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要:作業(yè)本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常見工具,也是學生自我練習和檢測的重要載體。但在實踐中,作業(yè)本應用低效化、隨意性、機械化表現(xiàn)比比皆是,從而割裂了課堂教學與作業(yè)本運用的相互關系,延續(xù)僵化的學習模式。為改進這一問題,有必要通過剖析作業(yè)本運用中呈現(xiàn)的問題,準確把握作業(yè)本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探尋積極的改進策略,為學生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作業(yè)本運用模式,推動高效課堂建構。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作業(yè)本 學生主體 有效課堂
在客觀剖析問題、理性定位的前提下,結合初中社會法治教學的實踐,筆者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探索作業(yè)本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巧”用時機,因時制宜
作業(yè)本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首先要占一個“巧”字,其“巧”則在于準確把握教學時機,給學生以“柳暗花明”之感。
譬如,在講述八年級下冊“公民的人身權利”內容時,學生對公民的各種人身權利認識較為混亂,既有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又有人格尊嚴權,人格尊嚴權又分為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為了讓學生清晰認識這一內容,筆者引入八年級下冊作業(yè)本第24頁的第11漫畫題:
這一巧妙的引用給學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從復雜的法律知識轉變?yōu)楹唵蚊髁说穆?,同時輔以人身權利比較表,立時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受;為鞏固效果,我進一步要求學生描繪“公民人身權利知識思維導圖”,再進行前后比較,效果遠好于之前的反復強調。這是內容時機上的求“巧”。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在過程上求“巧”,選擇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作業(yè)本資源。教師可以根據(jù)作業(yè)本這一特點進行分層安排,譬如在課堂開始前五分鐘讓學生完成基礎鞏固部分,這一做法的好處在于讓學生在練習中“預習”課文,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確立有效課堂的先期條件。
相應地,“拓展提升”則可以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活動環(huán)節(jié),也可以在下課前作為拓展訓練之用。
二、“精”擇情境,絲絲入扣
情境是課堂教學中知識的載體,情境的運用并非易如反掌,情境素材的真?zhèn)?、恰當與否、詳略常常為人所詬病,同時在遴選和整理上也付出大量工夫;殊不知作業(yè)本也是我們可以利用的絕好資源。材料具有典型性。
法律部分的教學中,有許多典型的案例,比較多的就是以案說法的模式,在八年級下冊作業(yè)本第40頁,就提供了“皮鞋店的故事”這一良好案例素材:
利用此圖在課堂中演繹教學,既可以消費者權利,也可以比較不同的維權方法,訓練學生從漫畫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使教學過程更加貼近學生認知。
總結情境的選擇,應該是基于內容到線索,再到形式,由內而外的邏輯順序,并始終環(huán)繞“學生主體”這一中心內容,為學生提供學習條件,激趣升華。
三、“微”設活動,培養(yǎng)自主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獨立、自覺、主動參與學習的狀態(tài),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保證,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追求;“與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相比,自主學習既是學生探究歷史的基礎,又是具備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顒泳褪菍崿F(xiàn)這一目標最好的載體,而有效利用作業(yè)本則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利用作業(yè)本設置的活動要“微”而巧,要避免長篇大論,又要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切中核心知識。無論采用何種方式,要基于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而非喧賓奪主。
其次,利用作業(yè)本設置的活動具有“反芻”功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自立精神,設立參與活動的規(guī)則,反對學生直接抄襲答案或敷衍應付之舉,在過程中即時評價鼓勵;其次,活動不拘泥于作業(yè)本,適時改編,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的可能,為學生發(fā)展提供平臺。
四、“細”評問題,相得益彰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承上啟下的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承載著對前一階段所學知識的檢測與反饋,同時還擔負著為下一階段學習提供依據(jù)的責任,作業(yè)本的評價正是起到連接教師、學生和教學目標達成的紐帶作用。在對作業(yè)本的評價上要凸顯“細”的要求,真正實現(xiàn)反饋與指導的意義。
如何實現(xiàn)“細”評的要求?筆者以為要從兩個角度入手:
1.在微觀上,評價作業(yè)本要實現(xiàn)“細節(jié)化”。譬如八下作業(yè)本第19頁第4題:
在講解例題時,首先引導學生找到題干中的關鍵知識,即某記者的行為給某明星家庭所帶來的煩惱到底是什么?為進一步細化認識,筆者提出“如果要讓答案選擇其他項,我們應該如何改動材料?”然后以此作為“微”活動,由學生陳述,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同樣是“評”,卻更有價值。
2.從宏觀出發(fā),“系統(tǒng)”解讀問題,實現(xiàn)有效融合。系統(tǒng)操作就是將問題轉化為案例,將解讀與評價演變?yōu)閷Π咐木C合分析,從簡單判斷的問題轉變?yōu)橛袑哟?、多角度的學習任務;從效果上看,學習者能夠從個例中獲得啟發(fā),以小見大,由此及彼。以八下作業(yè)本第46頁第6題漫畫題為例:
作為題目,從漫畫中變化,可以得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好處”這一結論;但我們進一步深化,要求學生在評價中提出問題,譬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如何認識這種改革”、“這樣改革對社會發(fā)展有何意義”等。這一評價的延伸轉變了學生被動的參與地位,成為學習真正的主體。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點”[],要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我們依然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學資源,合理開發(fā),這才是教學魅力和價值之所在,高效課堂之所在!
參考文獻:
[]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9頁
[2] 牛學文:《中學社會學科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08頁
[3] 牛學文:《中學社會學科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06頁
[4] 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34、335頁
[5]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85頁
[6]趙士祥:《教學之自主學習方式的建構研究》(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7]袁振國:《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