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崠
摘? ? 要:統(tǒng)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從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出發(fā),既延續(xù)了原教材的優(yōu)點,又體現(xiàn)了新時代思想政治課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求,力求行文邏輯的嚴密性、理論闡釋的針對性、表現(xiàn)形式的新穎性和案例素材的貼近性。教師需要在深耕教材的基礎上,整體把握好內容間的內在邏輯,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精心設計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講清楚,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哲學與文化;高中思政課;教材解讀;教學建議
統(tǒng)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新教材將于今年秋季學期正式使用。本冊教材將原實驗教科書《生活與哲學》與《文化生活》進行了整合,重新編排內容,形式上更精練、邏輯更嚴密、主旨更清晰、時代感更強、觀點更鮮明。筆者結合教材編寫經歷,就如何理解好并使用好這一教材,談幾點認識。
一、教材的調整變化及鮮明特點
直觀地看,本冊教材形式和內容上的變化特別明顯。其哲學部分大體圍繞哲學的起源、內涵、價值等一般問題和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價值論等展開,將原《生活與哲學》四個單元的內容壓縮為六課兩單元。其中,原教材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壓縮調整為新教材的第一課“時代精神的精華”;原教材第二單元分開在兩課中的“物質”與“意識”合在了一起;原教材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改成了新教材第一單元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guī)律”;原教材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變?yōu)榱诵陆滩牡牡诙卧?,除保留了原第十二課“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外,還將原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變?yōu)榱诵陆滩牡谒恼n“探索認識的奧秘”,原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也做了大幅調整。從文化部分來看,原《文化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文化與社會”、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直接變?yōu)樾陆滩牡谄哒n“繼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第一框“文化的內涵與功能”;原教材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變?yōu)樾陆滩牡牡谌龁卧拔幕瘋鞒信c文化創(chuàng)新”,其內容分拆融進了新教材的第七課第二框和第八課的第一、二框中;原教材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直接變成第七課的第三框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原教材第四單元“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變?yōu)樾陆滩牡牡诰耪n,標題未變;新教材增加了一框“文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林林總總,具體到每一框、每一目以及“綜合探究”的新舊教材的詳細對照,調整變化是較大的。限于篇幅,文中不再贅述。
本冊教材從生活、實踐出發(fā),以探究性活動為載體,通過情境導入、案例考察、問題辨析等方式,呈現(xiàn)哲學與文化模塊的基本內容。貫穿全書的核心主題可以概括為如何正確看待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如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這三個大問題??傮w來看,新教材有如下鮮明特點:
運用綜合思維,整合模塊知識。新教材并不是將原來的“哲學”與“文化”簡單相加、組合拼盤,而是全新整合,需要運用綜合思維加以理解。從教學目標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的學習直接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以文化人”,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學生的文化實踐?!罢軐W”與“文化”都屬于構成思想政治學科內容體系的重要范疇,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
深蘊思想價值,凸顯指導作用。哲學同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哲學塑造著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凝結著哲學思維的因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體現(xiàn)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哲學思維能力和水平。哲學不僅提供觀察、分析文化現(xiàn)象的視角和理解文化流變、傳播、交匯的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還可以“作為文化的意義‘纖維,把文化‘編織為一個整體——沒有哲學的終極價值的‘連接和‘編織,文化的各個部分便失去了總體性而四分五裂”[1]。新教材所蘊含和傳遞的思想觀點對青年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聚焦文化自信,深化政治認同。就本模塊來說,哲學部分的政治目標主要在于通過科學精神(即理解和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養(yǎng)成增進政治認同;而文化部分在于通過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經由文化認同厚植其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沒有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就不可能深切理解我們所走的道路,政治認同也就無從談起。
吸收最新材料,彰顯時代氣息。盡量使用最新和最權威且貼近學生實際的素材是教材編寫中的基本共識。全書“閱讀與思考”“相關鏈接”等都是選擇最有代表性和時代感的素材,最大限度貼近現(xiàn)實,讓學生閱讀教材時能夠感受到哲學和文化并不遠離日常生活。哲學并非高遠玄妙,而是充滿“煙火氣”;文化并非不可名狀,而是伴隨你我他。“閱讀與思考”中的問題設置也經過精心考慮,盡可能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
二、教材編寫中著重凸顯的若干思想理論要點
本冊教材涉及的思想理論內容極其豐富,同原教材相比,在系統(tǒng)呈現(xiàn)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發(fā)展等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在編寫過程中著重強調了以下思想理論要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新教材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這一框,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也是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xiàn)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教材特別指出,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學的發(fā)展也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與重大意義。新教材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目闡述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后,緊扣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引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重大理論成果并最終落腳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其歷史地位以及重要意義。其意在于引導學生思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內涵及其為發(fā)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使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總是隨著歷史和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教材至少在三個地方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六課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單獨作為一部分,在闡釋清楚價值觀的重要性后,緊接著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重要性,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并闡明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途徑。