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因此,“活動”以新課程寵兒的身份走進了德法課堂,“活動化”教學成為新一輪德法課改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然而,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盲目跟風、斷章取義、拿來主義、弄虛作假、講究排場等。針對這些假象、亂象,教師應矯枉過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真價值、真意義。
關鍵詞:活動化;問題;策略
活動是兒童認識的源泉,也是兒童發(fā)展的基礎。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體驗的機會,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發(fā)揮兒童的主體參與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fā)展能力,促進道德的生成和發(fā)展。然而在“活動化”德法課堂中,出現了許多“偽活動”現象,這些假象、亂象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主要存在問題如下。
一、 脫離實際,搞標新立異
大綱指出,德法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有選擇地使用教材內容,可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與使用。許多教師怕用德法書上的內容上不出新意,常常挖空心思另辟蹊徑,尋找一些特別能吸引人或特別有震撼力的教學內容。
【案例描述】《正確認識廣告》一課,為了強調虛假廣告的危害,有教師將2019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的小品《“兒子”來了》搬進課堂。10分鐘的小品,笑聲一浪高過一浪,但小品是進行極度夸張后的藝術呈現,與實際生活差距很大?!疤摷購V告”的危害雖然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沒有與實際生活對接,教學效果并不明顯。
脫離實際,一味地尋求教學內容的新穎;標新立異,一味地追求課堂氛圍的活躍,是教師一廂情愿的個人主義。如上案例,教師選擇生活中因虛假廣告受騙的事例會更好。
二、 花里胡哨,做表面文章
德法課程活動化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提高教學質量。然而,有些教師對新課標精神領會不深入,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不純熟,往往造成“為活動而活動”“為熱鬧而熱鬧”的狀況,花里胡哨,做表面文章。
【案例描述】《低碳生活每一天》尾聲,教師和學生來了一場5分鐘“變廢為寶時裝秀”?!皶r裝”設計獨特,做工精美,動感的音樂加上純熟的表演,聽者眼前一亮。但“時裝”是專業(yè)人員設計的,貓步是反復排練的。如果是藝術節(jié),無可厚非,德法課搞得這樣興師動眾就不恰當了。
有人問,“走秀”這樣的形式德法課可不可以用?可以!關鍵要看教師怎么用。首先,“時裝”應是學生新手制作;其次,不需要事先排練;再次,應重點引導學生交流實踐體驗,總結“變廢為寶”意義?;顒颖旧頉]有錯,錯的是教師偏離了正確的航向,常常為活動表面的好看費盡心機,卻沒有在內容和意義上凝心聚力。紙做的花瓶,終究經不住考驗。
三、 盲目跟風,搞形式主義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為了踐行課程活動化理念,讓課堂展現出與傳統(tǒng)教學不一樣的“靈動”與“精彩”,老師們挖空心思想活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匯報交流幾乎成了當下德法課的“標配”,好像不搞小組合作學習,不搞小組交流就變成填鴨式教學似的。
【案例描述】《可愛的家鄉(xiāng)人》一課,各組學生拿著課前搜集的圖片、資料,上臺交流匯報。孩子們眾說紛紜,從古代圣賢言子到兩代帝師翁同龢,從道德模范常德盛到普通的清潔工。網上資料又多又雜,生僻字很多,有的學生字讀也讀不完。每組匯報3分鐘,你說我說,大半節(jié)課就過去了。
由于教師缺乏預設,缺乏對課前調查的指導和對材料整理分析的指導,看似學生上上下下、忙忙碌碌成了課堂的主人,實則課堂內容渙散,“小組合作學習”和“小組交流”流于形式。只注重面的鋪開,做不到點的落實和深入;只注重外在的形式,不注重有效地指導和生成,這樣的活動就是形式主義。
四、 煩瑣復雜,使場面失控
活動需要設計規(guī)則,準備器材。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增強學生的活動體驗,許多老師在活動器材和PPT上大做文章。器材先進完備,道具精美體面,PPT時尚大氣。上課帶上一兩箱器材道具不足為奇,為了找一張精美的圖片花上一兩個小時不足為奇。
【案例描述】《垃圾分類》是教師結合“環(huán)保”主題設計的一堂活動性德法課:給垃圾桶取名、設計身份證,現場知識競答,垃圾成員戴頭飾表演,現場采訪鏈接,“變廢為寶時裝秀”……活動設計新穎巧妙,但效果并不理想?;顒又袪顩r百出,教師因無法控制場面,焦躁不安。
教師,何苦自己為難自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課前,將重心花在活動準備上,自然會削弱對教材的研究,對學生的研究。課上,規(guī)則多,器材多,課件太精美復雜,教師的關注點便不再是學生。教師變成了“裝在套子里的人”,帶著沉重的枷鎖上路,自然不輕松,也難達成好效果。
“活動化”德法課堂中,這些“偽科學”現象頻頻出現,使得教師對“活動”心生向往又憂慮重重。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德法課“活動化”教學的實效性,讓“偽活動”變成“真活動”呢?結合個人的實踐經驗,現提出以下五大策略。
策略一:拓展時空,走進“真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所以,活動化教學要注重實踐,打破傳統(tǒng)教學在時空方面的限制,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真生活。
【案例描述】《溫暖老人心》一課前,教師設計了一份特殊的采訪記錄單“爺爺奶奶的那些事”,要求學生采訪爺爺奶奶,記錄爺爺奶奶的生日、屬相、年齡、愛好、身體狀況、簡歷、身體狀況,了解爺爺奶奶生活中最艱辛的歷程、工作中最驕傲的事。記錄爺爺奶奶關心照顧自己的生活小事。
