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燕
摘 要:船山思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成長所需的寶貴的思想源泉?!罢男奚怼薄吧砣翁煜隆薄爸薪y(tǒng)一”是船山思想中的一部分,如何讓船山思想在小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班級活動便是解答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作為班主任,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親力親為的社會實踐等班級活動中滲透船山思想,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船山思想;班級活動 ;正心修身;身任天下;知行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623.2;B249.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0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4-0078-02
王船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船山思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傳承本土文化,弘揚船山思想,充分利用船山思想的寶貴資源,結合當前小學德育的實際情況,在班級活動中滲透船山思想, 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
一、將“正心修身”思想滲透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中
船山先生曾說:“正心修身之道以為禮之本,而圣學之功舉不外于此?!闭男奚硎嵌Y之本,正心修身的方法和途徑是循禮踐道。因此,視、聽、言、動皆要依禮而行。遵從禮,是船山“踐形”觀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中的具體表現。而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最重要的時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應通過讓學生尊禮、學禮、踐禮,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尊禮,動之以情
王船山這樣詮釋孔子的“四勿”:“其為禮也,既視、聽、言、動之所必由;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者,一取則于禮定其非。則克己以復禮,而實秉禮以克己也,不辨之己而辨之禮?!蓖醮秸J為,考察一個人是否具有道德修養(yǎng),關鍵要看其行為舉止是否符合儒家的禮儀規(guī)范。他說:“修身者,修之于言、行、動。言行之善者,必其動之善而后為根心之美?!彼J為正心修身體現在修言、修行、修動三方面。在人與社會的交往中,一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tài)和談吐,體現著這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因此,“做人先學禮”,禮儀教育應該是人生的第一課,禮儀必須通過后天的學習、培養(yǎng)、訓練,才能成為人的行為習慣。
(二)學禮,內化于心
在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中,如果只靠說教,反復強調,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校園文化墻是學生的精神家園,它的教育魅力是“潤物無聲”。例如,草地上的“愛心標語”,宣傳欄里的“勤信仁智小標兵”“新時代好少年”“小紳士、小淑女”,班級里的“班級公約”等,我們力求讓校園的每一堵墻會“說話”,每一根草、每一棵樹都能“傳情”。為使文明禮儀教育深入人心,筆者精心創(chuàng)編《文明禮儀七字歌》,歌詞如“見人問好語言美”“愛護校園彎彎腰”“上下樓梯靠右行”“課間有序不追打”……這樣的兒歌朗朗上口,人人會唱,并經學校德育處批準,從新學期9月份開始,以一月一主題的方式在學校推行與落實。 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班級QQ群、微信公眾平臺等,廣泛開展文明禮儀知識競賽和禮儀風采大賽的宣傳,營造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濃厚氛圍。
(三)踐禮,外化于行
王船山強調習慣和性格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習與性成”“繼善成性”“性日生日成”。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時,要采用一些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如用“文明記事本”“行為作業(yè)單”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行為規(guī)范和文明禮儀,從而使德育品質內化為學生的高尚品質。
其中,“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評比”活動在筆者的班級中開展得有聲有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币虼?,在評比中,筆者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即引導他們自理、自主,逐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干部自己選,真正成為班集體的小主人。為了使活動更見成效,班內還相應地設立了“兩崗一站”,即“晨讀崗”“午讀崗”“一日生活廣播站”,及時對班級情況進行小結,得分高的小組獎勵一面小紅旗,期末評出“祝融文明禮儀之星”和“文明小組”。這樣,就能把日常行為規(guī)范具體化,并通過加分與減分讓學生明白對與錯,有效地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了“爭優(yōu)奪章”,成為“勤信仁智”的小標兵,學生自然會克服自身毛病,團結協(xié)作,努力拼搏,形成良好習慣,道德品質便也在“潤物細無聲”中得以形成和升華。
二、將“身任天下”思想滲透在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中王船山認為教育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yǎng)“正心修身”的 人,還應該是培養(yǎng)“身任天下”的大丈夫。在船山先生心中,“身任天下”中的“天下”,乃是關系萬民之生死的“公天下”,而并非一姓之私的“家天下”。他說:“一姓之興亡,私也; 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币虼?,“身任天下”的品質,實際上是指將國家利益視為最高利益,對國家有深重的憂患之感,并甘愿為之奉獻生命的愛國主義情懷。如何在班會活動中滲透船山先生“身任天下”的思想呢?
