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妮莎 周寒靖
【摘要】 神經(jīng)通路被認為是大腦生理活動的解剖基礎。近年來,隨著交叉學科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腦語言神經(jīng)通路的建立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結果,而神經(jīng)通路又反作用于語言習得。二語習得過程中語言遷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究其原因也是基于母語和二語有著共同的神經(jīng)通路。二語學習者借助已經(jīng)形成的母語通路,對二語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正遷移,從而快速而準確地習得二語;相對地,因為母語和二語的神經(jīng)通路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在二語詞匯和句法的習得過程中,產(chǎn)生了阻礙二語習得的語言負遷移現(xiàn)象。
【關鍵詞】 神經(jīng)通路;二語習得;語言遷移
【作者簡介】趙妮莎(1988-),女, 重慶人,重慶醫(yī)科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經(jīng)語言學,二語習得;周寒靖(1995-),女,浙江人,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臨床醫(yī)學、語言病理學。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課題(18KGH018);重慶醫(yī)科大學校級哲學社會科學專項項目(201718)。
近年來,隨著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神經(jīng)語言學已成長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國內的神經(jīng)語言學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始于沈家煊(1992:10-12)對國外著作的介紹和楊亦鳴等(1997:282-288)基于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首次對漢語失語患者進行的語言學實證研究。本文同樣立足于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以中國期刊全文庫(CNKI)和PUBMED 為文獻來源,從神經(jīng)通路的解剖學角度梳理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現(xiàn)象。
一、語言遷移的相關研究
在過去20年中,大量學者對二語習得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對二語的神經(jīng)機制是否有別于母語這個論題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探討,但尚無定論。Steinhauer(2014:393-417)總結了二語習得過程的三大假設:多樣性假設、類比假設和趨同假說。多樣性假設提出,二語的加工機制與母語存在著根本性差異;類比假設表明,二語的加工機制與母語相同;而Clahsen(2006:107-126)提出的趨同假說則認為,二語學習者在學習之初的二語神經(jīng)機制不同于母語,但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二語學習者的二語習得機制與母語習得逐漸趨同。國內學者張輝(2017:10-17)也提出,在二語習得的初級階段,由于學習者的二語水平很低,二語習得的過程主要是一個受控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工作記憶;而隨著二語水平的逐步提高,語言技能會轉化為自動處理,而對工作記憶的依賴也會逐步減少。
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語言遷移現(xiàn)象備受研究者關注,從20世紀初期至今,對于語言遷移現(xiàn)象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階段的研究主要與當時的行為主義理論緊密相關,主要成果包括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Charles Fries(1963:91)提出的對比分析假設。對比分析假設理論強調母語與二語結構的不同,認為語言的差異是學習的難點,卻忽視了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導致語言主體與客體的分離。第二階段存在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基于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大量學者對對比分析假設產(chǎn)生了質疑,二語習得研究的重心也逐步從研究語言這個客體因素轉變?yōu)檠芯繉W習者本身這個主體因素。這個階段,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顯得更加密切,但有關主體與客體互動關系的研究尚未啟動。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起,對于語言遷移的研究步入概念轉移假說時期,研究者認為語言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學習語言,相應地,語言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認知。在學習過程中,母語、二語及學習者本身是密不可分的。
