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平
摘? 要:語文素養(yǎng)是現(xiàn)階段語文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但因各種因素導致其淪為語文教學的“口號”。本文結合文獻資料與實踐經(jīng)驗,探究了語文素養(yǎng)由“空中”到“落地”的有效途徑循“點”而設、因“點”施教,以期為語文教學中落實語文素養(yǎng)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一定程度上推動新課改的實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途徑? 語文素養(yǎng)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語文教學已經(jīng)不局限于字、詞以及句等基礎知識,而是逐步將目光投向于語文素養(yǎng)。然而,語文素養(yǎng)并非朝夕就可形成的,其培養(yǎng)必須經(jīng)歷真誠交流、真實互動以及真正實踐的過程,潛移默化地進行培養(yǎng),否則語文素養(yǎng)會淪為“空中樓閣”,更遑論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循“點”而設、因“點”施教,真切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一、整合素材,在真正交流中理解
教材的確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但在日常的課堂上,并非要機械地按照教材設定施教,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注重整合教材中素材,精準把握教材中各部分之間的“銜接點”,充分體現(xiàn)單元的整體性,進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作為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交流”的重要性,并能夠引導學生就“新詞”“新句”進行交流,促使學生完成“單篇文本”到“單元整合”的轉換,保障學生通過真誠交流理解掌握知識。這樣一來,學生自始至終都是課堂的“主體”,且大腦始終終于“思考”的狀態(tài),使學生在交流、思考過程中理解知識和拓展思維,進而真真切切地落實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目標。
《大青樹下的小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代表文本之一,其中不乏新穎的語句,為此在課堂上,筆者較為關注課后練習,并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標記出新穎的語句 “留白”,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與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新鮮感”對于小學生來講較為陌生,為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做到“多扶少放”,有效消除學生與“新鮮感”之間的“鴻溝”,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接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為此課堂上,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與感悟,標記出“有意思”的語句,并結合學生回答,進行生成性的課堂點撥。如“那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讓學生感覺“有意思”的原因——絢麗多彩,筆者就會點撥:非常好!‘絢麗多彩一詞確實較為‘新鮮,見面的機會較少?!边@樣就有助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新鮮、新穎”,主動“積蓄、聚集”,更能夠使學生通過真誠交流獲得進步,更好地理解語言。
二、集思廣益,在真實互動中增效
有意義又真實的互動,能增強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于互動過程中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結合班級學生學情組織課堂真實互動,使學生實實在在參與互動,促成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小學生的自制能力與思維能力都較為薄弱, 不能夠滿足“互動”的內(nèi)在需求,甚至會出現(xiàn)“表面熱鬧,內(nèi)在雜亂”的現(xiàn)象,導致課堂互動淪為“生動而無效”,進而與高效課堂失之交臂。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學習方式,其現(xiàn)身于語文課堂建構“互動”,能夠保證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行思考與互動,使學生在“互動”中獲得高質量的收獲。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教師要始終處于“指導”位置上,確保“互動”的有效性與方向性,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要注意避免“參與卻無收獲”的尷尬,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就詞語理解來講,教師既要幫助學生輕松、高效地完成記憶任務,又要引導學生有效地規(guī)避“死記硬背”,使學生在“互動”中理解記憶。在《大青樹下的小學》的課堂上,筆者按照隨機的方式,將班級學生分為6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且明確地告知學生小組學習的任務——“絢麗多彩”的用法。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對于理解詞語的方法已經(jīng)有所累積,而這里通過組內(nèi)討論、組組探討、師生探究等“互動”活動,能夠強化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理解詞語,更能夠使學生在真實“互動”中了解、掌握多種方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實踐,使學生親身感受“同詞不同用”的奧妙與魅力,體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不同方法理解的價值與意義。這樣一來,既促進了生生之間的交流總結,使學生認識到“他人的長處,自身的不足”,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與實踐,又能夠使學生親身感悟到“實踐”的魅力與功效,進而明了總結就是為了更好地實踐。
課堂上,教師要精準地把握學生學習中生成的內(nèi)容,并能進行有效、合理的拓展,使學生學習走向深入。如《大青樹下的小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小學”,所以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小學”進行討論,但是花費的時間不宜過長,而是要有組織、有方向地進行真實的互動,確保討論內(nèi)容的豐富性、精彩性,使學生能夠有所收獲??偟膩碇v就是,學生自由交流,教師有序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落實于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
三、學中變序,在真正實踐中內(nèi)化
現(xiàn)階段,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能夠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但卻有部分教師不能精準地把握“交流”與“實踐”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更遑論依據(jù)學生課堂學習生成內(nèi)容隨機應變,保證實踐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實實在在地落實“學中變序”,提高實踐的真對性與有效性,促成學生在參與實踐中內(nèi)化知識,形成語文素養(yǎng)。就語文教科書來講,任何一個單元都會有獨特的“主題”,而該主題就是單元獨特“語文要素”的器皿,所以作為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明確單元的“主題”,并結合單元“主題”找出“中心句”進行針對性的實踐,促使學生實踐中完成有效內(nèi)化。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以及《美麗的小興安嶺》等課文時。教師要有秩序、有目的地滲透“中心句”相關的內(nèi)容,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圍繞“中心句”寫的好處與方法,更要了解、掌握“中心句”的位置。而為了幫助學生內(nèi)化知識,我們要認識到習作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運用文本中學習的“方法”——圍繞“中心句”展開“寫”。同時教師還要認真地講評每個學生的習作,使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他人優(yōu)點”,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在現(xiàn)有基礎上獲得進步。講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交流”,利用自己或者同伴的習作“作品”進行提煉與總結。如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同伴“作品”的“中心句”,理解同伴的“作品”,這樣以來,既能夠賦予“交流”的有效性,又能夠避免“交流”猶如“空中樓閣”,賦予了“交流”真對性,使學生在真正“實踐”中獲得能力的提升,最終完成知識內(nèi)化,培養(yǎng)、發(fā)展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離不開“交流”“互動”以及“實踐”,而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貫徹“以生為本”理念,從“真誠交流”“真實互動”以及“真正實踐”三方面進行探索,尋求具有班級特色的教學途徑。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更有助于學生完成知識內(nèi)化,培養(yǎng)、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為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林輝.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交流平臺”板塊的教學價值和策略[J].遼寧教育,2019(5).
[2] 朱小娟.“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建構路徑[J].語文知識,2017(18).
[3] 陳瑋.基于小組合作“共生”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3).
[4]黃德初,劉哲.整合 思維 實踐——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節(jié)好課”應有三大意識[J].語文月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