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鈞
摘 要: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明確提出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的課改思路,進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公共參與素養(yǎng)作為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師所必須要關注的,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一問題已成為了專家學者的研究熱點。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高中生來說,培養(yǎng)公共參與意識顯得更為重要。目前,對于高中生公共素養(yǎng)的培育研究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些成果,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本文首先對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概念進行解析,接著針對當前高中生在公共參與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對提高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提出一些解決措施,旨在給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公共參與素養(yǎng);落實探討
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課程,思想政治課具有不同于一般學科的德育功能,一直都被教育部門高度關注。目前,基于教育部門“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確定本次課改以培育學科素養(yǎng)為綱的思路,讓思想政治課程實現從“生活化”到“素養(yǎng)化”的飛躍。所謂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后形成學科觀念并作用于實踐活動的具體體現,它包括科學精神、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公共參與素養(yǎng)作為思想政治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一直以來就被我國教育部門所關注,“公共參與”看起來是表達一種狀態(tài)或行動的用語,實際上它表達的是個體參與公共事務的一種態(tài)度和行動。由此可見,提高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對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一、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內涵
所謂公共參與素養(yǎng),即公民主動有序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與此同時,公民還必須具備參與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素質和能力,以及遵守法律制度、有序參與政治的自覺性,這些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總而言之,公共參與素養(yǎng)要求學生以教材為基礎,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學以致用,積極調動自身所學的政治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經驗轉化為參與政治事務的能力,為國家的民主政治事業(yè)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二、當代高中生公共參與問題分析
1.教學過程中忽略以學生為主體
對于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來說,時間緊、課業(yè)重是阻礙教學過程的主要困難,在授課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灌輸式教育為主。如:在學習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時,教師必須要與學生一起完成公共參與素養(yǎng)這個教學主題,但受課時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能以自我為主體,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未給學生把知識融入生活的實踐活動,以確保課堂教學的流暢性,使教學進度可以快速推進。這樣一來,教師雖然可以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但教學質量并沒有達到標準,僅僅灌輸課程知識,不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互動,這難以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僅靠學生的課后領悟與自主學習,或是圍繞教師展開教學活動,是無法達到《政治生活》教學大綱所預設的教學目標的。
2.教學方式單一,難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受時間、進度等多種因素影響,教師對整個課堂的調控往往難以控制,這也就導致了教師很難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陳舊落后,難以適應現代社會。
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早已習慣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新型的教學方法存在畏難心理,擔心學生不接受,正常的教學進度無法完成。其次,教師使用新型教學方法需要學生的配合,而高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是不穩(wěn)定的,因此教師往往不愿意使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授課。最重要的一點,使用新型教學方式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備課,也需要教師準備充足教學資源,這對本身工作量就極大的教師來說,極為困難往往難以頻繁開展新型教學。這就導致了培養(yǎng)高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時常落空[1]。
三、提高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策略
1.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師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視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想激發(fā)學生公共參與的信心與熱情,就必須提高自己對這一素養(yǎng)的重視程度,只有如此,教師才會更有熱情與信心參與到教學工作當中。
在實踐中,教師本身應主動地參與社會事務,并現身說法,結合教材向學生們介紹參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以及意義,這有利于教師在實踐中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與意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關注城市周邊的社會問題,教導學生合理地撥打市民熱線、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等等。
總而言之,只有教師足夠重視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養(yǎng),才會有效帶動學生提升公共參與素養(yǎng),如若教師沒有了開展公共素養(yǎng)培育課程的激情,那么思想政治課難免就會變的枯燥乏味,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也不會有大的提升[2]。
2.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育能力
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力求做到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示范,以給學生更好的教育影響力。因此,提升教師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能力、增強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實踐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敢于接受并直面教材與社會的新變化,針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來重新改良自己的教學方略以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除此之外,思想政治課教師還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教育改革實踐活動中,進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努力成為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踐行者與倡導者[3]。
結語: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可謂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在享受教育發(fā)展的勝利果實時,我們也應清醒的認識到當前存在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學領域,公共參與素養(yǎng)早已不算什么新鮮事物,但如何去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仍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提高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一項長遠持久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對此長期保持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姚堯.關懷理論視域下青少年公共參與素養(yǎng)及其培養(yǎng)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9(07):112-116.
[2]馬超.公共參與素養(yǎng)提升的三進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0):12-13.
[3]毛莉,沈從舉.培育公共參與素養(yǎng)“三步曲”——以《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1):143-14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