二、二語習得的神經(jīng)通路
神經(jīng)通路被認為是所有大腦活動的解剖學基礎。隨著神經(jīng)語言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通路的激活和語言習得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
1. 解剖學角度下的語言神經(jīng)通路。人類語言的形成是由神經(jīng)元和突觸連接形成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有序活動的結果。這些活動表現(xiàn)為一個復雜的神經(jīng)傳遞過程。多年研究證實,大腦中存在四個語言功能分區(qū):布洛卡區(qū),被稱為運動性語言中樞;韋尼克區(qū)的一部分,被認為是聽覺性語言中樞;額中回后部,被認為是書寫性語言中樞;韋尼克區(qū)的另一部分和位于其上方的角回,被認為是視覺性語言中樞。這些語言中樞與其他具有語言特征的腦區(qū)(如弧形束、枕顳交界區(qū)、顳頂葉交界區(qū)、第三枕葉交界區(qū)等區(qū)域)協(xié)同處理語言信息。在處理信息時,神經(jīng)沖動的傳遞(又稱人腦生物波),其強度和形式隨著語言內容的不同表現(xiàn)也不同。而新的語言信息需要在神經(jīng)網(wǎng)絡中尋找新的神經(jīng)通路,隨著神經(jīng)通路的激活,它們共同的活動區(qū)使人類表現(xiàn)出興奮,使得新的語言信息得到強化。
2. 二語習得的神經(jīng)通路。幾乎所有的語言習得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過程:信息輸入-信息處理(在大腦語言中樞進行)-信息輸出。而神經(jīng)通路的建立則是語言習得的基礎。神經(jīng)通路的建立需要三個階段,即初始階段、強化階段和穩(wěn)定階段。初始階段是神經(jīng)沖動的搜索階段,相關神經(jīng)元被新信息的刺激激活,為新信息的獲取做好準備。強化階段是指在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下,進一步使用同一神經(jīng)通路,導致此神經(jīng)通路得到進一步強化。穩(wěn)定階段是指重復使用相同的神經(jīng)通路,當同樣的信息被用來刺激神經(jīng)網(wǎng)絡時,神經(jīng)沖動可以自動進入相應的神經(jīng)通路。根據(jù)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普遍語法是由所有人類語言共有的原則、條件和規(guī)則構成的系統(tǒng),是人類語言的本質。人類大腦天生具有一套語言神經(jīng)網(wǎng)絡處理系統(tǒng),遺傳自父母,與種族無關。在母語習得的過程中,通過以上三個階段使它們穩(wěn)定下來,這也被稱為母語神經(jīng)通路。
如上文提到的母語習得過程一樣,二語習得也同樣經(jīng)歷這三個階段,但二語習得的區(qū)別在于,學習者的大腦會從以下兩個方面處理輸入語言:一方面,一部分輸入的語言信息會被導入并存儲在人腦的臨時存儲器中,作為二語的臨時神經(jīng)通路,這些語言信息一般表現(xiàn)為學習過程中新的或難以理解的知識;另一方面,一部分輸入的第二語言信息會被長期保存,作為二語知識儲存的一部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神經(jīng)網(wǎng)絡將逐步獲得處理第二語言的經(jīng)驗,最終形成第二語言神經(jīng)通路(葉家泉,2005:61-64)。雖然母語和二語都是由一個共享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來處理的,但這個網(wǎng)絡中的各種分布式激活模式,包括左枕葉的早期視覺處理,都隨著不同的語言歸屬而有所區(qū)別(Oganian Y., et. al., 2015:2197-2214)。
3. 語言遷移的神經(jīng)通路。Odlin(2001:392-393)為語言遷移下了一個簡明而準確的定義: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的結果。學習者在進行二語習得時,其母語從語音、語法、語義等方面對學習過程產(chǎn)生影響。
基于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母語和二語習得的神經(jīng)處理過程一定存在著類似的神經(jīng)通路。也就是說,二語習得可以通過這些與母語習得類似的神經(jīng)通路來進行,這也被認為是語言正遷移的解剖學基礎;相反的,那些不同的神經(jīng)通路部分被認為是語言負遷移的原因。
一些臨床研究也表明,母語和二語具有相同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一個法國的科研團隊(Hesling I., et. al., 2012: 44-54)比較了兩組中等水平和高水平的二語學習者在功能磁共振(fMRI)下分別完成母語和二語的理解任務時的大腦活動區(qū)域,結果表明,高的水平的二語學習者,母語任務和二語任務共享相同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包括雙邊腹側神經(jīng)通路和背側神經(jīng)通路;而中等水平的二語學習者在處理二語理解任務時則無法激活背側通路,相較于高水平二語學習者,雙邊腹側神經(jīng)通路的激活面積減少。來自西班牙的Myriam Oliver研究小組選擇37名晚期雙語者作為被試,他們的母語相同,相對較晚習得的二語并不完全相同。在功能磁共振的掃描下,分別完成母語和二語的感知閱讀和語義閱讀任務。結果表明,母語和二語的閱讀依賴于相同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二語閱讀依賴于已存在的母語體系結構,但更多地依賴于區(qū)域計算,而較少使用背側束(2017: 5431-5443)。而Liu H(2010:75-82)等研究者發(fā)現(xiàn),當人腦使用二語詞匯時,左額上回、雙側輔助運動區(qū)、左側中央前回、左側舌回、左側楔葉、雙側殼核、雙側蒼白球、雙側尾狀核、雙側小腦均有被觀察到有激活的現(xiàn)象。由此表明,相較于母語的詞匯產(chǎn)出,二語的詞匯產(chǎn)出并非自動產(chǎn)出,而是需要為詞匯檢索、發(fā)音過程和認知控制等過程征用更多的神經(jīng)資源。
