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敬
摘要:語文課程以漢語知識為主要內容,它不僅包含龐大的知識體系,還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為小學生提供了母語學習與思維訓練的機會。然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語文課堂缺乏生活氣息,導致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難以快速發(fā)展。為尋得語文教學良方,文章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探索識字、詩詞、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生活之源的開鑿方法。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語文教學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迸c“教學做合一”三個核心概念。其中,“生活即教育”是本質論,“社會即學?!笔穷I域論,“教學做合一”是方法論,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新時期的語文課程若想充分融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就要在保證語文教學原有的工具性的同時,兼顧人文性,使課堂與生活真正融為一體,實現(xiàn)教育的生活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從課堂教學的多方面尋找生活氣息的融入方式,打造“處處有生活、時時有生氣”的語文課堂。
一、組建手腦聯(lián)盟,在識字教學中貫徹“生活即教育”思想
陶行知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lián)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笔苣挲g特點的影響,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常常表現(xiàn)出較強的模仿能力,這種能力為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提供了極大幫助。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選擇適當?shù)臋C會幫助學生釋放天性,用做一做、演一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模仿熱情,推動“手腦聯(lián)盟”的組建。尤其是在漢字學習中,小學生通過傳神的肢體語言感受漢字魅力,或通過有趣的情景表演體會漢字的用法,語文課堂更具生機與活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的生字時,從幾種動物的名稱入手,指導學生通過模仿動物神態(tài),如狗熊笨拙的姿勢、狐貍靈動的眼神、梅花鹿優(yōu)雅的走路姿勢,記憶各個漢字的讀音與寫法。隨后,結合課文的劇情,要求各個小組通過合作演出還原故事,著重演繹“奔來了”“伸了伸舌頭”與“捶捶自己的腦袋”等畫面,在表演的同時,體會“奔”“伸”與“捶”的含義,記憶相應動詞的讀音與用法。通過組建手腦聯(lián)盟,生字在小學生的腦海中不再是平面的符號,而是一種生活的展現(xiàn)方式。小學生既理解了漢字的含義,又掌握了漢字在生活中的用法。
二、提供生活素材,在詩詞教學中貫徹“生活即教育”思想
古詩詞與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看似與生活語言差別較大,但語句中表現(xiàn)的生活要素存在共通之處。詩詞教學仍是生活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透過詩句華麗或抽象的外表,探尋其中的生活要素,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正如陶行知所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中,梅子、杏子、麥花、菜花、蜻蜓、蛺蝶等都是田園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事物。詩人在真實生活中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歌,使遙遠時空中的生活繪卷“穿越”到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學這首詩時,將實物素材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仔細觀察梅子與杏子,通過摸一摸、聞一聞的方式感受“梅子金黃杏子肥”。在近距離感受梅子與杏子的形態(tài)美與色彩美后,學生理解了作者對這兩種水果寄予的喜愛之情。通過提供實物或視頻素材,教師帶領學生從生活視角重新感悟了詩詞內容,間接增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三、融入生活實例,在閱讀教學中貫徹“生活即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的范圍十分寬廣,陶行知在解釋“生活即教育”思想時,將整個自然、社會、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疇。新課標教材以主題為依據(jù)劃分了所收錄的課文,同一單元的課文在表達類似人文情感的同時,也描繪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學生需具備足夠的生活經驗,方能順利理解其中的深意。為加快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取材于生活,以還原生活實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讓學生在完整案例的引導下逐步增強感受力。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課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故事。從貝多芬在萊茵河邊散步時聽見兄妹倆的對話,被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感動,到主動為兄妹倆彈奏樂曲,課文展現(xiàn)貝多芬身上獨屬于藝術家的浪漫,與“美好的藝術之旅”的單元主題完美呼應。然而,大部分小學生對音樂家的生活并不了解,難以理解貝多芬的品質。于是,筆者將取材的時間線從兩個多世紀前拉近,將我國青年鋼琴家郎朗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通過新聞采訪資料,向學生展示郎朗在童年練習鋼琴的經歷,讓學生親耳從郎朗口中了解練琴的“痛苦”,從而明白鋼琴演奏這種優(yōu)美藝術的背后是鋼琴家?guī)资耆缫蝗盏目炭嗑毩?。隨后,介紹貝多芬的晚年生活狀況,使學生通過郎朗童年不得娛樂放松的經歷代入個人情感,思考貝多芬經歷生活磨難后的心境,被貝多芬對藝術的追求所觸動。通過融入生活案例,小學生能夠更好地與課文產生共鳴,在學完《月光曲》后,不僅了解貝多芬的善良與才情,還會被貝多芬堅強的品質所折服,真正走近這位藝術偉人。
四、增強生活體驗,在寫作教學中貫徹“生活即教育”思想
陶行知說:“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毙W語文課程中的寫作練習以記敘文為主,以應用文為輔,可作為檢驗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與情感抒發(fā)能力的有效方式。寫作需要學生以真實生活經歷為依托,對個人經歷進行藝術加工。因此,幫助小學生增強生活體驗,使學生在不同主題的寫作練習中都能文思如泉涌,是寫作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也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融入語文教學的必經之路。
教師可以通過課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正式開始寫作練習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獲取生活經驗。在“愉快的一天”主題寫作練習前,要求學生將周末或節(jié)假日與家人一同出行的經歷以一句話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完成活動任務表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記錄。隨后,在作文課上,小學生可以參照自己的活動記錄完成寫作練習。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能夠更加牢固地記憶生活瞬間,在寫作練習中擁有源源不斷的生活素材。
綜上所述,陶行知先生在為中國教育探尋出路的過程中,留下了諸多經典理論。其中,“生活即教育”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教師應科學地將陶行知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為培養(yǎng)“活的人才”,小學語文教師應將生活元素充分融入教學課堂,在識字、詩詞、閱讀與寫作教學中貫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引生活之源澆灌小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鄭風.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定位于能說會寫——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導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索[ J ].新教師,2019(08):37-38.
[2]王念強,唐麗萍.小學語文生活化實踐的研究與探索[ J ].當代教育科學,2007(23):34-37,40.
[3]陸彩萍.小學語文課堂內外和諧互促路徑探析[ J ].中國教育學刊,2016(9):71-75.
[4]趙建華.小學語文教學的童真底色[J ].上海教育科研,2015(9):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