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俊
【摘 要】教材編寫者經過仔細修訂完成的教材,已經成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第一手材料,但在教材推行的一定范圍內,部分內容的編排未必會符合所有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教材內容結構、情境任務設置“生活化”是重要環(huán)節(jié),積極引發(fā)學生主體思考、促進小組合作探究也是關鍵,并在教學中滲透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在教學設計時以研讀課標、教材為基礎,以學生學情為依據,以所見所聞為靈感,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擴充、挖掘、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形成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展現教師教學特色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材;優(yōu)化組合;情境任務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細節(jié)體現,教材更是課堂活動的知識載體。因此,合理運用教材是促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新教材的修訂,教材編寫者依照課程標準逐步調整教材的內容、難易程度、先后順序等方面,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容易理清整套教材的思路,便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易到難、舉一反三,以此完成目標的學習。教材編寫者經過仔細修訂完成的教材,已經成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第一手材料,但在教材推行的一定范圍內,部分內容的編排未必會符合所有的學生。尤其是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依靠的硬件設備程度深,不同市區(qū)以及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較大的硬件差距;各級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重視程度不同,家庭影響程度不同,造成了較大的學情差距。因此,需要教師樹立起“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觀,在教學設計時以研讀課標、教材為基礎,以學生學情為依據,以所見所聞為靈感,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擴充、挖掘、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形成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展現教師教學特色的高效課堂。
信息技術的課堂是較其他學科更加靈活的課堂,信息技術教師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一線教學,通過研修學習、研討交流、課堂觀摩、課堂教學,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并將得到的一些方法應用于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反復驗證,初步形成以下幾方面創(chuàng)造性使用信息技術教材的策略。
一、優(yōu)化組合教材內容結構
每冊教材的內容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知識點之間、內容編排前后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因此如何針對學生的學情特點合理安排每課時的教學內容是關鍵。教材中每節(jié)課安排的知識內容的多少、難易程度、學生接受程度不同,教材中有的一節(jié)課學生可以輕松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卻一節(jié)課時間里不能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因此需要授課教師以全局的視角,精準的把握學生一節(jié)課時間內學習內容的設定。前提則是授課教師能夠吃透教材,對照課程標準,仔細分析教材對課程標準的具體闡述,從而判斷每課內容能否被學生當堂消化,精準掌握教材前后內容之間相似、對比、鋪墊等關系,從整體布局出發(fā),以此優(yōu)化組合每課時的教學內容。
如七年級上冊教材第四課《Photoshop初探——熟悉基本操作》中,主要是熟悉軟件的工作界面和一些基本操作,其中介紹了“油漆桶工具”,是用來進行色彩填充的工具。在教材第六課《舌尖上的臺灣——圖層的應用》中,為了繪制多彩背景用到了“漸變工具”。“油漆桶工具”和“漸變工具”在同一個子工具箱當中,都有著填充色彩的功能,它們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再考慮到第四課《Photoshop初探——熟悉基本操作》是學習Photoshop軟件的第一課,學習任務相對簡單,學生剛剛接觸新的學習軟件,對軟件的各種功能有著非常積極的體驗熱情;而第六課《舌尖上的臺灣——圖層的應用》學生初次聽到“圖層”這一概念,圖層原理的理解、圖層調板的應用對學生來說都有一定難度,如果在本課介紹“漸變工具”,再給學生一定的體驗時間,那么在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圖層的問題上時間就要被壓縮,因此在一課時之內完成以上的學習任務將會非常困難。而如果在介紹“油漆桶工具”時,將“漸變工具”一起介紹,增加學生的練習經驗,既可以相互對比學習也可以對后續(xù)學習起到一定鋪墊作用,以此達到優(yōu)化組合教學內容的目的。
二、情境任務設置“生活化”
信息技術教材關注學生的直觀情境體驗,在一定的情境任務驅動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此完成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因此,在情境任務的設置上,筆者認為情境任務“生活化”是重要一步,教師需要結合教材設定,盡可能將情境任務設置為學生身邊熟知的、有過經驗體會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益于建構發(fā)展、引發(fā)經驗共鳴的目標任務。
如七年級下冊教材第三課《小貓報站名——鏈表的應用》,本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是鏈表的創(chuàng)建、初始化、修改、訪問等方面的內容,教材中將情境任務設置為小貓依次報出大連市內某公交車到站站名。本教材的使用范圍是全省范圍內,對于非大連市內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情境,學生很難在情感經驗方面與教材內容上產生共鳴。如果教師生搬硬套以此作為學生活動的任務情境,就未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將任務情境設置為學生自己家鄉(xiāng)的某公交線路,學生自然而然會將這種親切感轉化為課堂學習的熱情。而對于沒有公交車的農村學生,教師則可以將報站名的情境任務直接替換成課堂上教師逐一點名、報出某一天班級的課程表、學習小組一周內的個人得分……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一起總結鏈表的特點——用來存放一組同類的數據。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境也可以用鏈表知識解決,學生會給出讀書列表、出行計劃表、點菜單、購物清單、演出節(jié)目單等豐富多彩讓教師出乎意料的答案,以此將信息技術學習真正帶入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以致用。
