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中古詩詞教學多以單篇為主,多數(shù)是基于課本教材的碎片化、“填鴨式”教學,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傳承優(yōu)秀的古詩詞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基于此,以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古詩詞閱讀教學不失為一種良策。文章對此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群文閱讀;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7-0025-02
一、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長河中最為璀璨絢麗的瑰寶。古詩詞語言優(yōu)美,意蘊豐富。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資源,優(yōu)秀的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中明確提出,學生在閱讀包括古詩詞在內(nèi)的不同文學體裁時能夠 “提升文學欣賞的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1]??梢姡抡n程標準對學生古詩詞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但目前,傳統(tǒng)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方面還存在很多弊病。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古詩詞的學習數(shù)量嚴重不足
當前高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主要以書本上的為主。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五本教材中,按歷史順序共編排古詩詞23首,高中語文教師的古詩詞教學基本上就圍繞這23首古詩詞展開。古詩詞教學篇目偏少,無法滿足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提升的要求,很多學生在學完必修的五本教材的古詩詞后,其鑒賞水平僅停留在對古詩詞文字解讀的層面,不具備開掘古詩詞隱含的深邃思想、豐富意蘊的能力,甚至有些學生對一些淺顯的詩歌也存在分析障礙。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也是非常淺薄的。
2.古詩詞教學單篇化、碎片化
當前古詩詞教學都是以單篇為主,教師習慣將有關古詩詞的知識碎片化、零散化。課堂上教師集中講解課文,有時一首長詩可能需要幾節(jié)課才能講完。教師面面俱到,碎片化、零散化的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古詩詞閱讀數(shù)量、閱讀速度、閱讀能力的提升和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益處有限。
3.忽視學生個人的理解,詩詞鑒賞過于模式化
很多教師對于古詩詞的教學還是采用的傳統(tǒng)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和落后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被忽視,課堂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上沒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深層次的對話交流,沒有思維情感的動態(tài)起伏、升華過程。長時間的被動學習,很難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也很難真正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4.瞄準高考,教學目的單一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中,很多教師為了提升成績,在古詩詞教學中將重點放在了詩詞鑒賞技巧的傳授上。新課標對古詩詞閱讀有多方面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了解詩歌作者及詩歌所涉及的文學知識,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并用現(xiàn)代眼光重新審視詩歌;嘗試進行詩歌的習作等并沒有得到師生的全面重視和貫徹落實。
二、 群文閱讀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意義
1.從學生層面來講
群文閱讀教學法有利于開闊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視野,增加學生古詩詞閱讀的數(shù)量,也能讓學生在海量的閱讀中進行橫向思考,培養(yǎng)高中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2.從教師層面來講
古詩詞群文閱讀方法是對教師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沖擊,有助于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水平,從而使高中古詩詞教學更加高效。
三、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策略
1.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的議題選擇策略
議題是群文閱讀的線索。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先要從議題的選擇開始。議題原義指“會議討論的題目”,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即群文閱讀教學中供師生一同探討的核心話題,也是教學備課時進行選文的依據(jù)。一個有價值的議題是一節(jié)群文閱讀教學課成功的關鍵,既可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使學生擺脫思想束縛[2]??梢?,議題的選擇對古詩詞群文閱讀至關重要。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如何選擇議題呢?