Antonenko D(2012:1667-1674)使用語法學習任務研究健康老年人從新材料中提取語法規(guī)則的能力,并對任務相關腦區(qū)的白質微結構和靜息態(tài)功能連接進行了多模態(tài)磁共振檢查。他們發(fā)現(xiàn),特定前額葉區(qū)域下的白質微結構及其功能連接影響著老化大腦中語法知識的獲取。Kepinska O(2017:333-346)基于Antonenko D的研究結論,假設中等水平語言學習者的布洛卡區(qū)及其右半球的同系物均對語法學習作出貢獻。但通過對兩組語言分析能力不同的學習者進行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雙側均有貢獻的情況僅在分析能力強的那一組中被觀測到,而中等語言分析能力組則在額下回邊緣的右前中央前回和右枕梭狀回表現(xiàn)出更強的功能連接。次年,該團隊(2018:1-10)再發(fā)表研究成果,提出內側顳葉皮質和前額葉皮質參與了新的語法習得過程,而布洛卡區(qū)功能連接模式強調了核心語言處理區(qū)周圍左額葉區(qū)域的腦部活動對于成功習得語法的重要性。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母語和二語的神經(jīng)通路確實與普遍語法既有分別交叉的部分,也有重疊相通之處,具有相同特征的交集部分被認為是語言正遷移的解剖學基礎,而不同特征的交集部分則為語言負遷移的解剖學基礎。
三、對二語習得的建議
對于二語習得,教師與學習者都應該盡可能地去利用正遷移(即共同的神經(jīng)通路),而減少負遷移(不同的神經(jīng)通路)的影響。
在二語習得的早期,教師盡量多地使用與母語具有相同語法結構的二語句子,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及內在動力。對于處于語言發(fā)展黃金時期的兒童來說,更應重視母語教學,充分激活大腦中的神經(jīng)通路,為以后的二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Steinhauer K.(2014:393-417)對近年來有關二語形態(tài)句法學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進行了綜述,發(fā)現(xiàn)支持關鍵期假說的事件相關電位證據(jù)可能沒有之前認為的那么有說服力,而控制嚴格的ERPs實驗更支持趨同假說,根據(jù)這一假說,二語學習者在學習初期其神經(jīng)加工機制與母語不同,然后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逐漸趨同于母語的加工機制,而高水平學習者的二語事件相關電位與母語事件相關電位難以區(qū)分。這些證據(jù)表明,二語習得的年齡效應并不是主要的制約因素。
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二語學習的起步越早,學習者對二語的掌握就越好。H?m?l?inen等學者(2017:249-257)研究了兩種語言相關的白質軌跡上的局部結構差異,即早期同時使用雙語者和晚期順序使用雙語者的弧形束和額枕下束。研究結果表明,早發(fā)性雙語有利于兩種語言域的雙邊平衡結構,有助于大腦把二語作為母語來處理,從而促進第二語言的習得。而Gullifer JW (2018:123-134)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兒童早期對兩種語言的習得促進雙語神經(jīng)框架的形成,而在這個框架中,前一種語言比后一種語言通過額下皮質的半球間連接實現(xiàn)了更大的實時功能分離。此外,在二語習得過程中,隨著二語水平的提高,Brodmann分區(qū)6區(qū)-顳葉通路(主要沿弧形束)的半球優(yōu)勢從左半球向右半球轉移,并隨著二語熟悉程度繼續(xù)上升,半球優(yōu)勢再次回到左半球(Kepinska O. et al., 2017:156-168)。而他在第二年的文章中又提出,成人的二語學習過程中,右半球的參與似乎更加有利于學習過程,所以適當探索右半球對于早期二語習得的影響也值得研究者關注(2018:1-10)。
四、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二語習得神經(jīng)通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整體語言習得在大腦的功能分區(qū)定位上。國內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國外學者多采用實驗方法進行實證研究,而國內學者多以文獻綜述和二手語料研究為主。
具體而言,首先應該區(qū)分語言學中語義句法等多種分支,細化研究方向。從之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實證類研究依舊是以心理學或者神經(jīng)學的研究者為主,很少有文獻是從語言學本身為出發(fā)點進行研究。
