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紅玉
【摘 ? ?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讓學生深入閱讀文章,挖掘文章中心,發(fā)現(xiàn)文章脈絡,體會人物情感,提問便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能夠很好地契合各種類型的教學需求。如何針對某一類型的問題進行提問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回答思路正確呢?本文將結(jié)合教學實例介紹一些提問方式。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提問教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3.081
提問是教師向?qū)W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了解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引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行為。在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學活動中,一個好的提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活躍整個課堂教學。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幫助學生加強對整體知識的把握。因此,語文教師的問題對學生理解課本內(nèi)容起到關(guān)鍵性的作用。教師應該積極尋求與教學內(nèi)容相匹配的提問方式和內(nèi)容。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
一、主問題提問法
主問題提問法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提問方法。如果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研讀得不夠透徹或是不夠精細,在備課的過程中無法有效地抓住關(guān)鍵的問題進行提問,就會導致主問題提問法的使用不當,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端午的鴨蛋》是一篇比較重要的課文,有些教師會抓住作者的思想進行引導,或者是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進行文章脈絡的梳理。但如果教師能夠抓住作者對鴨蛋的味覺描寫等方面進行開展的話,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另一方面,學生在對鴨蛋的味覺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能夠品讀出作者在其中蘊含的感情。由此可見,一個小問題就能把整篇文章的內(nèi)核給展現(xiàn)出來,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也可以使用主問題的方法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即作者為什么偏偏喜歡紫藤蘿?那么,學生就能根據(jù)問題在文中進行地毯式的大搜索,將作者對紫藤蘿的描寫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在分析的過程中慢慢了解作者思想的變化,為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奠定基礎。因此,主問題的設置對文章的理解和學習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對語文教材的研讀,在研讀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轉(zhuǎn)折性提問法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并不是都能采取主問題的提問方法來進行教學的,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結(jié)構(gòu)。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文章結(jié)構(gòu)或是內(nèi)容的轉(zhuǎn)折進一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此種提問方法更多的是依據(jù)作者行文內(nèi)容的變化來進行開展的。例如,在《小石潭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轉(zhuǎn)折性提問法進行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此篇文章中作者先寫了發(fā)現(xiàn)小潭以及小潭水的清澈和周邊的景物,給人一種歡快的氛圍。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描寫了另外一種幽靜凄清的氛圍。兩種氛圍的變化可以幫助教師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加強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從而簡化文言文的學習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轉(zhuǎn)折部分,以轉(zhuǎn)折的內(nèi)容為切入點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幫助學生進一步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為語文的學習增添更多的人文氣息。
三、課堂導入提問法
新課改實施以后,語文教學要求教師重視課堂導入的重要作用,以課堂導入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教學內(nèi)容。課堂導入的作用有很多,其中一個作用就是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帶著疑問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在山的那邊》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堂導入的方式進行提問。導入詞可以說:“童年時候,每一個孩子都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會想象山的那邊是什么?接下來所要學習的課文中,主人公在不斷地探索之后終于發(fā)現(xiàn)山的那邊是海。但是,是一個什么樣的海呢?”由此,學生就會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開始對文章進行探究。此外,課堂導入提問法如果恰當?shù)脑?,這個問題就能夠貫穿整篇文章的講解中,使得課堂教學始終圍繞著一條主線進行,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增進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師在教授高爾基的《海燕》這篇文章時,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對“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引用實例講述給學生們聽,然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為何“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會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學生一旦產(chǎn)生這個疑問,就會帶著問題深入探究文本。高爾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詩,象征手法的使用是其最大的特色。因此,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暴風雨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其他象征手法的解讀,讓學生在各種意象的解讀中真正明白暴風雨的含義。在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暴風雨的含義之后,教師就應該以對比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高爾基筆下的暴風雨和生活實例中暴風雨的區(qū)別。以此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大意和現(xiàn)實意義,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深入開展。因此,課堂導入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提問方法,教師在備課及上課的過程中,應該將課堂導入的問題與文本的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將課堂教學始終圍繞著一條主線進行開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水平。
事實上,語文課堂提問方法多種多樣,方法的選擇是與教師的教學習慣、教學認識以及對教材內(nèi)容的把握等多種因素緊密相連的。每一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依據(jù)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此外,其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是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為依據(jù)來進行開展的。自然,本文中所敘述的三種教學提問方法也應該引起在一線開展教學的語文教師的重視。毫無疑問,主問題提問法、轉(zhuǎn)折性提問法和課堂導入提問法這三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緊密圍繞課堂教學內(nèi)容開展教學,從而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也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提升學生思想認識,達成語文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鄭永花.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方法探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4,000(003):45.
[2]何雁翔.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淺析[J].價值工程,2010(0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