(1)以作者為切入點——知人論世,激發(fā)學生興趣。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詩人豐富的人生際遇。時代不同,詩人殊異,詩歌內(nèi)容和風格會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生階段,他的創(chuàng)作也會有很大的區(qū)別。對學生來說,詩人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往往對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學生可以通過古詩去了解一個詩人,也可以通過不同詩人之間的比較,尋找情感的共鳴。因此,對教師來說,議題的選擇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以作者為切入點,知人論世,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詩人詩作很多,但較有代表性的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等。有些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作品的風格迥異,因此,選取不同時期同一詩人創(chuàng)作的不同作品,便可以形成群文閱讀教學,這樣,學生會對一個詩人有更加立體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也會對古詩詞有更加深刻的解讀。
(2)以題材為切入點——把握主題,以類聚焦。古詩詞題材廣泛,一般來說,按內(nèi)容可以劃分為:邊塞征戰(zhàn)詩、羈旅思鄉(xiāng)詩、送別懷人詩、山水田園詩、思婦閨情詩、懷古詠史詩、托物言志詩、人生感慨詩、民生疾苦詩、哲理詩及其他。不同題材的詩詞,在內(nèi)容、情感及寫作技法上會有很大的區(qū)別。同類題材的詩詞,也會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學生在解讀古詩詞時,如能準確把握古詩詞的題材,以類聚焦,舉一反三,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題材為切入點,進行議題的選擇,也是一種很好的策略。例如,針對懷古詠史詩,可以探究“懷古詠史詩的特征”。教師可以以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范文開展群文閱讀。通過對同類型題材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整合歸納,學生會對詩歌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并且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形成高階思維能力。
(3)以情感為切入點——依情入境,情感共鳴?!霸娧灾尽?,詩歌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古詩詞數(shù)量眾多,但每一首古詩都飽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意蘊。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蘊含著各種各樣的情感,有憂國憂民的感慨、國破家亡的痛楚、報國無門的激憤、懷才不遇的落寞、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游子遷客的凄涼、征夫思婦的幽怨、昔盛今衰的感傷、自由悠閑的恬淡、秀美山河的熱愛、歸耕隱居的快樂、蔑視權貴的高潔、時光易逝的感傷、憤世嫉俗的愁緒、真摯友情的珍視,等等。對學生而言,古詩詞豐富的情感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啟迪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生只有把握了古詩詞豐富的情感意蘊,才能算真正理解了古詩詞。因此,對教師而言,群文閱讀議題的設置可以根據(jù)詩人情感的形似或者相同點來切入,依據(jù)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議題。
2.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實施策略
(1)目標清晰,問題驅(qū)動。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航標,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群文閱讀作為多文本閱讀,教師合理科學地設置教學目標能為課堂教學提供方向和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情和議題的選擇,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實現(xiàn)要以問題為驅(qū)動,以巧妙而有梯度的問題牽引課堂,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驅(qū)動,使整個多文本教學多而不亂,有條不紊地進行,提高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效率。
(2)比較分析,尋同比異。“比較是重要的思維方式,通過比較可以顯示事物的相對、相似和相關性,從而有助于人們清晰地認識事物?!比何拈喿x就是通過多文本的比、對、讀、議,實現(xiàn)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新的閱讀方式。比對法,是群文閱讀最基本而且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閱讀方法。在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比較,一方面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幾首古詩之間的共性。例如,在寫景抒情詩中,不同古詩中常常用到同一意象,盡管古詩的內(nèi)容不同,但意象的象征意義卻并不會改變。如古詩詞中常用松柏(正直、高潔、傲岸、長青、頑強的生命力)來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柳”和“留”為諧音,以柳來象征離別、留戀、思鄉(xiāng)感傷等。通過比較,學生對意象的象征義理解得更加深刻。此外,比較法也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差異,而這些差異,往往是理解古詩詞的關鍵。例如,很多古詩詞中都寫到“愁”,但“愁”的具體內(nèi)容和“愁”的描寫方式卻千差萬別:李白寫“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寫“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岑參寫“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這些“愁”的具體內(nèi)容和“愁”的描寫方式就有很大區(qū)別,學生尤其需要細細品味。
(3)探究學習,知識共建。在傳統(tǒng)的古詩詞課堂中,教師是權威的代表,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遞者,學生是觀眾,是被動承載知識的“容器”。教師對古詩詞進行權威解讀,學生要么奮筆疾書,要么昏昏沉沉。古詩詞的群文閱讀,正是要打破這種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必須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 。
第一,古詩詞群文閱讀議題的存在決定了課堂的探究性。議題是群文閱讀的出發(fā)點和線索,議題的可探究性和開放性決定了課堂內(nèi)容生成方式的動態(tài)生成性。圍繞議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交流。在討論和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個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讀中達成知識的共建,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二,古詩詞群文閱讀以“任務驅(qū)動”的方式來架構課堂,這也意味著,以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古詩詞教學,需要師生共建。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主要任務是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圍繞議題和任務,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蔣軍晶.群文閱讀新語文讀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課題項目:本文系蘭州市2019年度教師“個人課題”“群文閱讀視域下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13155)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文娟(1991— ),女,碩士,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qū)舟曲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