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蘭
摘要:對智力上存有障礙的兒童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使其在自理能力,交流能力,運動與勞動能力上實現(xiàn)相應的發(fā)展,最終在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上得到提高,不僅可讓智力上存有障礙的兒童們生活上的幸福感加強,也將對其家庭以及社會產(chǎn)生重要的、積極的意義。本文對智障兒童的相關(guān)現(xiàn)狀進行了一定分析,并就智障兒童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提出建議。
關(guān)鍵詞:培養(yǎng);訓練;適應能力
引言:對智障兒童實施特別教育,培養(yǎng)其對生活、社會的基礎的適應能力,進而實現(xiàn)其自食其力、融入社會的最終效果,是眾多的特殊教育者的工作目標。對智力上存有障礙的兒童,教學上的合理設計,以及有計劃的、正確的訓練,將使其獲得社會適應的能力的提高。
一、智障兒童的情況的基本介紹
(一)目前對兒童進行的智力障礙的級別劃分
目前,根據(jù)兒童的智商分數(shù)與其實現(xiàn)社會適應中具有的障礙的嚴重程度,將兒童的智障情況分為四級。通常,將智商結(jié)果在55至70分之間,且在社會適應當中有輕度的障礙的兒童,認定為具有智力上的輕度障礙。他們可實現(xiàn)生活的基本自理,且可進行簡單程度的家務勞動,及基礎的計算、閱讀[1]。經(jīng)過職業(yè)方面的技能訓練,在成年之后,可進行簡單、基礎的職業(yè)勞動。
將智商結(jié)果在40至55分之間,且在社會適應當中兼有中度的障礙的兒童,認定為具有智力上的中度障礙。與輕度的兒童相比,智力上存有中度障礙的兒童可部分完成簡單程度的家務,需在基本的生活上被提供一些支持、幫助。他們存在的智力障礙一般在較早期,就已被發(fā)覺,且可在3歲左右得到確診,通過早期的、及時的相關(guān)康復訓練,他們可對常用文字的做到識別,且完成簡單數(shù)字的計算,訓練后,在適當幫助之下,可完成基礎的生產(chǎn)勞動。
將智商結(jié)果在25至40分之間,且在社會適應當中兼有嚴重的障礙的兒童,認定為具有智力上的重度障礙。長期的、系統(tǒng)的訓練過后,將擁有基礎的生活功能,生活的幸福感可被提升。將智商結(jié)果低于25分,且在社會適應當中兼有極重度的障礙的兒童,認定為具有智力上的極重度障礙。他們基本無實現(xiàn)獨立生活的各種能力,通常具有運動、日常生活、語言交流等多重的障礙,需得到持續(xù)的幫助與支持,一定訓練與治療過后,生活的自理情況可達到一定改善,或可自主表達其情感、需求。不同程度的智障兒童,擁有不同的發(fā)展?jié)摿Γ诮逃?、訓練中需有所區(qū)別。
(二)智障兒童目前的發(fā)展情況及實現(xiàn)社會適應的障礙
目前,對智障兒童的特殊教育在家庭、社會中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重視,但在對其社會適應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教育仍有需加強之處。進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培養(yǎng),需要智障兒童們在自理能力、語言交流、勞動技能得到可能范圍內(nèi)的、盡量大的有效提升[2]。但智障兒童目前對于各項能力學習的配合程度不好,技能學習和掌握的效果還待加強,這都是智障兒童們實現(xiàn)社會適應的障礙。
二、實現(xiàn)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性提升的相關(guān)建議
(一)針對兒童們智力和社會適應上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
智障兒童們各自情況存有差異,應區(qū)別處理,區(qū)別要求,因材施教。在保證同樣尊重、愛護的同時,教師對智力的障礙程度較弱的智障兒童,教學上可提出較高要求,設置較高的教育目標。而一些智力上障礙程度較重的學生,則應適度去降低要求。通過不同的教法,讓每個智障兒童均獲得其自身的最大發(fā)展。
(二)借助游戲,促進智障生的學習
