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梅 王紅梅
【摘 要】? 目的 : 探討認知護理聯(lián)合個案管理模式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療效。方法 : 選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5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將65例患者分為對照組(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32例)與觀察組(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3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行認知護理聯(lián)合個案管理模式干預。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及認知障礙情況、生活質(zhì)量評分、恢復情況。結果 :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和認知障礙占比更低(P<0.05);生活質(zhì)量評分更高(P<0.05);社會興趣、個人整潔分值、神經(jīng)性病變、激惹、遲緩分值明顯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結論 : 認知護理聯(lián)合個案管理模式應用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效果顯著,對于機體恢復有較大幫助。
【關鍵詞】??認知護理;個案管理模式;腦卒中后抑郁;不良情緒;生活質(zhì)量
腦卒中后抑郁占腦卒中患者的15%~50%,此病與患者的年齡、病情和病灶位置等關系緊密。根據(jù)抑郁的發(fā)生時間,可分為繼發(fā)性與原發(fā)性兩種,患者可因卒中后抑郁出現(xiàn)悲觀、抑郁及失望情緒,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從而嚴重影響疾病的康復[1]。同時患者的抑郁癥狀會因患者身體不適而呈現(xiàn)加重和惡化,所以需要進行及時診治和采用相關的護理措施[2]。個案管理涉及患者的疾病評估、實施、計劃、監(jiān)督、協(xié)調(diào)和評價,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服務合作性程序,通過對可利用資源進行及時協(xié)調(diào),根據(jù)患者的實際訴求及時滿足患者需求,促進護理效果和質(zhì)量的提升[3];認知護理干預是疏導、糾正患者對外部事物的感覺、表象、認知及記憶語言,從而提高護理效果[4]。本文選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5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研究了認知護理聯(lián)合個案管理模式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護理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5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所有患者均經(jīng)符合卒中后抑郁標準[5],同時經(jīng)頭顱MRI及CT檢查確診;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出現(xiàn)神經(jīng)功能損傷者、精神疾病者、失語者等。65例患者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范圍為40~75歲,平均(59.78±3.1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30例,高中及以上者35例。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將65例患者分為對照組(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32例)與觀察組(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33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范圍為41~75歲,平均(59.85±3.0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16例,高中及以上者16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范圍為40~74歲,平均(59.65±3.08)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14例,高中及以上者19例。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及時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日常體溫、病情和用藥情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機體情況來針對性進行飲食指導,生理和心理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護理聯(lián)合個案管理模式干預。1)給予患者個性化的個案管理護理,住院時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對患者進行康復技能示范,因患者多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語言障礙,因此護理人員需教會患者行簡單康復訓練,如自我輔導活動、床上活動方法、步行器訓練、助行器使用;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吞咽障礙、飲食嗆咳等情況,給患者提供軟食、糊餐、半流質(zhì)等合理飲食,保證患者的每日飲水量超過1.5L,保持大小便通暢,同時喂食時需防止嗆咳;安全護理,腦卒中后抑郁者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部分患者甚至企圖自殺,因此護理期間需加強護理,對患者的情緒變化進行密切關注,勤鼓勵,讓患者感受到關懷與溫暖,從而建立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表達自身真實情感,正確宣泄不良情緒,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出院時,需對患者的需求進行準確評估,給患者設定合理的治療量、康復目標、娛樂活動,教會患者家屬處理留置管堵塞、脫出,血壓劇烈波動等突發(fā)狀況,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安撫躁動者的情緒;協(xié)助患者家屬改造居家環(huán)境,通過圖片、視頻、上門隨訪等方式了解患者家庭情況,家中可增加安全設施;加強運動康復,通過示范、繪圖等形式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照顧,在生活上幫助照顧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對患者的康復及護理活動進行指導,同時及時解答患者及其家屬咨詢。2)給予患者認知護理,選擇熟知神經(jīng)內(nèi)科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鼓勵患者表達目前的負面情緒,給患者講解護理內(nèi)容,激發(fā)患者潛力,進行初步自我調(diào)整,以提高護理效果。
1.3 觀察指標
1)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及認知障礙情況;2)對比兩組干預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3)采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對比兩組干預后的恢復情況,分值越高,患者恢復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及計量資料分別用[n(%)]及(? ±s )表示,分別用卡方檢驗與t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干預后的焦慮、抑郁、認知障礙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及認知障礙占比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干預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軀體功能(38.74±5.75) 分、社會功能(37.95±4.05)分、心理功能(36.78±5.12)分、物質(zhì)生活狀態(tài)(30.45±4.12)分]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社會興趣、個人整潔分值明顯較對照組高,神經(jīng)性病變、激惹、遲緩分值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后抑郁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因患者的經(jīng)濟能力制約及醫(yī)療資源影響,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療,回家后由患者家屬進行康復訓練及居家照顧,以往傳統(tǒng)護理多關注患者的情況,對患者家屬未進行干預,不能給予患者出院后的延續(xù)護理[6],因此本院將個案管理模式聯(lián)合認知功能訓練用于患者的護理中,療效顯著。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及認知障礙占比較對照組低,生活質(zhì)量評分較對照組高,社會興趣、個人整潔分值明顯較對照組高,神經(jīng)性病變、激惹、遲緩分值明顯較對照組低,主要是由于認知護理聯(lián)合個案管理模式可給患者提供個案化護理,根據(jù)患者需求給予相應的醫(yī)療、康復、心理等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家屬的表現(xiàn)能力、性格、照顧技能不同,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同時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在每個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相應的腦卒中后抑郁的干預手冊,提供給患者家屬,出院后給予患者家屬相應的隨訪護理干預,通過微信、電話隨訪,解決護理中的問題,從而提高護理效果[7]。此外,其可使患者家屬主動參與到患者的照顧中,提高其照顧信心與技能,提高護理效果[8]。
綜上所述,認知護理聯(lián)合個案管理模式可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效果。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少等不足之處,后期需延長隨訪和擴大樣本量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孟麗,張桂芳,范露佳,等.個案管理模式聯(lián)合認知護理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8,24(36):4436-4438.
[2] 徐香蓉,徐愛香.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1):120-122.
[3] 李少林,馬曉紅,冀景芳,等.康復訓練聯(lián)合舍曲林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臨床療效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9,25(05):105-108,131.
[4] 李蕓,陸文艷,晁群,等.個案管理康復指導模式對首次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鍛煉的影響[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9,21(05):533-535.
[5] 許長敏,張小健,劉宏偉,等.針灸聯(lián)合帕羅西汀治療對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有效性及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9,37(10):46-47.
[6] 陳會全.患者出院計劃的實施及改進策略分析--以醫(yī)務社會工作介入腦卒中患者出院為例[J].中國社會工作,2018,11(34):57-59.
[7] 湯先蘭,黃鳳枝,廖嬋娟,等.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應用認知護理干預對臨床效果、神經(jīng)及認知功能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8,37(13):127-129.
[8] 郭曉平.認知行為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希望水平的影響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8,39(2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