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摘 ? ?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需要將專業(yè)課程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專業(yè)課學習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懷。為提高課程思政效果,需要運用布盧姆等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對專業(yè)課程教學進行分析、評估與改革。文章以“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課程為例,探討情感領域教育目標理論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指導作用,并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關鍵詞:情感領域教育目標;課程思政;公共人力資源管理;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11-0037-05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始終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fā)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如何科學地將課程思政的“鹽”融入專業(yè)課程的“湯”,需要運用經典教育理論,對專業(yè)課程教學進行分析、評估與改革。
布盧姆等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通過對教學過程、教學結果的研究與評價,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傳統(tǒng)高校的專業(yè)課教學較多偏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對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教學目標的關注略有欠缺。但是,學生對專業(yè)課程的情感認知將會影響其學習的動力與方向。做好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必須將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課程緊密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專業(yè)課程學習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一、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與高校課程思政改革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在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都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就高校課程思政的目標與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言,情感領域教育目標理論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具有更特別的指導作用。
為提高教育行為的科學性,布盧姆等學者提出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該理論認為,“既然最終所采納的(教育)目標應與‘給美好社會的個人以美好生活這樣一種學校觀念相聯系,那么這種學校教育哲學就可作為一種指導:什么是重要的價值?什么是人與社會之間的恰當關系?什么是人與人之間的恰當的關系?”[1]該理論將教育目標分類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從這三個角度出發(fā),高校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行為將致力于提高大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的知識水平、情感導向、實踐能力。布盧姆等把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六個類別,即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情感領域目標分為五個類別,即接受(注意)、反應、價值的評價、組織、由價值或價值復合體形成的性格化。動作技能領域目標分為創(chuàng)作、操作、運動等,體現理論結合實際的效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成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策略和理念。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與專業(yè)課程緊密結合,貫穿于專業(yè)課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的三大領域。在認知層面讓學生知曉思政內涵,在情感層面讓學生認同思政理念,在動作技能層面讓學生踐行思政理論。
二、情感領域教育目標與高校課程思政的融合
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與需求,既不能生搬硬套思政教育,更不能牽強附會,而要增強大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的獲得感與滿意度。課程思政改革需要將教育的知識傳授、情感共鳴、實踐指導三大功能融合,解決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問題。
在專業(yè)課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產生認同、疏遠、滿意等多樣的情感?!扒楦校鹤⒅厍檎{、情緒或接受與拒絕程度的目標。情感目標也各不相同:從簡單的對所選擇的現象的注意,到復雜而又內在一致的性格和良心”[2]。課程思政的目標是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情感領域教育目標分為五個類別(見表1),是一個連續(xù)體,描寫出內化的過程,可以劃分成幾個環(huán)節(jié)或階段?!爱斈撤N現象、特征或價值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時,這個過程便開始了?!畠然^程顯示了行為的連續(xù)不斷地改變:從個體覺察到某種現象,到影響他所有行動的對人生的整個看法”[3]。情感領域教育目標的五個類別,都分別包括不同的亞類別(見表1)。
從五個類別的視角出發(fā),課程思政可以實現相應的情感教育目標。
一是接受(注意)。即學生對專業(yè)課涉及思政問題的情境、現象、事態(tài)有所感知,愿意思考思政問題的現狀與對策,自覺地或半自覺地從社會現象中發(fā)現相關的思政問題。
二是反應。即學生對專業(yè)課中出現的思政元素不只是愿意注意而是上升到積極地注意。反應程度呈現出梯度特征。首先,學生愿意接受專業(yè)課中的思政元素,但是還存在一定的被動性。其次,學生在課程思政的影響下,對高尚的道德行為有了充分的責任感并自愿去踐行。最后,學生不僅自愿做出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事情,而且在完成之后產生一種滿意感。
