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娜
摘 要:薛法根提出的小學語文“組塊教學”,基于組塊原理,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設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敖M塊教學”在結構上突破線性思路,采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凸顯教學重點,拓寬教學時空。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課堂,經常被詬病“零散”、“瑣碎”,這一方面是由低年級的課文內容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和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編排,對教學“內核”的確定有關。運用“組塊教學”中的減法思維,小學低年級的課堂依然能體現“板塊性”。
關鍵詞:減法;組塊教學;小學語文;低年級
薛法根在他的語文“組塊”教學中論述到組塊教學的基本模式,即組塊教學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實踐:教學內容、語文活動、課堂結構、課型分類、教學評價。教學內容要重組,在這里,薛老師提到了這樣的“三部曲”,一是“減”,二是“聯(lián)”,三是“整合”。[1]在這里,我們根據薛老師的理論重點闡述一下“減”。
何為“減”?薛老師是這樣來說的:大多數課文內容學生自己能夠讀懂,因此,語文教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摒棄那種事無巨細,從頭講到尾的做法,運用減法思維,將每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內容的“內核”。這個內核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語段,也可以是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2]
下面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為例,論述一下如何在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課堂上運用組塊教學。
1 “減”出一詞一句,化繁為簡
部編版語文二下第18課《太空生活趣事多》,非常具有典型性。這篇文章的內核,一個詞“有趣”!圍繞這個關鍵詞,用這樣一個問題:“在太空中生活,有趣在哪里?”來組織教學。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思考問題也就清晰明了。教師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后,學生邊讀邊思考,很容易就會發(fā)現,文章是從四個方面來說“有趣”的,即在太空中睡覺很有趣、在太空中喝水很有趣、在太空中走路很有趣、在太空中洗澡很有趣。然后讓學生品味怎樣有趣呢?結合圖片多媒體和搜集到資料,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感悟,品味航天員在太空中的有趣生活。這樣的教學一氣呵成,這樣的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
另一篇第11課《我是一只小蟲子》,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以小蟲子的口吻講述了小蟲子有趣的生活,展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這篇文章的內核就是兩句話。一句是:我的伙伴們都說:“當一只小蟲子,一點兒都不好?!绷硪痪涫牵翰贿^,我覺得當一只小蟲子還真不錯。圍繞這兩句話,就可以把文章分成兩個板塊來教學。第一板塊,用這樣一個問題:“‘我的伙伴們認為當一只小蟲子一點兒都不好,不好在哪里呢?”來組織教學。學生就會找到這樣三個方面:屁股被蒼耳刺痛,被小狗的尿淹得昏頭昏腦,被小鳥吃掉。第二板塊,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3-6自然段。邊讀邊思:‘我為什么覺得當一只小蟲子還真不錯?”學生很容易就會發(fā)現早上可以在草葉上梳洗打扮,跳到狗的身上去免費旅行,還有很多特別有意思的小伙伴這三點。通過這兩個統(tǒng)攝性的問題,我們再來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板塊性凸顯,整體性很強,就不會顯得零碎了。
2 “減”出技能要領,舉一反三
在教學的過程中,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12課《寓言二則》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課例來說明?!对⒀远t》包括《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兩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兩則寓言故事情節(jié)簡單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濃縮成了兩個常用的成語,給人啟發(fā)和教育。
一位教師在教學第二則故事《揠苗助長》時,教師通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在這個故事里,農夫的心情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默讀課文,思考:農夫的心情變化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從這個問題出發(fā),找到“巴望”、“焦急”,然后進行分析。后來農夫想到了一個辦法(彎著腰拔禾苗),感到很高興。接著理解“筋疲力盡”。這一環(huán)節(jié)之后,播放禾苗被拔高的動畫,提問根留在土里的作用是什么?相機出示農夫說的話:“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的兒子聽了卻想不明白了,第二天去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然后進行歸納總結道理。這節(jié)課這樣上下來,學生能明白故事內容,但是說不出這個故事的道理。整個故事也被分析的很零碎,板塊性不強。并且這兩則寓言故事放在一起,內容結構相似,本來就可以“以一拖二”,其實細細體悟,非常吻合薛法根老師提出的“減法思維”,這里,我們教師篩選出來的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即教學內容的“內核”,就是一個技能點,教會學生怎么來讀寓言故事,怎么來讀懂寓言故事,這才是我們應該重點教的,學生以后碰到類似的寓言故事,就可以自己來讀,自己把它讀懂了。
根據“減法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點名寓言故事的特點:小故事,大道理。在讀通故事的基礎上,講一講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反復讀書,交流問答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體悟故事蘊含的道理,教師適時點播,引導歸納。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例。教師通過第一個故事的教學,教會學生如何來讀寓言故事,那么第二則就可以根據第一則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學,學生是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這樣我們才從“教課文”轉化到“教語文”,體現了教育者的匠心。
3 “減”出情感主旨,感悟升華
《開滿鮮花的小路》是部編版二下第一單元中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鼴鼠先生本想著向松鼠太太請教長頸鹿大叔寄來的小顆粒是什么,卻把它們漏在了路上,春天,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原來,小顆粒是花籽,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禮物啊,它給大家?guī)砹丝鞓放c美好。
對于二年級的同學來說,這篇童話故事篇幅較長,且沒有全文注音。在我們老師看來,這篇文章對學生來說太難了,我們需要仔仔細細地去教,生怕他們有什么不會的地方。如果要這樣教下來,這篇課文兩個課時都不夠。那這樣的文章我們怎么來教呢?薛法根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減”!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對于孩子們來說,這樣的題材喜聞樂見,根據課文的注音和預習,文章是可以讀下來的,內容基本上能讀懂。這篇文章我們要抓的“內核”其實是一個情感點,即讓學生理解“這是多么美好的禮物啊”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懂得美和快樂可以傳遞和分享的。因此,我們可以設置這樣一個總問題:為什么文章最后說“這是多么美好的禮物啊”?帶著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去梳理文章脈絡,理解關鍵字詞,讀好人物對話。在讀中感受,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理解,最后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到灑在刺猬太太、狐貍太太、松鼠太太家門口的花籽,變成了絢麗多彩的鮮花,很美。教師適當點播,就能說到花籽給大家?guī)砹丝鞓放c美好。這樣,雖然文章很長,但是學下來并不困難,而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會顯得很散亂,很割裂。
結合薛老師所提出的“板塊教學”中的重組教學內容,運用“減法思維”,小學低年級的課堂也可以化“零碎”為“板塊”,只要我們教師潛心鉆研,找出每篇課文的“內核”,不管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語段,還是一個技能點或是一個情感點,它都會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教師在教學的汪洋大海中奮力前行,讓跟隨著教師的孩子們,可以撥開云霧,看到彼岸的美麗風景,真正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 薛法根. 為言語智能而教——薛法根與語文組塊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第12頁.
[2] 薛法根. 為言語智能而教——薛法根與語文組塊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