其次,國外眾多研究所針對研究對象的母語并非漢語,而作為象形字的漢語,本身在人腦中的神經(jīng)通路就與拼音文字有著較大的差異,國內學者若能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二語展開多維度多模態(tài)的研究,對我國二語習得者的英語教學會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最后,豐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有關語言遷移的研究是二語習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必然要借助于實驗和實證研究。特別是以漢語為母語、以英語為二語的研究,更多的語言學研究者可以采用實驗的研究方法,借助事件相關電位(ERPs)、眼動儀、功能磁共振(fMRI),腦磁圖(MEG)等設備進行研究,使結論更具有說服力,也更加可靠。期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把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與語言學有力地結合在一起,使語言學研究更好地與實際需求相結合。
參考文獻:
[1]BlumsteinE,沈家煊.神經(jīng)語言學:對失語癥中語言與腦關系的綜觀(上)(下)[J].當代語言學,1992,(3):4-13.
[2]蔡金亭,李佳.語言遷移的多維動態(tài)理論框架[J].外語教學,2016, 37(04):43-50.
[3]蔡金亭,李佳.語言層遷移和概念遷移的研究方法[J].外語界, 2016,6(04):2-10.
[4]耿立波,楊亦鳴.第二語言句法的自動加工:來自腦電的證據(j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03):374-384+480.
[5]官群.神經(jīng)語言學研究新趨勢:從病理邁向生理——兼論對優(yōu)化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02):5-15.
[6]王德春.神經(jīng)語言學·緒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3 (04):32-35+82.
[7]楊亦鳴,曹明.漢語皮質下失語患者主動句式與被動句式理解,生成的比較研究[J].中國語文,1997(4):282-288.
[8]楊亦鳴,劉濤.中國神經(jīng)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2):12-25.
[9]葉家泉.二語習得與語言神經(jīng)通絡之關系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2):61-64.
[10]張輝,竇賢路.影響二語句法加工的因素及其神經(jīng)認知的證據(jù)[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03):10-17.
[11]Clahsen H, Felser C. Authors response: Continuity and shallow structures in language processing[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06,27(1):107-126.
[12]H?m?l?inen, Sairanen, Leminen, Lehtonen. Bilingualism modulates the white matter structure of language-related pathways[J]. Neuroimage, 2017,152:249-257.
[13]Hesling I, Dilharreguy B, Bordessoules M, Allard M. The neural processing of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modulated by the degree of proficiency: a listening connected speech FMRI study[J]. Open Neuroimag J, 2012,6:44–54.
[14]Kepinska O., de Rover M., Caspers J., Schiller N.O. Connectivity of the hippocampus and Brocas area during acquisition of a novel grammar[J]. Neuroimage, 2018 Jan 15;165: 1-10.
[15]Liu H, Hu Z, Guo T, Peng D. Speaking words in two languages with one brain: neural overlap and dissociation[J]. Brain Research, 2010 Feb 26;1316:75-82.
[16]Myriam Oliver, Manuel Carreiras, Pedro M Paz-Alonso. Functional Dynamics of Dorsal and Ventral Reading Networks in Bilinguals[J]. Cerebral Cortex, 2017,27(10):5431–5443.
[17]Odlin. Terence.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8]Steinhauer K.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echnique, a Selected Review, and an Invitation to Reconsider Critical Periods in L2[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4,35(4):39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