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應對北極暖化帶來的社會變遷和人才需求挑戰(zhàn),成立以北極大學為代表的跨國高校聯盟,能夠有效應對北極地區(qū)高等教育異質化、非均衡發(fā)展的問題,同時有助于整合北極地區(qū)的高等教育資源,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北極大學作為新型國際高校聯盟,以服務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其國際化辦學包括構建跨國教研資源共享網絡和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合作網絡。北極大學在引領北極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北極大學 跨國高校聯盟 高等教育國際化
為了應對北極地區(qū)高等教育異質化、非均衡發(fā)展的問題,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于2001年成立了北極大學(Arctic University)。北極大學擁有近190個成員機構和組織,是北極地區(qū)唯一的跨國高校聯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網絡之一。北極理事會成立北極大學的初始推動力是培養(yǎng)人才和培育地區(qū)認同感,因此北極大學的目標定位是扎根北極、服務北極。通過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拓展環(huán)北極地區(qū)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徑;通過創(chuàng)造有關北極問題的知識,強化北極在全球治理中的獨特地位,以構建北極地區(qū)的身份認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北極大學以服務區(qū)域發(fā)展為目標,著重從搭建教研資源共享平臺、創(chuàng)新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機制等方面入手,構建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yǎng)并重的國際化辦學網絡。
一、搭建跨國教研資源共享網絡
(一)搭建高等教育學術信息交流平臺
實現高等教育信息共享是建設跨國高等教育共同體的核心支柱,有助于突破“以鄰為壑”的封閉式高等教育發(fā)展模式,從而逐漸形成共享共贏的國際高等教育合作理念?;ヂ摼W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北極地區(qū)高校一體化具有可行性?;诒睒O地區(qū)地廣人稀、高校散落式分布的現狀,北極大學高度重視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推動跨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進程,根據中長期發(fā)展目標設置相應的專題項目,并在北極大學的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共享。北極大學共享的高教項目信息包括:學術資源與學習通道獲取、項目議題設置與論證過程、項目執(zhí)行經驗、項目組成員的組織結構與分工、項目實施的外部支持與資源保障等。北極大學的項目共享功能具有明顯的目標導向性與績效評估機制。比如共享“學術資源與學習通道”是為了拓展北極居民獲得高等教育的通道以及創(chuàng)造共享知識,而共享“項目執(zhí)行經驗”則專注于是否有助于培育民眾的北極地區(qū)認同感。[1]
北極大學將“信息共享”理念寫入官方文件,促使環(huán)北極地區(qū)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è)、民間智庫、非政府組織等都通過與北極國家的合作和知識共享,來應對共同關注的治理議題[2]。例如,跨境北極原住民共同的民族歷史、經驗、責任等,以及在北極開發(fā)領域的共同利益與合作基礎。專題網絡(Thematic Networks)是北極大學分享高等教育信息的基石和驅動力,旨在盤活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研究和教育。專題網絡“形成一個自然的框架,為北極大學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一個促進北極知識產生和傳播的最優(yōu)結構”[3]。如表1所示,2019年北極大學專題網絡涵蓋6個學科領域,每個領域都設置明確的研究目標,共包括70個專題。專題網絡重點突出且具有靈活性,能夠快速響應北極局部的治理問題。通常而言,每個專題網絡的項目研究團隊至少由來自三個不同國家的成員機構組成。專題網絡由北極大學研究所(UArctic Institutes)負責運轉,致力于整個北極地區(qū)的自然與人文研究、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教育事業(yè)。憑借當地知識和國際水平的學術專長,北極大學研究所大力發(fā)展應對北極挑戰(zhàn)的多學科解決方案。
(二)構建服務于區(qū)域發(fā)展的科研主題網絡
1.北極科研發(fā)展框架
