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育青
摘要:現(xiàn)在高考議論文考查的趨勢是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和人文情懷。辯證思維最能體現(xiàn)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人文情懷是評價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標準。所以,在我們平時的高中議論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和人文情懷。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辯證思維;人文情懷
高考作文主要考查的是議論文,議論文體現(xiàn)學生的全面思維素質,這些思維素質中就包括辯證思維;近年來的全國高考以及廣東高考,除了重視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外,也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人文情懷。
辯證分析,其精髓是以“聯(lián)系”與“運動”的眼光看待世界與人生,而作為一種分析方法,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世界是聯(lián)系的,世間萬物都保持著或隱或現(xiàn)、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討論問題不能忽略了該問題與其他問題的聯(lián)系,也不能忽略了這個問題與環(huán)境的關系。孤零零地、片面地看問題,只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或者走極端,越來越狹隘。因此要學會全面看問題,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學會多角度看問題。
世界也是運動的,矛盾是不可遏止的,新陳代謝是必然的,萬事萬物都在過程之中。每個人都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點,我們只能用歷史的眼光看過去,用發(fā)展的眼光看現(xiàn)在,用期待的眼光看未來。
例如,2017年新課標1卷高考作文題:
據(jù)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xiāng)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xiàn)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此作文題非常強調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人文情懷。首先,要對這些關鍵詞進行歸類,同時要分析這些關鍵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各個關鍵詞所體現(xiàn)的內容之間的辯證以及互補關系;同時,要看到這些關鍵詞代表的時代內容中體現(xiàn)的人文關懷內涵。
例如,一帶一路和高鐵,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美麗鄉(xiāng)村和空氣污染這對矛盾,也是相互聯(lián)系和依存的;中華美食和空氣污染看似關系不大,其實仔細分析二者之間也是相互聯(lián)系著的等等,這就需要考生運用聯(lián)系的、矛盾的觀點去分析材料,這正好體現(xiàn)了辯證思維的運用和考察。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所有這些“中國關鍵詞”所代表的中國的古老與現(xiàn)代、成就與問題等,無不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人民生活的關注,顯而易見體現(xiàn)了很深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所有發(fā)展的成就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總之,在辯證分析中,我們強調換個角度看問題、多角度看問題、“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歷史地看問題、發(fā)展地看問題……,特別強調“矛盾”與“多元”的眼光,主張靈活地辨析問題,用矛盾的眼光理解問題,從而發(fā)掘事物的多元價值和多重意義,以對抗機械主義與教條主義?,F(xiàn)代的高考作文題越來越靈活,沒有強大的辯證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是很難寫出優(yōu)秀的高考議論文的,所以,在高中議論文教學實踐中,必須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
在加強辯證思維能力訓練的同時,我們同時也要強調辯證分析中的“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有兩重含義:1、要認識到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靈活的因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人的問題上,任何規(guī)律性的、必然性的、宿命的、定律性的判斷,都要萬分小心與謹慎。2、在這個世界上,“人”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因素,人是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是永遠的目的。無論怎樣變換視角,都不能違背“以人為本”這個底線。
人文精神強調人在世界萬物中的主導地位,中國人說人為萬物之靈,西方人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表達的都是這個意思。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有兩層含義:一是在大自然與超自然的神面前,作為一個集合概念的人類,必須擁有人類的尊嚴;二是在人類社會面前,作為獨立的個人,應該擁有個人的尊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根本體現(xiàn)。沒有人類的尊嚴,也就談不上什么個體的尊嚴,而離開了個體的尊嚴,人類的尊嚴是空洞的和虛假的。
又如,2015年全國卷1作文題,講的是女大學生舉報在高速路上打手機違反交規(guī)的父親。這件事情在網上和社會上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如果我們從人文的角度去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她的做法盡管有點不近人情,但卻是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因為人的安全尤其是生命的安全,是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舍此之外,遑論其他?
所以,這道高考作文題,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對考生的“人文眼光”和“人文情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精神意味著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神的奴仆。
在當代,科技高度發(fā)達。機器把人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但卻把人送進了人自身根本無法控制的生產流水線,人有時候倒成了機器的附庸。因此,我們更要明白,人不是機器,也不是機器的附庸。無論機器和技術多么先進,也不論它們帶給人類多少福利,它們依然是人類的工具。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也不是法律、權力和社會制度的附屬品和被動產物,而是創(chuàng)造社會歷史的真正主人。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有權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保有自己的尊嚴,維護自己的價值。
所以,在高考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和人文關懷的形勢下,我們教師必須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人文情懷,我們的高中作文教學以及高考作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黨緒。祛魅與祛蔽[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東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