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提高閩南文化的審美教育,有利于閩南文化發(fā)展,加強較為深遠的地區(qū)對閩南文化的保護,同時也可以讓閩南文化在年輕一代得到有效的流傳,讓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提高人們的認可度。為此,本文首先對閩南文化的發(fā)展現狀思考,進一步研究在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閩南文化審美的重要性,并以此為依據研究在音樂教學中加強閩南文化審美教育的相關策略,希望為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音樂教學;閩南文化;什么教育
在音樂教學中融入閩南文化審美教育既可以增強閩南人的文化認同感,讓閩南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又可以發(fā)揮自身作用對閩南文化進行進一步的傳承,向更多的人展現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音樂教學中對閩南文化審美教育還處于較為初級階段,部分學生對于閩南文化接受程度較低,現階段閩南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情況并不容樂觀[1]。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更好地進行閩南文化審美教育工作,如何提高年輕一代對閩南文化的接受能力,是我們接下來將要重點探討的內容。
一、我國閩南文化的發(fā)展現狀
閩南文化作為一種由悠久歷史傳承下來的文明,是閩南人性格以及內涵的一種體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閩南歌曲由其膾炙人口的曲調、積極向上的歌詞,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追捧。但隨之而來的便是閩南文化出現了一定的頹勢,無論是歌曲創(chuàng)作方面還是視頻演繹方面甚至是書籍方面都沒有了原來的火爆程度,人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閩南文化的發(fā)展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阻礙力量,尤其是00后以及10后的年輕人,對閩南文化的認可度逐漸降低,對閩南文化未來的傳承與發(fā)展形成了一定的威脅[2]。
二、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閩南文化審美的重要性
民族音樂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對歷史的一種傳承,在音樂教學中適當的融入閩南文化樂曲,進行閩南文化審美教育,是保證閩南文化得以更廣泛傳承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人們對閩南文化認可度的重要方法。
閩南歌謠可謂是閩南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通過富含韻味且溫婉動聽的旋律為人們帶來閩南人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精神面貌,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閩南人。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進行閩南文化審美教育,可以讓新一代的年輕人除了在接受現代流行音樂外,可以更好地感受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在提升對家鄉(xiāng)認同感的同時,對閩南文明進行自覺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使閩南文化這一反應閩南人民精神面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未來依舊可以為人們帶來正能量的體驗,影響著人們的生活[3]。
另外,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便是提高學生對于文化的審美能力,真正地學會感受生活中的美感,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辨別能力。在學生日常接觸到的閩南文化中,可能存在積極向上、鼓勵學生健康成長的優(yōu)秀閩南文化,也可能存在消極且?guī)в袊乐刎撁媲榫w的不良閩南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中對閩南文化審美教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對其優(yōu)劣進行判斷,自覺地追尋優(yōu)質閩南文化。
三、音樂教學中更好地融入閩南文化審美教育的相關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我們對人才的需求,在音樂教學中更好地融入閩南文化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對優(yōu)質閩南文化的傳承能力,將促進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一)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傳統(tǒng)的閩南優(yōu)秀歌曲進行賞析
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在課堂上播放優(yōu)秀的閩南歌曲,并利用聲音以及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提高學生對于閩南文明的接受程度。同時,將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歌曲進行賞析后,與全體同學進行分享,提高學生閩南文化審美能力。
(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閩南歌曲創(chuàng)作
為了閩南文化的持續(xù)傳承與發(fā)展,音樂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所學音樂知識進行閩南歌曲創(chuàng)作,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以及創(chuàng)作意識,讓閩南文化真正的可以在創(chuàng)新中實現發(fā)展。
(三)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閩南文化所代表的深刻內涵
閩南文化是閩南人民精神的一種體現,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講解可以更好地理解閩南文化中所代表的深刻內涵,增強自身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讓學生認真感受優(yōu)秀閩南文化帶來的精神力量,讓學生自覺地對閩南文化進行傳承[4]。
結束語: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國閩南文化的發(fā)展現狀,并提出了音樂教學中更好地融入閩南文化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策略。閩南文化作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重要的地方性文化,代表了一個地區(qū)人們的精神傳承,閩南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對閩南人來說是一種對自身文化認同的行為,有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音樂教學中融入閩南文化審美教育工作,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閩南文化、認同閩南文化,進而自覺地傳承閩南文化,有效促進閩南文化向更好地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欣茹.閩南音樂文化融入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實踐研究的教學分享[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9(17):30-31.
[2]陳春蘭.鄉(xiāng)音鄉(xiāng)韻育新人——閩南鄉(xiāng)土音樂進課堂進校園的實踐與探索[J].北方音樂,2019,39(6):186-187.
[3]高燕真.閩南童謠融入小學歌唱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福建省廈門地區(qū)為例[J].中國音樂教育,2018(11):9-13.
[4]龔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個案比較研究——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和新疆師范大學為例[D].新疆:新疆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孟雯瓊,女,1990年2月12,漢族,福州市羅源縣,大學本科,中學二級,中學教師
注:本文來源于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閩南傳統(tǒng)文化之文藝風俗微課程進音樂課堂》FJJKXB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