北極大學根據北極區(qū)域發(fā)展所需的知識信息與學科結構,設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科研專題網絡,形成了北極大學的科研發(fā)展框架,覆蓋健康教育、人文藝術、文化與社會科學、工程技術、政治法律與商務、自然科學六大學科,其活動重點分為三個方面:科研合作、知識共享、特定領域的聯合教育。北極大學各成員通過主題網絡共享資源、設施和專業(yè)知識,形成強有力的科研團隊,從而有力促進了北極科研成果的產出與共享[5]。此外,科研專題網絡還能加強北極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北極地區(qū)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持有者、傳播者的作用。為了集中科研資源、提升合作成效,北極大學賦予科研專題網絡獨立運行的權力,但必須在指導原則、科研目標、管理規(guī)則、匯報程序等方面與北極大學保持一致。
2.北極科研資源共享機制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科研專題網絡框架下的國際合作,北極大學整合了各成員機構的科研資源,并向社會各界公示,以吸引更多的合作方參與其中,如表2所示[6]。北極大學擁有豐富的北極科研資源,具體可分為四類。一是北極大學科研基礎設施目錄(UArct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atalog),用于搜索所有北極大學成員機構科研基礎設施的在線數據,有助于準確了解北極科研基礎設施的信息,增強跨國科研合作的物質保障能力,提升科研基礎設施的運營效果。二是研析任務組(Research Analytics Task Force),這是一個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分析北極科研專題網絡的相關課題。該任務組定期發(fā)布專題科研分析數字報告,直接服務于相關部門的北極決策。例如2017年5月8日,研析任務組出版了《氣候研究資助愿景》(The Landscape of Climate Research Funding),從生態(tài)學、氣象學、經濟學、公共衛(wèi)生等綜合研究視角出發(fā),倡導國際社會應加強對北極“氣候研究”的融資力度與分配公平[7]。三是北極大學地理信息系統(tǒng)(UArctic Atlas),這是一個遠程教學資源平臺,免費提供北極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數字地圖資源,共分為北極概述、自然資源、人類文化與社會、社會政治與經濟、氣候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五個版塊,每個版塊還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信息。四是雪鸮對話(Snowy OWL Talks),這是一個學術講座視頻客戶端,收錄了來自不同行業(yè)北極問題專家的訪談視頻,作為北極大學的輔助學習資料。
二、創(chuàng)新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合作網絡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跨國求學已經成為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主流趨勢。北極大學的成員為大學和科研院所,分為北極成員和非北極成員,分別來自北極理事會的成員國與觀察員國。北極大學發(fā)揮自身在北極地區(qū)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力,以跨國、跨區(qū)域師生流動的方式,實現國際化人才的聯合培養(yǎng)[9],其最負盛名的是“北—北”學生交流項目和“環(huán)北極研究”本科聯合課程體系。
(一)“北—北”學生交流項目
北極大學的“北—北”(North-North)學生交流項目旨在推動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任何一名來自北極大學成員單位的大學生,都可到其他北極大學成員單位進行北極圈研究(Circumpolar Studies)與專題網絡研究,參加學生交流項目的大學生又被稱為交換生。學生通過這種在北極地區(qū)的跨國學習,有機會了解其他北極地區(qū)的文化[10]。學生交流項目通常為3~12個月。對于北極原住民、偏遠地區(qū)居民和18歲以上的學生來說,可以選擇少于3個月的實踐培訓項目和暑期課程。交換生可以在交流學校參加常規(guī)課程、實踐培訓、項目工作、實地課程,以及學士和碩士課程的暑期課程。來自和前往丹麥、法羅群島、格陵蘭的交換生項目,則向博士生開放。參加“北—北”學生交流項目的學生,所獲得的學分得到母校和交流學校的共同承認,該生的母校與交流院校根據課程完成和學分累積情況,聯合頒發(fā)相應的學位。2016年,北極國家共有144名學生參與了“北—北”學生交流項目,如表3所示,加拿大、挪威和俄羅斯是“北—北”學生交流項目最活躍的三個國家,俄羅斯是派出交換生最多的國家,加拿大是接收交換生最多的國家。
為了推動北極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保證學生跨國留學的多元性與特色化,北極大學鼓勵學生去非鄰國的高校交流,以避免同質化培養(yǎng)。例如,北極大學規(guī)定來自俄羅斯的大學生必須到北歐或北美國家進行交流,以體驗不同的地域文化。當前“北—北”學生交流項目合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國際聲譽良好,并提供英語授課。同時北極成員已經建立完善的學分互換和學位互認機制,參加環(huán)北極研究本科課程(Circumpolar Studies Bachelor)的學生可申請“北—北”學生交流項目獎學金赴外交流,只需支付教材費和注冊費,使得留學具有公益性。此外,挪威、芬蘭等國還為“北—北”學生交流項目提供專項獎學金和助學金。