三是價值的評價。即學生確認專業(yè)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現象或行為是有價值的,并且將課程講授的外在價值變?yōu)樽约旱膬r值標準,塑造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個人價值觀、信念,并以此來指引自己的行為。該過程需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接受思政元素并愿意踐行。其次,不僅接受思政元素的倡導,而且對此價值表現出偏好,在這種價值驅使、指引下進行奮斗。最后,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堅定不移地相信社會主義的觀念與事業(yè),全力以赴地去實現這種他自認為有價值的觀念或事業(yè),并且還力圖使別人信服這種觀念,并參與到這項事業(yè)當中。
二是反應。學生積極地注意到“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涉及的思政元素,自愿去踐行正確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并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滿意。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程,指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政府行為,并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在中央頂層設計指引下,地方政府官員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喊出“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等口號,大力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革之初,部分官員片面追求“GDP增長”,導致了水污染、土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近年來,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區(qū)在官員考核中嚴格落實“環(huán)保一票否決制”,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有所改善。通過對地方政府行為變遷的講解,讓學生自覺形成“時代責任感”,讓他們既有建設國家的強國志,又有保護環(huán)境的愛國情。
三是價值的評價。學生確認“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現象或行為是有價值的,將課程講授的價值變?yōu)樽陨淼膬r值標準,指引自己的行為并影響他人。例如,“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要求學生理解并認同公務員的任職標準,在公共精神的驅動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向社會傳送公務員愛民廉政的正能量,拒絕并反對現實中的貪污腐敗行為。課程引入熱播影視劇《人民的名義》、“斷崖式降級”等材料,讓學生討論感興趣的話題,結合具體官員的職業(yè)生涯,研究行政官員升職或貪腐的內因與外因,明晰行政官員升職或貪腐的行為與后果。在“老虎、蒼蠅一起打”的高壓反腐態(tài)勢下,通過對行政官員正反面案例的比較分析,讓學生明辨是非,堅定不移地踐行反腐倡廉的精神。
四是組織?!肮踩肆Y源管理”提供給學生大量參考材料,例如中國、德國等國家的公務員能力要求、政府績效管理改革、社區(qū)治理創(chuàng)新等。不同的材料能帶給學生多元的價值。經過課程思政學習后,學生在遇到各種不同價值情境時,能夠確定價值之間的相互關系,識別并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占主導地位。例如,美國政府公務員一般價值中立,而中國公務員要求政治立場堅定。在不同國家制度下,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有所不同,影響了政府官員在政策執(zhí)行中的行為與策略。學生既需要了解世界各國先進的政府管理經驗,拓展國際視野,同時也必須在結合本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創(chuàng)新。學生在感受到公正的公務員考試、嚴格的績效考核、科學的晉升制度后,可以制訂一個公務員發(fā)展的計劃書,內容包括為民服務、基層鍛煉、反腐倡廉、政績考核和穩(wěn)步晉升等。
五是由價值或價值復合體形成的性格化。經過“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等多門課程思政教學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學生內在的價值體系,影響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長期指引學生言行舉止,從而成為其性格特征。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政府管理亟須制度創(chuàng)新。在專業(yè)實習、課程論文選題、公務員面試模擬練習中,涉及各種行政管理實務的情境與問題。學生面對國內外不同的價值理念、制度規(guī)定、管理工具,都能始終如一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例如,“互聯網+”背景下各地行政服務大廳多實行電子政務,但部分群眾并不熟悉電子操作。學生須體會并踐行“文明、和諧、敬業(yè)、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耐心細心地為公民服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執(zhí)政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復雜,公務員需要加強道德定力。學生需要形成“愛國、愛崗、法治、民主”等重要內在價值,并且內化為自己的性格,樹立勤政愛民、拒腐防變的意識。
(三)融入路徑
