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賢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多樣化的現代教育資源備受教師的青睞,而微課程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因其獨有的優(yōu)勢,成為科學教師講解生活化內容的“新寵”。本文就基于科學課堂中生活元素的滲透,淺談如何實現微課程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微課程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5C-0052-02
建立生活與科學課堂中的關聯,指的是教師要對生活中的真實場景進行整合,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學方式,其最大的教育特點在于能夠為學生營造一種親切、熟悉的學習氛圍,減少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陌生感,從而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記憶。
而微課程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備受教師的青睞。所以,在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微課程的應用,完成生活元素的介入,實現科學課堂中生活氣息的創(chuàng)建。
一、使用微課程,播放生活科學現象
科學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是具有緊密關聯的,教師在科學課堂中教學的內容,也大多是生活中的現象。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使用的教學資源只有課本,教師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科學現象的途徑只有口述,顯然,這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學生而言,在認識科學現象時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同時,會讓學生感到科學課堂的沉悶和無趣。所以,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教師可以使用微課程為學生呈現直觀化的科學現象,讓學生基于新奇的現象,產生認知科學知識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葉和花》這一課時,相較于教師直接向學生介紹葉子的正反兩面不同,不同葉子的形狀、顏色也有不同的科學結論,教師為學生直觀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葉子,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所以在課下,教師要先對生活中的不同葉子進行拍照,并將這些圖片作為微課程的素材,進行微課程的制作。在課堂中,教師將課下制作的微課程播放給學生,讓學生觀看視頻,直觀地認識到不同植物葉子形狀、顏色等差異性。隨后,教師基于微課程中的生活現象,向學生提出“透過對視頻中葉子的觀察,你有什么發(fā)現”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以便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解,進行本節(jié)課的有效教學。在具體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生活現象,讓學生進行樹葉的分類,從而提升學生對樹葉的認知效果。
顯然,利用微課程進行生活現象的呈現,能夠實現科學課堂中的靈活教學,讓學生在動態(tài)、直觀的畫面中,真正地認識到生活當中的科學現象,建立生活化的科學意識。
二、使用微課程,講解差異生活內容
教師進行科學知識講解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生活內容的介紹,讓學生完成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但是,同一科學知識卻能夠映射出不同的生活內容,而不同的學生對于不同生活內容的興趣也具有差異性。在以往的科學課堂中,教師都是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喜好,為學生引入生活內容,以至于降低了少部分學生對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這并不能滿足當前課改的需求。所以,教師可以使用微課程來彌補這一弊端。
比如,在教學《認識液體》這一課中的“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這一教學內容時,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都是為學生展示同樣的生活常見液體,讓學生進行比較,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意愿。所以,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先在課下了解不同學生想要比較的常見生活液體,如有的學生想要比較牛奶和水的性質;有的學生想要比較油和水的性質等。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為學生制作差異性的微課程視頻,使每一個微課程視頻中包含對生活中常見液體性質的比較內容,如有的微課中是牛奶和水性質的比較;有的微課中是油和水性質的比較等,之后,教師以微課程中的內容進行命名。在課堂中,教師將制作的差異性微課程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微課程的名稱選擇自己想要比較的生活液體性質,使不同學生的認知需要都被滿足,從而提升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
不難看出,在科學課堂中對生活元素進行引入時,教師可以基于微課程的開放性、簡易性,為學生提供多個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自由選擇,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
三、使用微課程,呈現生活科學習題
習題是小學科學課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基于習題的解答,學生能夠完成對科學知識的應用,同時進行科學知識的回顧和反思,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解題情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實際,以便結合學生的實際指導學生,健全科學知識體系。因此,在應用微課程進行生活元素的引入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程為學生展示包含生活元素的習題,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
以《氣候與季節(jié)》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其中包含“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氣候特征的概念”等科學知識,在教師為學生講解了基礎的內容后,教師利用微課程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以下習題:(1)在我們生活的地區(qū),夏季有什么特征呢?秋季呢?(2)在不同的季節(jié)中,動植物會表現出什么樣的變化呢?隨后,學生結合自己掌握的“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氣候特征的概念”等知識進行上述習題的解答,并將答案反饋給教師,使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實際認知情況。
此外,結合這些生活化的習題,教師也可以進行視頻制作,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解,自主完成對科學知識應用方法的進一步學習,提升應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可以看出,基于微課程提出生活問題,對于生活化科學課堂的建構是十分必要的,能夠強化學生的科學知識應用意識,讓學生真正地使用科學知識進行生活問題的解答,逐步完成對科學知識的內化。
四、使用微課程,滲透生活科學常識
生活中的科學常識是科學課堂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在科學教材中由于篇幅的限制,沒有對生活中的科學常識進行詳細的介紹,以至于教師在課堂中常常忽視對學生進行生活常識的教學。而微課程具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特性,所以,教師可以使用微課程來彌補課堂中的缺憾,為學生講解生活中的科學常識,使學生在自主觀看中,完成對科學常識的學習。同時,當學生對微課程進行自主檢索和觀看時,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相應的鍛煉,從而實現科學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以《氣溫有多高》的教學來說,當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教授了“溫度的讀法”“溫度的寫法”“測量溫度的方法”等內容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程,向學生滲透“百葉箱”的生活科學常識?!鞍偃~箱”可以分為輕型百葉箱和木制百葉箱兩種,是用來測量溫度和濕度的裝置。“百葉箱”的設計使其既能夠避免風雪的影響,實現對測量儀器的保護,也能夠很好地感受到外界的溫度和濕度,從而完成測量的工作。同時,基于百葉箱的功能和作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百葉箱是相同的,并且都安置在離地1.5米處的空曠草坪上。在微課程中,教師介紹上述內容,使學生在觀看微課程中,能夠逐步了解有關百葉箱的相關科學知識,更好地以科學的視角看待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理解背后蘊含的科學哲理。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利用微課程可以實現生活中科學常識的滲透,方便學生建立科學思維,讓學生真正地基于科學視角進行生活現象的觀察,逐步構建生活與科學的關聯。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結構等多個方面出發(fā),充分使用微課程實現生活化內容的引入,讓科學教學處處彰顯生活氣息,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意義,使科學教學更具人文性。
參考文獻:
[1]陸惠.小學科學微課程開發(fā)的設計與實踐[J].內蒙古教育,2019,(17).
[2]高翔,葉彩紅.小學科學微課程開發(fā)的設計與實踐運用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7,(6).
[3]馬曉遠.小學科學微課教學實踐初探[J].學周刊,2018,(10).
[4]何海波.小學科學課堂引入微課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5).
[5]劉靜.微課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36).
[6]范明剛.小學科學優(yōu)質微課程的特征描述[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4,(12).
[7]閆長艷.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