(二)“環(huán)北極研究”本科聯合課程體系
環(huán)北極研究作為北極大學重點支持的本科生項目,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北極地區(qū)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以培養(yǎng)服務于北極地區(qū)發(fā)展的專業(yè)化人才。環(huán)北極研究項目的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程(Circumpolar Studies Basic)、骨干課程(Circumpolar Studies Core)、高級專題課程(Advanced Emphases)三個部分,由一個多學科的專家團隊負責教學。基礎課程是一門概述型課程,主要向學生介紹北極的地貌、人口和環(huán)北極地區(qū)的治理議題,主要介紹北極的地理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理系統(tǒng)和人文環(huán)境,探索原住民的世界觀,為學生了解北極問題奠定知識基礎。骨干課程包括六門關于氣候變化、經濟、政治、社會發(fā)展等北極研究領域的課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北極自然環(huán)境、人類與文化、環(huán)北極世界的當代問題等知識。高級專題課程由5門北極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專題課程組成,學生可以在13個專題課程中自主選擇5門課,每個專題課程關注一個北極人文知識的議題,包括原住民公共管理、環(huán)北極生態(tài)系統(tǒng)、資源使用和管理、北方陸地污染物治理等。核心課程對所有北極大學成員機構的學生開放[12]。此外,非成員機構的學生可以作為開放學習者參與學習,并向北極大學國際學術辦公室支付學費。
北極大學鼓勵會員單位聯合提供碩士及以上層次的聯合課程與合作項目,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北極問題研究的專業(yè)素養(yǎng)。如今,北極大學以環(huán)北極研究為基礎,以北極國家和地區(qū)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為依撐,形成了本碩博層面的課程體系與合作項目體系,與北極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精準對接,注冊學習人數逐年遞增。如表4所示,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芬蘭全面參與了聯合課程與合作項目的本碩博層次的教育實踐。除了加拿大較為重視本科層次的課程體系之外,絕大多數北極國家都將合作重點置于碩博層次的學歷教育。
如表5所示,非北極國家也逐漸參與到聯合課程體系與項目之中,但提供的課程數目較少,且缺乏學歷教育的連貫性。例如,絕大多數非北極國家只參與聯合課程建設,只有意大利參與了一門碩士層面的合作項目。德國既沒有參加聯合課程,也沒有參與合作項目。中國只有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參與一門本科層面的聯合課程“國際北極夏令營”(International Arctic Summer School)建設,與中國作為北極大學會員單位中最大的非北極國家的地位不相適應。韓國、英國提供了本碩博三個層面的聯合課程。以上情況表明非北極國家參與北極大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仍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總體而言,環(huán)北極研究本科聯合課程體系的難易層次設置合理,與北極開發(fā)的人才需求精準對接,注冊人數逐年上升,獲得了各成員機構和學生的高度認可和支持。一方面,成員機構針對北方居民開設了更多的英語課程,盡可能反映北方社會、政治、文化等課程,從而使偏遠地區(qū)的學生能接受到更多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參與該項目的學生認為環(huán)北極研究本科聯合課程體系實現了北極大學通過教育培養(yǎng)本土人才的理念,并且針對北極區(qū)域發(fā)展的專業(yè)化課程的授課效果明顯。
三、結語