游戲?qū)χ钦蟽和兄^強吸引,是其最愛去參與的一類活動,借助這一點,教師可把要教的生活技能、勞動技能的內(nèi)容、練習與之融合,是智障生們能愉快、輕松地學技能。例如,可設計一個模擬飯店服務的游戲,讓他們?nèi)グ缪莸曛械姆諉T和客人,“服務員”要為“客人”發(fā)放碗筷,并打掃店內(nèi)衛(wèi)生,客人們要模擬點餐并正確使用餐具。通過角色分工,增強其參與熱情,并在該過程當中熟練所學的操作,鍛煉思維,在場景的交流中,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鍛煉,學會禮貌交往。
(三)教師應為智障生提供鍛煉、實踐機會,提升其自理能力
課堂上生活知識、技能的教學是在為智障生實現(xiàn)生活的自理做準備。為實現(xiàn)智障生生活的自理,使其獨立能力最大化實現(xiàn),需要有生活當中足夠的應用、強化幫其形成長久的習慣與技能[3]。因此,教師可將教育內(nèi)容進行生活化的實踐安排,例如,在教了清潔、打掃的內(nèi)容后,教師可在自己的帶領和照看之下,安排學生們進行教室地面的打掃、清潔,以及擦黑板、窗臺等工作,并在學生勞動時加以指導、糾正,讓其在鍛煉、實踐當中強化勞動的習慣、技能。
(四)對智力上存有障礙的兒童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耐心示范
智力上存有的障礙,令智障生在能力上被限制,他們對生活及勞動上面的技能、技巧進行學習時,速度和效果都較同齡人差距較大[4]。因此,教師對這些智力上存有障礙的兒童,在訓練中不可心急,應循序漸進,借助多次練習逐步提高。在訓練時可將內(nèi)容拆分,使其成為若干個極簡操作,化整為零,降低難度,可讓學生從拆分后的簡單動作開始學,逐個熟練后,再連接整合為完整的一個操作。在過程中,教師對每個分解的小步驟進行教學時,都要耐心演示、指導,通過示范,讓學生們加以模仿、復制,對其未做到的一些細節(jié),教師要再次指導,并帶領其完成多次重復練習。并且,針對不同步驟存有的難易差別,教師需靈活進行時長的安排、分配,保證學生們跟得上。在課上學習及多次的強化之后,使學生達到動作的完整,再進行速度訓練和質(zhì)量提高。
例如,在教學生們洗手的方式時,可將整體過程拆分為如下幾步:將水龍頭打開;用水沖洗雙手;放幾滴洗手液在手上;揉出泡沫;雙手互搓掌心、手背、手指、指縫等位置,并且至少揉搓10秒;在水龍頭的水下面沖掉泡沫,且堅持至少10秒;關(guān)閉水龍頭,擦干雙手。通過拆分了洗手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對每個小部分逐個完成演示和教學,讓學生完整學會,并且可對其中較難步驟,比如第4步互搓掌心,手指指縫等細節(jié)更多安排時長,保證學生將細節(jié)記住學會。
(五)重視鼓勵評價,增強智障兒童們的信心
積極的評價、肯定將令智障兒童們得到鼓勵,嘗到成功的幸福、愉悅,這將成為其之后嘗試、行動的動力。當他們做到后,教師的夸獎讓其能力被肯定,進而收獲自信。當他們的嘗試結(jié)果不佳時,教師若能積極鼓勵,則將激勵其信心,使其戰(zhàn)勝畏難情緒,再度嘗試。
三、結(jié)束語
總之,對智障兒童們的教育,需要教師針對其智力、社會適應上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在教學當中耐心示范、循序漸進,通過鼓勵評價實現(xiàn)激勵,并注意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從而實現(xiàn)智障兒童們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勞動能力的發(fā)展,以及社會適應性的有效培養(yǎng)。這種培養(yǎng),需要教育者們的長期堅持,任重道遠。相信在家庭、學校的一同努力下,智障兒童們的生存、適應能力將能得以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古立新. 淺談對智障兒童的分類及教育對策[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8):104-104.
[2]李文會. 新課標下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的探究[J]. 考試周刊, 2018(1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