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天津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天津 300000
在TED 演講中,演講者通過分享他們的經(jīng)歷,與聽眾建立關系,并對聽眾的觀念態(tài)度有所影響,從而實現(xiàn)一定的人際意義。韓禮德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領導者,對語言學家有很大的啟發(fā)。他認為成年人的語言主要有三種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其中,人際功能通過語氣和情態(tài)來實現(xiàn),同時,人稱代詞在實現(xiàn)人際功能的過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國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韓禮德,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前人的理論。韓禮德是倫敦學派的主要成員。他認為語言主要有三個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在文章中關于及物性和英語主位的文章中,韓禮德闡述了概念功能和及物性系統(tǒng)。在國外,許多學者從不同領域進行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研究。例如,韓禮德首先使用這一理論分析了威廉·戈爾丁的“繼承者”。肯尼迪在1982 年從人際功能角度分析了The Secret Agent and Two Gallants。洛克所寫的第二語言教師簡介,主要是對教學方法提出重要建議。我國學者對文本進行人際功能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對英文文本進行分析,這類研究占大多數(shù)。例如,喬娜(2017)從人際功能分析伊萬卡的助選演講。王飛(2016)從概念功能、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分析了《葛底斯堡演說》,分析認為該演說實現(xiàn)了交際目的,是一次成功的演說。同時也表明功能語法可以作為語篇分析的有效工具。第二類是對中文文本的分析,這類研究大多傾向于對文學經(jīng)典或者政治語篇的研究。例如,魏瓊(2011)分析《紅樓夢》第四回為了觀察語言人際功能實現(xiàn)的過程,并推斷當時語境、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動,以加深讀者對《紅樓夢》更深層次的了解。文秋芳(2017)嘗試融合認知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的視角,分析擬人隱喻“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習近平第 70 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演講中的概念、人際和語篇功能。第三類是英漢對比分析,此類研究很少,例如,史罕(2013)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人際功能為理論基礎,自建語料庫,Antconc 進行檢索與統(tǒng)計,對英漢公益廣告中實現(xiàn)人際意義的詞匯語法資源:語氣、人稱、情態(tài)以及態(tài)度系統(tǒng)進行對比分析,旨在探討英漢廣告主在運用廣告語言的人際功能操縱讀者以達到勸說目的所采取策略的不同之處。
綜上所述,我國基于人際功能對英漢對比的研究相對較少。所以本文以TED 演講中哈佛大學教授的演講以及它的譯本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人際功能分析,旨在了解兩種語言是如何實現(xiàn)人際功能的以及它們的異同。
語氣系統(tǒng)包括兩部分:主語和限定成分。這兩個部分的順序決定了句子的類型。一般來說,有陳述語氣和祈使語氣兩種語氣類型,和疑問語氣。所以從這三個方面對文本進行英漢對比分析。
第一個語氣系統(tǒng)是陳述語氣,陳述語氣在英語和漢語樣本中均具有優(yōu)勢,分別占81%和83%。演講者通過使用陳述語氣來陳述觀點,表達情緒,或者提供信息。通過英漢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陳述語氣在英語和漢語樣本中所占比例幾乎相當,但也存在翻譯不對等的情況。
第二個是疑問語氣,疑問語氣在英漢文本中分別占11%和13%,演講者通過使用疑問語氣來激發(fā)聽眾的興趣,引起注意力,從而讓聽眾去思考。雖然兩種語言在有疑惑并提出問題時都用疑問句來發(fā)問。但是由于二者在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上存在差異,漢語和英語疑問句的語言形式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英語疑問句顛倒主語和謂語的位置;漢語在構成疑問句時,句子語法成分的位置不變。第二:漢語的疑問句帶有一些疑問語氣詞,英語沒有類似作用的疑問語氣詞。例如:如“嗎”“吧”“呢”等。
第三個是祈使語氣,祈使語氣在英語和漢語樣本中占比均少,分別占8%和4%。演講者通過使用祈使語氣來提出要求、命令、建議等。在人際功能的實現(xiàn)上,英語更多使用Let句型,這個句型語氣較委婉,比直接的祈使語氣客氣。而在漢語中多使用‘吧、啊、了’等詞來表達委婉語氣。
說話者一般通過使用情態(tài)動詞或者情態(tài)副詞來表達自己對于某事或某物的觀點和態(tài)度,不同情態(tài)動詞的情態(tài)等級值也不同。情態(tài)值越高,表明講話者的態(tài)度就越肯定、強烈。反之,情態(tài)值越低,講話者的態(tài)度就越溫和、委婉。中文文本多使用高值情態(tài)動詞,而英文文本多使用中值情態(tài)動詞。這是因為為了應付英漢語法上的差異,情態(tài)動詞會發(fā)生變化。例如,中值情態(tài)動詞will 通常會翻譯成高值情態(tài)動詞“要”。并且通過觀察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will 和“要”這兩個詞使用較多,這反映了說話者的意圖。
語篇中的人際意義可以借助人稱系統(tǒng),包括人稱代詞和物主代詞得到體現(xiàn)。在政治演講中,結合不同語境選擇不同人稱可以反映出政治交際主體的態(tài)度,有助于建立主體之間特定的互動關系,從而實現(xiàn)政治話語的人際功能。英漢文本均較多使用第一人稱,分別占40%和61%。這是由TED 演講的特點所決定的,在演講中,演講者通過使用第一人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而第一人稱代詞復數(shù)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表明演講者對自己和聽眾之間人際關系的界定,讓聽眾感到自己和演講者站在同樣的立場、相同的陣營,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權益,拉近自己與聽眾的距離,從而獲得聽眾的支持和認可。另一方面,“we,us 和our” 等第一人稱復數(shù)形式能最大程度地在情感上打動聽眾,增強聽眾的認同感。
第三人稱代詞指排除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第三方。第三人稱單復數(shù)的使用可以增加演講的客觀性。在演講中,第三人稱各種形式的使用頻率僅次于第一人稱。與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相比,演講中較少用到第二人稱,英漢文本中分別占17%和15%。通過使用第二人稱,演講者與聽眾進行互動,從而縮短與聽眾的距離,建立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直接交流關系,拉近兩者的距離,給人以親切感,調動聽眾與演講者互動的積極性,使觀眾更好地融入到演講中。
本文以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理論框架,分析了人際功能在TED 演講語篇中的具體運用,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研究政治演講語篇中的語言功能,有助于依據(jù)不同的交際目的為演講者制定出最為適當?shù)脑捳Z策略,使聽話人更為準確地理解演講者在特定語境條件下所要傳達的深層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