迄今,北極大學在引領北極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跨國交流項目和環(huán)北極研究本科項目的成效十分顯著。但北極大學的長遠發(fā)展仍將面臨三大矛盾的困擾:一是募資乏力與項目運轉之間的矛盾,二是業(yè)務擴展與行政管理僵化之間的矛盾,三是北極發(fā)展對研究型人才的現實需求與北極大學偏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矛盾。為了確保北極大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需要對其運轉方式進行調整。作為一個跨國高等教育聯盟,北極大學能否妥善應對上述矛盾,取決于成員國是否相信北極大學能夠繼續(xù)肩負推動北極地區(qū)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時代重任、是否相信開展高等教育合作有助于提升本國北極人才的培養(yǎng)能力、是否相信繼續(xù)予以北極大學資金與物質支持能夠獲得長遠的戰(zhàn)略回報。因此,北極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本質是國際戰(zhàn)略問題,關乎北極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國家間博弈格局的未來演變[15]。綜上所述,北極大學為北極地區(qū)高等教育一體化搭建了核心平臺,不僅反映出北極理事會深度參與北極高等教育治理的決心,而且為中國推進“冰上絲綢之路”[16]設立了國際教育與人文合作的新目標,未雨綢繆地為北極地區(qū)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17]奠定了人才與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HESSELN H, SILVEN P, SIEMINSKA K.UArctic: evaluating 10 years of collaboration[J]. The Polar Journal, 2013, 3(1):212-213.
[2]NORD D C.Searching for the North in North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 2007, 37(2): 207-208.
[3][4]UArctic.Thematic Networks[EB/OL].(2018-03-16)[2019-04-07].https://www.uarctic.org/organization/thematic-networks/.
[5]UArctic.Thematic Networks Activity Table[EB/OL]. (2018-02-22)[2019-04-03].https://www.uarctic.org/media/1597695/shared-voices-2017-thematic-networks-activity-table.pdf.
[6]Henry P H. Arctic Science: the local perspective[J]. Nature, 2011, 478(7368):182-183.
[7]HOOK D, ADAMS J, SZOMSZOR M.The landscape of climate research funding[M]. London: Digital Science, 2017:15-17.
[8]UArct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atalogue[EB/OL].(2018-04-28)[2019-04-07].https://research.uarctic.org/resources/research-infrastructure-catalogue/#search_results.
[9]MOORE J, KINNUNEN H,BOONE R.Global change education in the Arctic[J]. EOS, 2007,88(14):158-159.
[10]HEININEN L,NICOL H N.The Importance of Northern Dimension Foreign Policies in the Geopolitics of the Circumpolar North[J]. Geopolitics, 2007, 12(1): 133-134.
[11]UArctic.UArctic Annual Report for 2016 [EB/OL].(2017-02-23)[2019-04-07].https://www.uarctic.org/media/1597693/shared-voices-2017-annual-report-for-2016.pdf.
[12]UArctic. Participate in Circumpolar Studies [EB/OL].(2018-06-21)[2019-04-07]. https://members.uarctic.org/participate/circumpolar-studies/.
[13][14]UArctic.UArctic Study Catalogue[EB/OL].(2018-02-22)[2019-04-07]. https://education.uarctic.org/studies/catalogue/.
[15]肖洋.北極經濟治理的政治化:權威生成與制度歧視——以北極經濟理事會為例[J].太平洋學報,2020,28(7):94-102.
[16]肖洋.中歐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機遇、挑戰(zhàn)與路徑[J]. 德國研究,2019(3):58-69.
[17]柳思思.復雜系統(tǒng)理論與非傳統(tǒng)安全合作:以中澳歐“新三角”為例[J]. 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9, 32(2):1-15.
編輯 徐玲玲?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