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仙
摘要:多媒體以其圖像清晰、動態(tài)感強、信息量大的強大優(yōu)勢,贏得了廣大教師的喜愛。多媒體給古詩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讓跨越時空的古詩詞變得不再陌生。因此,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開辟古詩教學的新天地,讓語文課堂的古詩教學成為孩子學習的詩意家園。
關鍵詞:多媒體;古詩教學;詩意課堂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網絡知識共享功能的增強,電教媒體已經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學科,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多媒體把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融于一體,其圖像清晰、動態(tài)感強、信息量大的強大優(yōu)勢,贏得了廣大教師的喜愛。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些工作在一線的語文教師,多媒體為我們進行古詩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讓跨越時空的古詩詞變得不再陌生。因此,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開辟古詩教學的新天地,讓語文課堂的古詩教學成為孩子學習的詩意家園。
一、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電教媒體的利用,其效果大大高于傳統(tǒng)教學媒體。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正是教師所追求的。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課前,我就利用網絡查找了有關李白的資料,包括圖片和文字介紹、朗讀資料,做成了PPT課件。課上,我用精練的語言,借助多媒體課件,和學生一起了解了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的創(chuàng)作背景,依據古詩本身所具有的凝練性的特點,帶領學生一起領略古典詩詞文化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節(jié)課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生動的語言,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于是,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濃厚了,師生關系也就更融洽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二、運用電教媒體,再現詩中情境,輔助詩意的理解
中外文化的差異,其中有一點就是中國人表現出來的含蓄,古人在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往往會借助于事或物來表達,于是詩就成了抒發(fā)詩人情感的一種方式,而情感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作為從事一線教育工作的語文教師,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古詩中的情境,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豐富的,如果能通過圖畫再現出來,變一些抽象的或離學生生活實際較為遙遠的人、事或景為具體可見,那樣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一樣了。
古詩《望廬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描寫自然景色的名篇,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歌頌了祖國的壯麗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課前,我利用電教手段,查找到了一段有關廬山瀑布的錄像,并利用軟件對它進行了有效的剪輯。在教學時,我不但介紹了廬山的自然環(huán)境,還利用圖片欣賞,讓學生觀看到了廬山的云霧繚繞。我讓學生觀看錄像:瀑布從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迸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等詞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從而深深地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學生的腦海中再次打下烙印,由此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情感。
三、運用電教媒體,優(yōu)化朗讀訓練,進行審美教育
古典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便具有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的時候,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古詩押韻合轍,節(jié)奏鮮明,讀起來郎朗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jié)奏、詩的韻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朗讀中情感受到熏陶。
例如,我在教完《望廬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學習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這時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有了更深刻的領會。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遠,音韻和諧,讀來郎朗上口,回味無窮。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而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四、運用電教媒體,增大教學的密度,提高教學的效率
我們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了教學課件,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錄像,聽到動聽的音樂……避免教師動手操作教具時的手忙腳亂和顧此失彼,從而贏得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一節(jié)課中,我既完成了詩句朗讀和理解、背誦與積累的訓練,又對學生進行了作者簡介、詩句評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也使學生對作家、作品、詩歌的風格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加入對同類詩的學習與理解,這樣就打破了以往的一堂課只能教一首詩的困境。
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在課堂中加入了中唐詩人徐凝的一首《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唐 徐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徐凝的這一首《廬山瀑布》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是同一個瀑布,徐凝寫的這首《廬山瀑布》描繪的場景雖然也不小,但還是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也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它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鑒賞家。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七言絕句因篇幅較小,詩人用夸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為夸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蕩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縱橫捭闔,氣勢非凡。
巧妙地運用電教媒體,能增大教學的密度,擴大學生學習詩詞的廣度,訓練學生理解古詩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學生理解詩意的深度,這樣就能很好地提高語文課堂古詩教學的效率。
電教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地、巧妙地運用好它,它才能為我們一線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所用,否則就會是一個擺設;用得不好的話,不但不利于我們的語文教學,分散學生的關注點,更會禁錮學生的思維,使我們的課堂效率不升反降。因此,筆者認為:要想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好古詩,讓我們的古典詩詞文化得以很好地傳承,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水平。這樣,我們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適應現代學生學習的需要。讓我們借助電教手段,揚“電教媒體”之帆,遠“詩意的課堂”之航,讓詩意的課堂更精彩。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