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玉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初中物理復習課的教學重要性,從教師復習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兩方面進行闡述,并以一次課堂教學為例,對思維導圖和圖標對比在教學案例中的有效應用進行展示,同時用一個典例來說明在復習課上如何層次化地設計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復習課? 知識梳理? 構建體系? 思維導圖? 圖表法
一、重要意義
目前許多老師在上復習課時,往往讓學生把本章小結念一遍,然后隨便出幾道題講一講;或者把每節(jié)課的概念給學生統(tǒng)講一遍,讓學生自己背一背;更有甚者拿出一張試卷,考試完了就算了,致使學生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夠、掌握效果極差。舊的復習模式,確實難以喚起學生的熱情和思維活動的積極性,更不要說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了。本人認為復習課比新課更重要,它不是簡單的知識回憶總結,而是為鞏固物理知識,復習物理概念,了解物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何上好復習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復習課堂充滿活力,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精神?多年來,我不斷實踐,嘗試不同教學方法,總結出一套復習三部曲,感到效果不錯。下面淺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二、教學過程
(一)具體步驟
1.梳理知識,構建體系
我采取的方法是每章學完以后,先布置作業(yè),要求同學們對本章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不限格式。老師在批閱的基礎上,選出優(yōu)秀作業(yè)并在下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向全班學生展示,讓學生當評委打分,評出一、二、三等獎進行表彰獎勵。許多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點,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整理出來一張張知識結構圖,有樹狀型、列表型、框式型、圖畫型等,通過讓學生自己整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整合出一張比較全面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找準孩子知識缺失的地方,讓孩子在復習課上有針對性地聽課,從而提高復習 效率。
2.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所謂教學難點就是教材中學生難以接受,感到難以處理的內容,而這些難點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教學中的重點,所以突破難點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的過程是辛苦的、困難的。經(jīng)過認真學習后,仍然有許多同學對物理概念的認識不夠清晰準確,對物理概念和定律的學習難以深入下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要采取措施。對特別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定律,要指導學生重點剖析,把握其物理含義和使用范圍,讓學生知道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每章結束后,我也讓同學們把本章不懂的、難懂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定律通過小紙條的方式寫出來,交到物理課代表處。課代表把意見統(tǒng)一整理好后交給我,下節(jié)課我就采取合適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重點剖析,從而達到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的 目的。
3.典例分析,鞏固應用
首先要選好例題,它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僅能夠把重要的知識概念融入進去,還要注意通過例題講解,對所學知識進行引申,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內在聯(lián)系。
我在選擇例題時主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
(1)題目不宜太難,有利于本節(jié)或本章知識的歸納總結,對解決大部分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便于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2)要做到一題多變,注意各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和滲透,目的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然后再根據(jù)每章的知識結構,把學生易混淆的知識點以及重難點進行專項練習,例如力的專項練習、電學專項練習、光的專項練習等。要做到講練結合,能夠更好地消化課本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將知識和能力進行有機的結合。
(3)要求學生進行錯題整理,注意自己思路的缺口,尋找正確的解題思路,從而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記憶,以提高做題的準確率。
(二)課例分析:以人教版八年級第九章《壓強》為例。
1.梳理知識,構建體系
在學生展示歸納的基礎上,我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本章知識重點進行梳理,讓學生針對自己的不足,對本章的重要知識再次加深印象。
2.強化概念,突破難點
對于比較難以理解、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公式,例如壓力和重力、壓力和壓強的概念,壓強公式P=F/S和P=ρgh的應用等,我通常采用列表法來進行比較(見表1),這樣可以一目了然,使同學們立即理解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便于知識 鞏固。
3.典例分析,鞏固運用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例題,不僅僅是講述解題的格式,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題意,抓住問題的關鍵,靈活選擇有關概念和定律分析、推導,最后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為此,精選例題,做好講解、歸納尤為重要。在本章的復習中,我是選擇這樣一道例題來深化和鞏固學生對壓力和壓強知識的理 解的。
例題:如圖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A、B、C三個容器底面積相等,容器中液面高度相等,每個容器所受的重力相等。
〖PS2020-10下-10.EPS;X*2,BP〗
(1)比較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大小。
(2)比較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大小。
(3)比較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大小。
(4)比較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大小。
在同學們思考展示的基礎上,總結出這樣的解題方法:
解析:(1)由液體壓強公式P=ρgh可知,當ρ和h相同時,液體對各容器底部所產(chǎn)生的壓強相同,即P A=P B=P C。
(2)由壓力公式可知F=PS,因為P和S均相同,所以壓力相同,即F A=F B=F C。
(3)因為容器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所以它們對桌面的壓力大小就等于重力大小,即F=G 容+G 水,G 容相等。關鍵要看G 水大小。從容器的形狀可知,A的容器裝的水最多,所以它的體積、質量、重力都是最大的,因此它們對桌面的壓力為F A>F B>F C。
(4)此問強調求的是固體產(chǎn)生的壓強。要用公式p=F/S,由于s相同F(xiàn)不同,所以得出結論 p A>p B>p C。
引申問題1 請同學們繼續(xù)思考:在上面三種情況下,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和它的重力關系 如何?
根據(jù)前面分析引導 由公式F=PS,學生很快得出,F(xiàn) A=F B=F C,G A>G B>G C,所以F A
引申問題2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空玻璃杯,它的底面積為0.01 m 2。在玻璃杯中裝入1 kg水后,水對杯底的壓強為900 Pa。通過計算推測出玻璃杯的大致形狀是上圖中的哪一種。(g=10 N/Kg,杯壁厚度不計)
同學們通過討論交流,很快得出了兩種方法。
第一種:比較壓強的大小。通過逆推法,先假設是中間的B情況,則F=G=10 N,利用公式p=F/S先求出水對杯底的壓強為1000 Pa>900 Pa,從而判斷A情況。
第二種:比較壓力的大小。先利用公式F=PS求出水對杯底的壓力為9 N,再求水的重力G=mg為10 N,F(xiàn)和G不相等,F(xiàn) 三、教學效果 通過復習三部曲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和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習方法更加科學,學習效果也更加明顯。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指導學生把每章節(jié)中零散單一的知識點重新進行歸納整理,把學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分類列表或框圖的方法,把物理知識串成線、連成網(wǎng),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進一步辨別概念、定律、公式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區(qū)別,為以后的總復習打下基礎,體現(xiàn)新課標下的一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2)在復習課中,要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物理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注重方法指導,糾正學生不良習慣,挖掘學生內在潛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xiàn)新課標下的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的要求。 (3)重視課內外密切聯(lián)系。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生自由發(fā)揮的基礎上,抓住學生難以解決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共同探討、分析達到釋義解惑、指點迷津的目的。及時實施反饋、點評、獎勵等措施,又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與交流,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下三維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 要求。 參考文獻: [1]肖永紅.難點重現(xiàn)——初中物理復習課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育周刊,2007(10). [2]劉秀麗,楊凈.如何提升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8(3). [3]徐偉.經(jīng)歷過程把握方法 提升復習課教學有效性——初中物理復習課探究式學習引導實踐[J].物理通報,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