三、引發(fā)學生主體思考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也渴望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習的自主性。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由于課堂活動的形式更開放,使得師生之間的新角色觀體現的更為明顯,師生之間的啟發(fā)性交流是引發(fā)學生主體思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注重運用啟發(fā)性語言,找準時機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從而引發(fā)學生主體思考,也是一種巧妙處理教材使用的捷徑。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授課思路“今天我們學習教材的XXX內容”,轉換為教師創(chuàng)設疑問,引導學生提問“這個問題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知識解決不了怎么辦”或者“為什么會這樣”等問題,從而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究,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作用。通過這種啟發(fā)性問題的提出,引發(fā)學生的主體思考,既可以有效解決教材前后內容的銜接,也可以起到實現分層教學、挖掘擴展知識等方面的作用。
如八年級下冊教材第二課《月圓月缺——形狀補間動畫》,形狀補間動畫的制作是在逐幀動畫的基礎上完成的,制作逐幀動畫是制作形狀補間動畫的基礎步驟之一。在前面的課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逐幀動畫的制作方法,那么,在本節(jié)課的開始讓學生制作出月圓月缺的逐幀動畫就是一個重要的開端。接下來,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觀察逐幀動畫創(chuàng)建的月圓月缺效果有“跳躍”現象,教師可以順勢拋出問題“怎么來解決”,積極引發(fā)學生的主體思考,自然形成前后內容的銜接。在另一個任務“制作一個紅色的圓變?yōu)榫G色的矩形動畫”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師可以引導這部分學生試著將圖形換成文字或英文單詞,再一次引發(fā)學生的主體思考,由變式難度的增加實現分層教學。學生在經歷嘗試之后會遇到困難,從而提問“文字為什么不可以”這樣的問題,進一步挖掘出本課擴展內容“分離”的應用。
四、促進小組合作探究
信息技術學科作為綜合實踐課程的一部分,因此信息技術課堂更加注重學生整體的參與性、實踐性。如何更好的讓學生在學習中學得知識、收獲能力,是每個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式的課堂學習形式已經普遍得到認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時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fā)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由此,可以看出,在使用教材時,選取恰當的內容、找準合適的時機,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促進小組合作探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八年級下冊教材第二單元《網絡改變生活》,本單元是在學生掌握了FLASH相關操作技能后,設計的一單元綜合實踐活動。以保護環(huán)境為主線,合理、主動激發(fā)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表達自己情感和社會公益服務意識。整個創(chuàng)作的流程需要經過主題的確定、素材的準備、動畫的制作、作品的完善與發(fā)布。教師可以充分抓住教材中這部分內容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促進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實踐性都能得到提升。
五、滲透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教育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表現在諸多形式上,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往往更側重工具的使用和學習活動的過程上,對信息道德與安全方面的教育有所忽略,而教材本身對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方面的內容編寫較少,整套教材明確講解這方面內容僅有七年級上的第二課和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而這種非操作性的內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不高,因此在教材使用過程中教師尋找時機,滲透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電子表格的應用》時,一個年級的同學共同使用一間計算機教室,教師可以提醒學生不要隨意打開、刪改其他同學保存的文件;為了防止自己的文件被篡改,設置文件加密;防止在計算、排序、篩選過程中修改原來文件內容,操作之前對文件進行備份……學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是從點點滴滴的習慣培養(yǎng)起來的,是教材中的隱形知識。
對教材的處理策略沒有最好的,只能選擇最適合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是為學生提供最佳學習材料的途徑,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與挑戰(zhàn)。教師對信息技術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對提升學生教材的適應性、學生學習效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課堂教學效果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包小蘭.創(chuàng)造性使用信息技術教材的基本策略[J].中小學電教,2011(10)
[2]李昕悅.解析、重構、延伸,讓教材舊貌變新顏——以初中信息技術“用計算機畫畫”一課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