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芳 陳柏華
摘要:研學旅行是一種通過旅行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具有教育性、體驗性、真實性、公益性等特點。依據(jù)泰勒的課程開發(fā)原理,學校應從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與課程的評價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來設計開發(fā)這一課程。在試點學校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存在整體規(guī)劃欠缺、重旅輕學、經(jīng)費不足、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對此提出相應實施建議。
關鍵詞:研學旅行,校本課程,課程開發(fā)
研學旅行源于日本,學生從中感受集體生活,直接體驗公共道德,因為公共精神是日本公民教育的核心[1]。此外,研學旅行倡導學生走出課堂,積極認識自然,在旅行中進行深度學習,可以將社會生活與書本知識緊密結合起來。
一、研學旅行的特點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2]。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參與旅行,同時還要從中進行體驗式研討。研學旅行課程以立德樹人、培養(yǎng)人才為目的,所以學校須開發(fā)合適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3],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個人的素養(yǎng),為社會輸送優(yōu)秀的人才。研學旅行作為一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在讓學生走近自然,走進社會,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學會生存生活,其具有以下特點。
1.?? 教育性
研學旅行課程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手段,其最重要的價值是育人價值。學校在實施該課程時,應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實際具備的條件,制定研學旅行方案,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可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學間相互幫助,既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又使其在旅行過程中承擔起個人在團隊中的職責,強化集體觀念,鍛煉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學生還能開闊視野,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研究課題,積極挖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此外,研學旅行和課堂教學不同,學生走出校園,通過“雙腿”來接觸自然和社會,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體能,才能適應旅途的辛勞。
2.?? 體驗性
體驗性是研學旅行的核心。學生走出校園,進行沉浸式學習,親身感受事物的發(fā)展,對于不同類型的研學旅行,學生也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獲,包括職業(yè)體驗、環(huán)境體驗、文化體驗、生活體驗等多種方式。文化體驗類的研學旅行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文化,例如通過紅色文化之旅,學生感受當年的情景,感受歷史的變遷,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底蘊,拓展生命寬度與厚度。
3.?? 真實性
研學旅行具有真實性,教師不再創(chuàng)設情境,而是帶領學生在真實的自然情境中進行學習。教師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利用已有經(jīng)驗以及現(xiàn)場所學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團隊的智慧,實現(xiàn)合作共贏。學生在考察自然時沒有嚴格的學習計劃,所獲取的多為美好自然中變幻的影像和寧靜的心靈體驗[4]。所以學生以興趣為驅動力,通過咨詢工作人員、觀察歷史遺跡等多種方式去解決困惑,充分釋放好奇心和觀察力,提高交流、觀察等多方面的能力。
4.?? 公益性
研學旅行還具有公益性的特點,社會各界應提供多種支持幫助學校順利開展研學旅行課程。學校除了收取必要的餐飲費、住宿費以外不得向學生家長收取費用,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學校應積極與游學基地負責人和其他機構溝通,讓其提供必要支持,要確保研學旅行的質量,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讓學生玩得盡興、學得開心。
二、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規(guī)范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對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等提出了要求。
1.?? 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
研學旅行課程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學校管理層應從本校實際出發(fā),認真評估校內(nèi)學生的需求,制定課程目標,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對所研究的問題提出假設、制定研究計劃并進行實施等。
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方面,學校應鼓勵學生溝通與合作,不僅和同學合作,還要與老師、基地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分享研究成果。在旅行過程中,學生要遵守當?shù)氐囊?guī)則,履行社會責任。此類內(nèi)容都應包含在課程目標當中,學校應根據(jù)學生素質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目標,促進學生發(fā)展。
2.?? 研學旅行校本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
研學旅行校本課程時間有限,學生的精力也有限,因此教師應篩選出最有價值的課程內(nèi)容,建立研學基地。
依據(jù)學生實際發(fā)展需要,學校應建立一批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研學基地,開展職業(yè)體驗活動和實踐操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研學旅行具有開放性,向學生生活、自然、社會領域擴展和延伸[5]。所以學校應根據(jù)本校的特點以及學生需要綜合設計研學旅行的課程內(nèi)容,建立課程資源庫,組建開發(fā)團隊;與高校教師等專家共同編制研學旅行方案,邀請學生代表共同制定方案,每個項目包括研學旅行的目的地、研學目標與主題、建議學生群體、預期時長、經(jīng)費預算、評價方式等具體內(nèi)容,向不同年段的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方案,以實現(xiàn)研學旅行模式的多元化。
3.?? 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包括學生的活動和管理人員的活動。學生的活動主要是按照旅行目的地形成不同的研學小組,在研學之前制定具體的研學旅行方案,討論擬解決的問題。在旅途中,學生逐漸形成問題意識,產(chǎn)生感興趣的問題并深入研討,所以指導教師應鼓勵、幫助學生,提供必要的方法,合作解決問題。
