重。
(一)簽到
簽到有助于督促學生準時上課,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規(guī)律和學習習慣,進而可以保障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鑒于每個學生在各自家中,缺少了集體的督促力量、學生之間互相監(jiān)督的力量,我們每次直播課堂教學前都要簽到。為了多一層學習的規(guī)約,我們特別強調了疫情期間出勤率在平日成績中占30%,比以往的線下教學提高了20個百分點。簽到的方式大多是在QQ群中直接發(fā)起“群接龍”,學生點擊即可;有時也會改變簽到形式,比如利用群的“簽到”功能;有時也會先詢問學生預習的情況,請學生回答“是”或“否”,作為簽到憑證;語音一章中“語調”部分學習完,我們有一次組織復習,課前簽到方式就是請學生朗讀《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朗讀材料》60篇中的一篇,然后所有同學點贊。簽到方式多樣,也會讓學生有所期待。學生簽到情況如圖5所示:
(二)直播教學
我們主要是使用QQ群屏幕分享或者群課堂或者直播間。由于網(wǎng)絡問題,有時也利用騰訊會議,進行直播教學。根據(jù)學生學習規(guī)律,直播教學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講授集中緊湊,重點突出。互動問題明確,這樣會有助于學生理解、作答。
在第五節(jié)“音節(jié)”直播教學時,我們首先檢查了學生對聲母和韻母的掌握情況,具體如圖6所示:
這里設計了四個問題,分別是“聲母的發(fā)音部位有幾個”“聲母發(fā)音的阻礙方式有哪些”“單元音韻母的分類依據(jù)是什么”“舉例說明韻母的韻頭韻腹韻尾”,以問題貫穿復習內容。然后開始教學音節(jié)結構的分析,具體如圖7所示:
這里以“為、有、約、子、床、問、窘”為案例,重點講解記音符號與實際讀音的不同之處,利用屏幕分享給學生做板演。并結合音節(jié)結構,分析表概括漢語音節(jié)結構的特點。
(三)視頻音頻教學
對于記憶性知識較多的章節(jié),直播教學主要講授知識結構、學習目標、重點概念、難點問題等內容。接著精選生動、豐富的慕課視頻詳細地講解知識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記憶。
15分鐘的視頻或音頻教學,如果要求學生自己觀看,因為沒有課堂實體的約束,可能就會出現(xiàn)不看、不聽的情況,所以我們會根據(jù)視頻、音頻內容組織觀看。如語音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們選取了華南農業(yè)大學的國家精品課程“魅力漢語”中關于社會屬性的講解視頻,一共13分鐘,采用直播的方式,請學生一起觀看。在7分鐘左右,講完語音的地域特征時,我們便插入提問和討論,讓學生談談自己所理解的“地域特征”,或者談談由于語音的地域特征發(fā)生過什么故事;然后再看完其余的6分鐘,并予以總結。這種方法是把討論插入視頻播放中。有時,我們也采取分別觀看的方式,比如學習聲母和韻母的辨正,由于學生的方言不同,出現(xiàn)的語音問題也不同,因此,我們便采取了分別觀看、收聽的方式,讓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語音缺陷或錯誤進行練習。
(四)討論
課堂集中討論控制在15分鐘左右,主要是采用QQ群聊方式。這樣經(jīng)過打字的過程,既能使學生更為精煉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學生課堂討論情景如圖8所示:
再如第五節(jié)“音節(jié)”,我們將聲母發(fā)音部位與韻母四呼結合起來,討論了聲韻拼合規(guī)律。比如,“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后音”與“舌面前音”拼合韻母的類型恰好相反,這種結論都是學生通過觀察音節(jié)結構分析表自行總結出來的,由一位學生引出所要討論的問題,其他學生予以補充,最后形成完整的結論。我們也相機從歷時的角度,簡略講解了一下舌面前音j、p、x是如何在近代產(chǎn)生的,目前北方方言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與之相關。在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延伸,從而將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貫通。相較于教師單獨講授,討論方式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