據初步調查,青少年對船山思想和王船山本人的了解是相當少的。而一種文化的傳承應該以青少年為主體,因此 ,筆者在班上開展“尋找船山足跡 踐行愛國主義 ”主題班會活動。
首先,認識王船山。
第一步:推薦觀看關于王船山的影視作品,有中央電視臺欄目《走遍中國》之《不滅的圣燈》,電視劇《南岳奇人王船山》。有人把東方的王船山與西方的黑格爾相提并論,譽之為“南國儒林第一人”??梢?,王船山擁有非常獨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第二步:通過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王船山的資料,了解刑江王氏家族與王船山的一生。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姜齋。因晚年隱居衡陽縣金蘭鄉(xiāng)(今曲蘭鄉(xiāng))石船山下,故被稱為船山先生。王船山既是書生、舉人,也是反清戰(zhàn)士、遺民,還是鄉(xiāng)賢、名儒大師。王船山一生著述頗豐,含經類、史類、子類、集類。
第三步:利用假期參觀船山故居,感受王船山著書立說的生活背景。王船山結束流亡生活,開始定居在衡陽縣金蘭鄉(xiāng)高節(jié)里。這時,他的生活雖然基本安定了,但內心并不平靜。他始終不與清朝合作,直到去世,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在隱居時,王船山一方面進行教學,維持艱苦的生活;另一方面著述不輟,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他試圖通過對歷代統(tǒng)治者成敗得失的探究和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鉆研,為民族復興提供理論依據。因此,他以“六經責我開生面”的氣魄,對中國的傳統(tǒng)學術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而深刻的反思。
其次,了解船山思想及其歷史影響。
船山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忠于祖國與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循公重民的人文精神、推故革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崇實重友的求是精神。其影響可謂非常巨大。歷史上的譚嗣同自認為是王船山的弟子,高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后英勇就義,為的就是救亡圖存;陳獨秀受船山思想的熏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也是受船山思想的影響;毛澤東也在船山學社中深受啟發(fā),之后逐漸進步,最終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再次,小學生如何踐行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為國家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的奮斗精神?!堕_學第一課》告訴我們,愛國要從小事做起,愛同學、愛父母、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只有付出、傳遞,“小愛”才能匯聚成祖國的“大愛”。愛國不僅僅是一種情感、一種信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師可以讓班上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行動寫一篇《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并在班上開展演講比賽,引導學生“立志”“正志”,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三、將“知行統(tǒng)一”思想滲透在親力親為的社會實踐中
船山先生強調知行統(tǒng)一。其一,他認為知行有別,反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其二,他認為“知行相須,并進而有功”,意思是,知和行的功用雖然是不同的,但它們又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其三,他認為“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行以知為功、行可以收知之效,不僅包含著行是知的來源,行是檢驗知的標準這個意思,而且包含著只有通過行,知才能真正發(fā)揮實際作用、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意思。
知和行的統(tǒng)一,重在實踐,重在行為。對小學生多講道理是無用的,應該以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啟迪、影響他們。于是,筆者注重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對其行為嚴格要求,反復強化。
(1)教育學生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筆者要求學生堅持每天做一件家務,調查父母一天的工作狀況。通過調查和實踐,學生能較好地了解父母、理解父母、體諒父母,并能將對父母的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2)動手實踐,感受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結合《衡陽晚報》開展的小記者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挖紅薯”“做鮮花餅”“植一棵樹”“打掃社區(qū)”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參加勞動,感受勞動的艱辛與愉悅。
(3)模擬體驗,增強安全與法治意識。帶學生參觀消防大隊,模擬體驗火海逃生,了解消防常識;帶學生觀摩法院庭審,敬畏法律。
(4)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利用“停課不停學”的延假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在戰(zhàn)“疫”中成長》等疫情防控教育專題片,了解防疫、抗疫知識,撰寫日記和觀后感,從自身做起,與家人一起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護環(huán)境。
衡陽,作為王船山的故里,有責任也有義務發(fā)揚船山精神。而船山思想的傳承應該從青少年抓起,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把船山思想滲透在班級活動中,促進學生“正心修身”,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fā)學生“身任天下”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感;指導學生“知行統(tǒng)一”,將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綜合素養(yǎng)。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望青少年一代對王船山有更多的了解,讓船山思想像一顆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參考文獻:
[1]王夫之.船山全書(全十六冊)[M].長沙:岳麓書社,2011.
[2]馮 林.王船山的“踐形”思想研究[J].漢江論壇,2013(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