“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明確之后,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將知識傳授與情感共鳴相結合起來,實現情感領域教育目標,讓學生內化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認真踐行。課程思政融入路徑主要有:案例分析、翻轉課堂、模擬面試、實習討論、論文寫作等。五個路徑主要從“課程內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案例分析和翻轉課堂,提高學生對專業(yè)課的理解能力和興趣;在課堂練習中運用模擬面試,再現公共部門人員招錄或工作的情景,提高學生的演講能力與面試水平;在配套課程中,加強實習討論與論文寫作,提高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是案例分析。首先,在知識點講解中,選擇能夠說明問題并傳遞正能量的案例。其次,案例選擇與分析要兼具多樣性和生動性,增加課堂趣味度和吸引力。例如,在“公共部門職位管理”講解中,選取上海市政府某部門的職位作為案例,向學生講解政府部門職位說明書的結構、內容和制作,提示學生關注公共部門職位對“道德、廉潔、政治”等方面的重點要求。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查找國家或地方公務員招錄的職位表,明確職位要求和任職資格,讓學生感受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案例選取可結合學生興趣,如選取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等,讓學生針對人物、事件進行分析,在討論中辨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是翻轉課堂。課程的部分知識可能是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比較容易理解。這部分知識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公務員績效考核標準的改變,最初是“經濟增長至上、以GDP論英雄”,而當前必須考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綜合發(fā)展。學生可以從“生態(tài)文明建設”角度梳理出公務員政績與升遷之間關系。近年來,黨政領導離任審計、生態(tài)損害終身追責、自然資源管理考核“一票否決”等制度加強了生態(tài)標準在政府績效考核中的權重?;A設施建設、環(huán)境污染、自然資源開發(fā)等事務可能涉及官員腐敗問題。學生可以發(fā)表對反腐倡廉的認識和看法,分析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出現貪污腐敗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三是模擬面試。主要選取公共部門招募的面試真題進行課堂演練。內容包括結構化面試、情景模擬、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有的面試題具有理論思辨性。例如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真題,“對于在基層發(fā)展,有人說,基層條件差、辛苦,有人說,基層是青年人的春天。請問你怎么看?”該題目對本科生具有指導意義,讓學生仔細思考人生選擇的價值與意義。學生需要運用崗位分析、公務員流動、激勵理論等知識回答該問題,從而培育學生的公共精神。有的面試題讓學生結合崗位展開思考。例如上海市公務員考試面試真題,“請結合自身崗位,談談在工作中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隨著執(zhí)政環(huán)境的復雜,公務員面臨各種誘惑,該如何保持道德定力,請結合報考崗位談談你的看法”等,能夠讓學生在結合現實工作的思考中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四是實習討論。公共管理類的專業(yè)課程設置中有寒暑假社會實踐,要求從行政管理的角度觀察分析實習單位的組織架構、職能設置、績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問題,撰寫實習記錄與實習報告?!肮踩肆Y源管理”課程與專業(yè)實習結合在一起,提高了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一方面指導學生對已感受的人力資源管理現象進行總結,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導學生的畢業(yè)實習與工作實踐。例如,學生在上海市某區(qū)政府行政審批辦公室參加團委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體會行政審批要求公務員必須具備廉潔奉公、嚴謹高效的素質。為體驗基層工作,學生在社區(qū)居委會、文化活動中心、便民大廳、暑托班等參加實習,感受公共部門人員的服務意識、熱情耐心與嚴謹細致。
五是論文寫作。該課程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運用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能力的提升。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知識點來闡述個人觀點與思考,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并內化為自身性格。針對能力問題,學生可選擇“公務員選拔中‘才與‘德的考量”“共享經濟背景下的公務員能力建設”“以能力為導向的政府績效考核制度”“機構改革背景下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題目,拓展學生對新時代公務員能力的認知。針對獎懲問題,學生可選擇“心理學在公務員獎懲制度中的應用”“公共部門薪酬激勵制度改革”“公共部門福利制度研究”“公務員斷崖式降級”等題目,引導學生強化公務員廉政勤政的意識。針對公務員培訓與流動問題,學生可選擇“基于需求的公務員培訓機制研究”“新形勢下公務員交流制度改革”等題目,以熟悉公務員培訓與開發(fā)的內容與要求。
四、結論
毛澤東同志曾言:“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能否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能否培養(yǎng)出具有“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需要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在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指導,有助于增強課程思政鑄魂育人的功能。情感領域教育目標理論更為具體地從五個類別角度提供了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課程的融合路徑。以“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為例,課程思政建設在情感領域教育目標理論的指導下,循序漸進的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提升了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取得了課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美]B·S·布盧姆等.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 ? [M].羅黎輝,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26.
[2][3][4][美]D·R·克拉斯沃爾,B·S·布盧姆,等.教育目標? ? 分類學·第二分冊情感領域[M].施良方,張云高,譯.上海:華東? ? 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5,33,36.
[5]方振邦.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 ? 大學出版社,2019:1-2.
[6]孫柏瑛,祁凡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第四版? ?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