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以東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課堂教育模式,讓學習、教學無處不在,但是由于有的學生缺少自律,借機玩手機游戲等,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因此探索家長如何正面積極引導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網絡課堂;正面管教;家長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1-0109-02
一、網絡課堂下學生、教師和家長心態(tài)
在開展網絡團體中,我的學生小杰和小俊(化名)跟我說,學生上網課、QQ群課堂的時候,都遭遇別的同學冒名頂替,冒別人名在群里胡言亂語,和老師對峙,老師非常生氣,后果很嚴重,你說冤不冤。學生小婷對我說:老師上網課挺好的,節(jié)約時間,課程能反復看,我覺得效率高!關鍵是考驗同學們的自控力!王老師在群里發(fā)火了,有的同學竟然直接把別人的作業(yè)照片直接貼在自己的作業(yè)上糊弄老師。有的學生借上網課之名,過足了手機癮,甚至沉迷游戲,家長非常焦慮。有的孩子線上學習手機無人監(jiān)管,有的步步為營關心過度,還有的家長有心無力,覺得自己無法管教孩子,教育無方,導致親子關系緊張,最后干脆撒手不管。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作為家長思考如何有效管理和監(jiān)督孩子使用手機開展網絡課堂學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家長正面管教的心理準備
(一)了解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特征
特別是處于青春期(12~18歲)的學生按照心理學家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來說,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自我意識發(fā)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獨立且重視同伴關系,家長要有明確的邊界意識,盡量不干涉孩子自主范圍內的事。很多家長一味認為“為你好”一廂情愿要求孩子,或者幫助孩子做決定。往往吃力不討好,孩子非常反感,不是回避,就是對抗,可能孩子心里會想不是你認為,而是我認為。
(二)知曉親子溝通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分布倫納提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指個體和環(huán)境以及不同系統(tǒng)間的相互聯系。家庭每個成員之間是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依賴,都屬于社會系統(tǒng)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薩提亞溝通姿態(tài)理論指出良好的溝通方式需要具備自我、他人和情境三個層次,同時兼顧三者的溝通方式是一種“表里一致”的溝通。優(yōu)勢視角理論中“優(yōu)勢視角”就是站在關注人的潛能和優(yōu)勢資源的角度,通過挖掘自身優(yōu)勢,有效解決成員的問題。
三、網絡課堂下家長正面管教探索
簡·尼爾森指出的正面管教,是指先不糾正孩子的行為,先從連接情感開始,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鼓勵,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而自主地停止錯誤行為。不是一味說教和命令,而是啟發(fā)式提問和激勵,激發(fā)孩子內心產生想法“我能行”。而我提出的正面管教,指的是能促進孩子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fā)展的理念、方法和技術。
(一)父母榜樣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榜樣,要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引導。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孩子,也可把身邊的親人朋友以及身邊的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榜樣故事講給孩子聽。
(二)家庭中發(fā)展看得見的能力
家長要看得見孩子的努力和成果,看得見妻子和丈夫的努力和成果,在彼此欣賞的環(huán)境中才能很好地共存,欣賞是彼此存在的最好理由,遇見你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關注孩子積極的一面,關注孩子的閃光點和優(yōu)勢。但是也不能事無巨細地關注,本來親子在一個比較狹小的生活空間,若事事都強硬壓制,容易導致孩子惱羞成怒,甚至破罐破摔。
(三)親子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非暴力溝通理念,提出人際交流的時候,學會具體觀察,表達自我感受,告知自己的需要,最后提出自己的請求。很多家庭出現“河東獅吼”后,可能有的孩子會當面承認錯誤,還會出現就不說話或者情緒對立,家長急躁粗暴的溝通方式可能培養(yǎng)出的孩子也會急躁,也有可能經常被指責謾罵的孩子容易出現做事優(yōu)柔寡斷的情況,甚至養(yǎng)成自卑性格,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現懦弱,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因為自卑而性格孤僻,所以要尊重孩子,多傾聽,讓孩子敢于自我表達,為自尊自信打下基礎。
(四)冷靜面對孩子挫折,協(xié)助解決
家長可以表達同理心,但要避免拯救,花時間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然后專注于解決方案。比如:孩子臨睡時才想起自己的作業(yè)還沒做,非常著急。父母不責怪孩子,而是非常驚訝地說:“你今天作業(yè)還沒有完成?”然后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誰都會有忘記什么事情的時候,現在我們想想怎么辦,你們自己選擇。”
(五)共同制訂家庭規(guī)則
規(guī)則不僅是約束,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和保護。樹立規(guī)則是家庭正面管教的重要方面,不僅體現在生活的井然有序,大家各安其位。除了父母的工作和孩子在校的時間,在家里,我們應該遵守共同的作息時間、吃飯時間,分擔家務勞動。同時大家對于外在社會活動,平時遵守社會規(guī)則,本身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父母責怪孩子玩手機、熬夜時,平時父母也要注意對自己玩手機的約束。家庭規(guī)則制訂后,關鍵是落實和監(jiān)督。比如:約定每天可以玩手機交友溝通、看電影、玩游戲,在完成好作業(yè)后,可以自由玩1小時的時間,如果玩手機超過10分鐘第二天就少玩20分鐘,超過30分鐘,第二天禁止玩手機。制訂規(guī)則的時候不要面面俱到,簡單明了點,孩子違反規(guī)則可以采用眼神、手勢等小但是有力的力量告知,不能自己情緒失控,堅決不能體罰,父母要觀點一致,父母就是最好的規(guī)則遵守者,說到要做到。
(六)制訂生活計劃表,適當激勵代幣
首先是生活、學習的計劃,每天何時做事情的計劃安排,晨讀古詩安排,上午和下午固定閱讀的安排,網絡課堂與體育鍛煉、休息的安排,勞逸結合,動靜結合。自由時間的支配和家務勞動的參與也很重要,為自己的自由調整安排。在安排的時候要求學會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處理那些重要的并且緊急的事情上,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自己每完成一項任務,就在清單上打√,并且建立加分獎勵機制,每天統(tǒng)計自己的清單完成情況,比如早讀完成詩歌一首加1分,默寫下來再加1分,書寫規(guī)范漂亮增加1分,課前認真預習1分,做筆記1分,認真聽課1分,高效完成作業(yè)1分,修改建立錯題本記錄1分,當然堅持運動、閱讀等都可加分。如果幫助家人做事情,還可加分。不論是生活中的主動疊被子、打掃衛(wèi)生,還是學習階段主動和教師溝通,尋找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都可以進行記錄加分。生活中家長要處處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后及時給予鼓勵和獎勵。
(七)積極、樂觀,相信孩子
不論遇到什么問題和困難,父母都要理性并且永遠充滿信心,就是最大的包容、肯定,相信和孩子一起,全家人在一起,一定能解決問題,迎難而上,使問題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