同伴互助是該課程開展的重要運作方式,學生間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在旅途中互相研討,集思廣益。管理人員的活動主要指教師對研學旅行的監(jiān)督和指導,研學基地工作人員的配合和協(xié)調。其中首要問題是安全問題,只有安全機制完善,學校才能進行研學旅行[6]。例如推行學校旅游責任保險,實施學校、教師“盡職免責”條款,破除學校、教師不敢組織學生外出的心理障礙。此外,帶隊指導教師應對研學目的和主題有深入了解,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帶領他們有組織地進行研討,運用觀察、調查、訪談等多種方式來深入探究,結合經(jīng)驗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平衡點,拓寬其知識面,開發(fā)潛能。研學基地工作人員應認真回答學生的提問,做好講解和引導工作,促使研學實現(xiàn)其教育價值。
4.?? 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的評價
一旦課程實施,學校即可對課程進行整體評價,對于評價結果中需修改之處,則應修訂補充。學校應制定嚴格而靈活的課程評價方式,在征求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之后切實落實。
學校應將量化考核和質性考核相結合,根據(jù)既定的考核評價方案,對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態(tài)度、方法、成果等進行評價,也要對教師的組織、配合、改進等進行評價,以及對其他涉及的人員進行多元評價,從多方面收集信息,以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
此外,評價應遵守靈活性、真實性和發(fā)展性原則。由于研學旅行是一種開放式的課程,強調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者的有機結合評價體系,所以其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靈活。研學旅行課程應審慎使用相對評價,靈活運用絕對評價,充分發(fā)揮個體內(nèi)差異評價的作用[7]。研學旅行評價應具有發(fā)展性,以促進學生反思和提高,使其有切實的進步。還應對研學旅行的整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以便后續(xù)課程的改進,制定更科學合理的研學旅行方案。
三、現(xiàn)階段研學旅行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1.?? 整體規(guī)劃欠缺
研學旅行課程缺乏系統(tǒng)、整體的規(guī)劃。國家在2016年出臺了關于研學旅行的政策,但尚未明確具體課程方案;學校缺少課程開發(fā)專業(yè)人員,無法運用系統(tǒng)思維開發(fā)校本課程。另外,教師教學任務重,無暇顧及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也缺乏有關的培訓,使研學旅行在實施過程中碎片化。此外,研學旅行基地沒有配合好學校的課程實施,難以進行有效的課程實施和評價。
2.?? 重旅輕學
“研學”和“旅行”相結合是開展該校本課程的初衷,但很多學校在實施過程中缺失了“研學”意味,僅將其作為旅行看待,課程陷入了“重旅輕學”的困境,難以實現(xiàn)預期目標,達不到研學的目的。
3.?? 經(jīng)費不足
首先,師資培訓需要財力支持,如果教師未經(jīng)培訓就隨意開發(fā)課程,則會導致學生既浪費時間又得不到發(fā)展。其次,一些學校資金缺乏,旅行過程中的交通等開支屬于學校在原有固定經(jīng)費基礎上的額外支出。對于經(jīng)濟困難的家庭,維持生活尚且不易,學校若要求家長再付額外費用會增加家庭負擔。最后,旅行機構、研學基地參與研學旅行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可能導致亂收費的問題。
4.?? 機制不完善
在管理方面,師資建設不完備,教師對于研學旅行課程的教學經(jīng)驗不足,無法靈活應對研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學校為學生購買意外保險、教師的安全指導制度等尚未建立。在評價方面,研學旅行課程涉及多個主體、多種評價方式,學校對于“評價什么”“怎么評價”缺乏準確的界定,導致學校在評價時缺乏有效的依據(jù),只能依靠教師的主觀意識判斷,難以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
四、實施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的建議
1.?? 邀請多元主體共同開發(fā)課程,做好頂層設計
研學旅行課程的有效開展依賴學校的頂層設計,只有做好整體規(guī)劃,才能在實施中靈活應對各種事件,實現(xiàn)課程目標。該課程應以本校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代表為開發(fā)主體,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深厚的理論基礎以及學生的興趣來合作開發(fā)課程,充分考慮實施中可能的問題,在小范圍試驗后進行全校范圍內(nèi)的推廣。
2.?? 擺正研學旅行位置,有效整合“研學”與“旅行”
研學旅行不同于學科課程,而是通過旅行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校教師應指導學生整合知識,彌補學科課程將知識割裂開來的局限性,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深度思考,結合教材內(nèi)容探究問題,或是自主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思維品質、責任意識等。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校既要讓學生感受到旅行的愉悅,又要讓學生從研學中得到發(fā)展,可以說研學旅行很好地契合了核心素養(yǎng)中學會學習的主題要義[8]。
3.?? 增加課程所需的合理經(jīng)費
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不僅需要學校的開發(fā),還需要財政部門保證研學經(jīng)費,適當向農(nóng)村地區(qū)學校傾斜,為農(nóng)村學生的研學旅行提供更多機會。學校和有關部門應考慮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對于有困難的家庭予以照顧,額外補助研學經(jīng)費。此外,對于濫收費的旅行機構和研學基地,相關部門應該嚴格懲治,完善監(jiān)督與問責機制,保障研學旅行的順利實施。
4.?? 建立健全管理和評價制度
相對于課堂教學,研學旅行的安全風險要高很多,也復雜得多,所以學校應該廣泛征求家長、教師、學生以及其他相關單位的意見,建立健全管理和評價制度。在管理方面,學校應培訓教師,使其既善于激發(fā)學生自主管理的內(nèi)在需求,又有能力應對研學旅行中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件。同時,學校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制度,對學生意外保險、教師的安全指導制度等作出明確的說明,以應對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各種突發(fā)事件。
參考文獻:
[1]? 張義民.日本小學修學旅行的目的、特點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8(06).
[2]? 教育部等十一部委.《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3]? 顧明遠.在社會和大自然的課堂里學習[J].中國教師,2017(05).
[4]? 劉璐,曾素林.國外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模式、特點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8(04).
[5]? 丁運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09).
[6]? 章全武.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的兩難困境及其超越[J].課程·教材·教法,2018(04).
[7]? 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8]? 吳支奎,楊潔.研學旅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04).
[作者:沈曉芳(1995-),女,浙江杭州人,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陳柏華(1974-),男,湖南株洲人,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