在第七課闡述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第九課探討建設文化強國的路徑時也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的內涵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容、特點及當代價值。新教材梳理了中西方文化概念認識上的差異及演變,從廣義和狹義層面闡釋“文化”的科學內涵,比較了“文化”與“文明”的聯(lián)系區(qū)別,闡釋了文化的四個功能。同時,教材將飽含民族情感的文字與精心挑選的代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圖片相結合,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與重要價值娓娓道來。教材注重從民族、國家、國際的視角出發(fā)闡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使學生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意識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增強民族自豪感。
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及歷史發(fā)展。新教材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闡明了其重要價值,清晰梳理了民族精神的歷史發(fā)展。教材指出中華民族精神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與發(fā)展的,其內涵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進而從時間維度出發(fā)集中闡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如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這有助于引導學生回望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與艱苦歲月,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民的四種“偉大精神”,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價值與路徑。新教材第九課在第一框和第二框先后探討文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與基本路徑后,引領學生進一步感悟中華文化的底蘊之深,感受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的底氣,并闡述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價值與路徑,有利于學生從國家層面理解建設文化強國對中國的當代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政治認同。
此外,新教材中還有意識地強調了哲學的時代價值、矛盾問題的精髓、堅持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性、以人民為中心、勞動精神與勞動價值、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充分認識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
三、教材使用的總體建議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的核心材料。為了使用好教材,教師必須首先吃透教材,明確內容的內在邏輯和意圖。理解和使用好新教材,整體上應把握以下幾點:
不把“哲學”與“文化”割裂看待。我們不應將哲學與文化視為知識模塊的簡單整合,視為單個孤立的各部分教學活動的集合。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是時代經濟政治生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學反映時代的任務與要求,把握時代的脈搏,是當時代認識成果的概括與總結,因而哲學是現(xiàn)世的智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哲學和文化,同一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時代也會有不同的哲學和文化。教師要主動將“哲學”融入文化部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深化對文化部分的學習。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其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因此,哲學教學需要我們從優(yōu)秀文化中尋找豐富資源,吸收鮮活案例和人物故事,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有效展開。比如,講授“唯物辯證法”時,可以同“正確認識中華文化”這一內容有機結合。
把握好正文與輔文、單元內容與綜合探究的關系。新教材的體例延續(xù)了每一框均由若干正文與輔文組成,以及每一單元后接一個“綜合探究”的“慣例”。正文是學習的主體內容,直接體現(xiàn)課標內容要求,呈現(xiàn)著最重要的思想理論觀點,是學生必須理解掌握的部分。輔文主要對正文起補充闡釋、拓展豐富的作用,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正文的理解。教材設計的三個“綜合探究”與三個單元的原理在內在關聯(lián)上尤為考究。綜合探究是本模塊每一個單元學習的重要內容,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是教師實施“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重要步驟;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綜合探究的“理論評析”部分正是理論升華的體現(xiàn),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的基礎上著重提升理論認識,學會運用理論分析和研判問題。教師應處理好各單元中正文與輔文、每一單元與綜合探究的關系,從而把握好原理闡釋與理論升華的關系,實現(xiàn)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再向“信仰體系”的轉變,最終使教學真正往深里走、實里走。
結合鮮活的素材和案例,激活學生學習自主性。教材是“綱”,教學依循教材是基本要求,但教材的內容呈現(xiàn)必定是有容量限度的,并非所有好的內容都能進入教材,因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應拘泥于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教師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生活事例、新聞熱點、時政素材、生動案例等來創(chuàng)建和擴展符合教學內容的討論活動。教師如果能根據(jù)學生的特點,結合鮮活的故事案例,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方案,將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實現(xiàn)價值引領作用。教師應有捕捉社會現(xiàn)實的敏銳度,了解學生的“問題感知”,注重打造授課過程中的生活化和情境性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交融中得到發(fā)展,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結合生活現(xiàn)實問題運用教材中的原理、觀點和方法予以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思政課的魅力。
積極利用好與新教材配套的教參。新教材同步配套的教師參考用書,是教師理解教材文本、借鑒教學方式、學習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工具。教參編寫人員主要由教材編寫人員和有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構成,在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同教材內容與實際教學的匹配度和適應性問題。教師應利用好教參,在把握教學要求的同時開拓自身教學視野。首先,教參可以幫助教師領會教材的編寫理念和設計思路,深化對教材的認識理解,從而更好地使用教材、改進自身的教學實踐。其次,教參可以幫助教師領會課程標準和貫徹課標要求。最后,教參可以為教師提供多樣的教學范例和教學材料,以資借鑒、開闊視野。
總之,新教材立體地體現(xiàn)著國家意志,將新時代的重大思想理論貫穿全書,將分內容、分層次的價值觀引導與嚴謹科學的理論知識相結合,集中體現(xiàn)了教材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在使用中,我們應整體把握內容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積極從實際案例、模擬情境和現(xiàn)實理解等方面入手,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討論興趣,最終真正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丁立群.文化哲學構建的主要問題[N].光明日報,2017-06-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