通過采訪,爺爺奶奶的過去,像一幅百米長卷在孩子們面前鋪展開來。孩子們了解到:爺爺奶奶都曾擁有精彩的人生,他們?yōu)樯鐣?、為家庭付出了一切,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熱愛的人?!暗赖率巧钪械牡赖拢赖码x不開生活?!爆F實生活能為課堂提供最具體生動的材料,建立起教材、活動與兒童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擴展教學時空,引導孩子走進“真生活”。
策略二:小處入手,落實“真價值”
找準活動的切入點,是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最為關鍵的步驟。切入點把握得好,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目標就落實得好;切入點模糊,活動不可能有序或深入,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會大打折扣。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小處入手,落實活動的真價值。
【案例描述】“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的第一要求,德法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愛國呢?一位教師從人民幣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人民幣上有中國的偉大領袖,有祖國的壯麗河山,有不同民族的文字,民間還流傳著周恩來總理《18元8角8分》的人民幣故事,人民幣的變遷也體現了國家的發(fā)展。由此看來,熱愛人民幣就是愛國家。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養(yǎng)小德才能成大德,教師以“人民幣”為切入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在一件具體的小事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其他德法活動中,我們同樣可以借助某個載體,如一張照片、一個快遞、一首歌、一個蘋果、一條圍巾……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落實德法活動的“真價值”。
策略三:道而弗牽,突出“真主體”
《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要引導學生,但絕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絕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fā)學生思考,絕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教學的啟發(fā)性原則。
【案例描述】《正確認識廣告》一課,在充分了解虛假廣告危害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展開“辯論”——廣告惹出這么多麻煩,還需要廣告嗎?雙方隊員分組討論,整理要點推薦代表上臺辯論。雖然是四年級孩子,也沒經過排練,但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煞有介事,廣告的“利”與“弊”在論辯中愈加清晰明朗。
活動對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影響程度,取決于主體對活動的自主程度、參與程度。德法教師,必須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打破一成不變的教學格局,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弱化自己的權威形象,努力從臺前走向幕后,多用“請……”“……好嗎?”等句子,接納、支持學生的興趣和發(fā)現,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內心產生積極的情感,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
策略四:刪繁就簡,重視“真體驗”
德法活動的簡約說到底是要在教學中盡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與生成。除了活動內容的簡約、活動環(huán)節(jié)的簡化,還包括活動方法的簡便、活動器材的簡樸、課件操作的簡易等。
【案例描述】《跟著唐僧去西游》一課,整堂課,教師設計了一個場景“聊天室”(模仿談話類節(jié)目),教師邀請不同的學生走進“聊天室”,聊的話題只有兩個“你喜歡印度嗎?為什么?”學生結合預習和課前搜集的資料,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理由。有的為印度大文豪泰戈爾折服,有的為印度獨特的建筑沉醉,有的為印度電影叫好……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五、 結語
活動化教學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實效性、開放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力求給兒童創(chuàng)造更大的空間,獲得更優(yōu)發(fā)展。只有讓學生“動”起來,德法課才能“活”起來。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有的老師愛標新立異,結果使教學脫離實際;有些活動搞得花里胡哨、煩瑣復雜,結果嚴重偏離教學目標;有些活動斷章取義、弄虛作假,連教師自己都失去控制。我們必須堅決抵制這些“假象”“亂象”,還德法課一片澄明的天空,使活動真正發(fā)揮其意義和價值。
當然,實施道法課程活動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掌握正確的教學策略,拓展教學時空,懂得從小處入手,注重啟發(fā)引導,返璞歸真,走進“真生活”,落實“真價值”,突出“真主體”,重視“真體驗”。教學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具有不可預測性,而也正是其隨機性造就了許許多多的生成性資源,需要教師憑借教學智慧和策略及時捕捉、運用。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冢汉D铣霭嫔纾?003.
[2]坎貝爾等著,王成全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陳丹,江蘇省常熟市,江蘇省常熟市報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