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軍
【摘要】? 高中語文教學的美育因素十分豐富,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在課內(nèi)外加強閱讀,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掌握閱讀鑒賞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豐富精神世界,領略社會人文氣象,體驗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審美鑒賞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注重開展名著閱讀活動,培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文學名著 閱讀教學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3-001-02
1.引言
審美教育也稱美育,它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對人的心理結構、人性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版)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同時,新課標還推出了中外名著課內(nèi)外閱讀任務群,分為文化經(jīng)典著作、小說、散文、劇本和語言文學理論著作。這些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育因素是如此豐富,譬如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自身應該主動閱讀,愛上名著,并能發(fā)掘積蘊其間的美育因素,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提高整本書閱讀的質量,促進審美鑒賞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2.發(fā)掘文學名著中的審美元素,推進審美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020年全國一卷的作文,要求考生側重圍繞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中“感觸最深”的一個談,開掘出齊桓公、管仲、鮑叔各自的“亮點”,講清楚為什么“感觸最深”的是他,他對“我”,對我們當下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考察的角度來說,不就是要求考生以審美賞鑒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所積蘊的人性光輝,去發(fā)掘這人格魅力之于當下之意義嗎?在文學名著閱讀中推進審美教育其意義不言而喻!
文學名著作為高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心甄選出的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文本,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充滿了審美的力量。無論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史記》等文化經(jīng)典,無論是毛澤東、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等的詩歌作品,亦或是《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彷徨》《子夜》《邊城》《平凡的世界》《堂吉訶德》《老人與?!返戎型庑≌f,還是元四大名劇、《雷雨》、《茶館》、《哈姆雷特》等中外劇本,教材中豐富的審美因素為審美教育提供了可能。審美教育旨在以美的事物感染、熏陶人性,讓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陶冶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并促進其道德品質的提高,成為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3.如何在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1注重閱讀時的代入感,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獲得審美體驗
文學作品中,作者構建了不同性格特點的人物形象,而獨特的“每一個”的構建都有其自身深厚的社會原因,有著其觀照與折射當下的意義,有著其獨特審美價值。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加強自己的代入感,通過創(chuàng)設自洽的場景、人物、故事、對白等各種方式,盡快“代入”到作品的設定中,將作品中的“此情此景”變成“我情我景”,進入“他我同一”、“無情交融”的藝術境界中。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讀者只有凝視觀照,手持虛靜,才能縮短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使藝術的“陌生化”變?yōu)椤笆煜せ薄_@樣,欣賞才可能進行,欣賞的目的才得以實現(xiàn)。
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玩味文本”,在掌握語言義的基礎上,再借助于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形成相應的形象,從而感受作品形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賞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在閱讀感知文本內(nèi)容后,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跟隨魯迅的腳步,去看去聽去感去悟,跟隨著作者對主人公阿長不斷地深入了解,感情也跟著發(fā)生了變化,由“不大佩服”到“空前敬意”,再到“特別的敬意”等,感受到“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此時,讀者“觀文辭而動情”,逐漸被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所感動,并達到融合,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從而獲得真切的審美體驗。
3.2注重文化背景的積累,知人論世,吃透意蘊,獲得真切體悟
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的積累,知人論世,這是深入文學名著的基礎。每一個作品的產(chǎn)生都是作者在所處時代的特殊背景下,根據(jù)自己獨特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創(chuàng)作出來的。換言之,每一個作品都會或多或少地打上時代和社會的烙印。在閱讀一些外國名著時,學生經(jīng)常會存在一些疑問,感覺作者寫作方向比較奇特,給人一種天馬行空的感覺,其實這正是不了解文化背景所致。所以,名著閱讀應與文化背景知識的儲備相結合,幫助學生理清脈絡,吃透意蘊,獲得真切的審美體悟。
譬如,學生在初次閱讀《堂吉訶德》時,會感到文章架構讓人眼花繚亂,情節(jié)之不可理喻。作者筆下的主角像是一個瘋子,每天都在做一些令人迷惑的行為,讓讀者滋生“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而了解背景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美洲或印度的鏡像在小說中幾乎無處不在。主仆二人在游俠過程中,不時巧遇夫婦或父女到美洲去赴任,多次聽說國人在西洋發(fā)了大財。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當時最大殖民帝國公民的一種占有欲望。他們無視手中的金銀珍寶是掠奪殺戮的結果,認為殖民地的財富理所當然地屬于帝國資產(chǎn);西班牙人則有權心安理得、隨心所欲地支配和使用。讀者這才明白作者匠心所在,作者采用諷刺夸張的藝術手法,把現(xiàn)實與幻想結合起來,是用以表達對時代的見解,是在諷刺當時的政治,唐吉可德這一時代的騎士,在與一些看似不是敵人的敵人作戰(zhàn)后,最后對自己的女兒說不要嫁給騎士,這是在諷刺當時的政治與粗鄙的人性。可見,理解了作品的文化背景,才能加深理解,才能吃透文意,才能有效提升賞鑒能力。
3.3注重名著語言的理解,揣摩品味,把握文脈,提升語言表現(xiàn)力
名著的魅力重點體現(xiàn)在其文字和語言上。在名著當中語言的表述都是有學問的,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反復修改、精雕細琢,力求每處語言都能夠準確表情達意。正如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揣摩與品味作品的語言,理解和體會語言的意蘊和情感,真正吃透和把握名著的脈絡,讓學生切實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林黛玉進賈府》可謂是《紅樓夢》最為經(jīng)典的片段之一,故而高中語文教材將這個片段作為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重點講解內(nèi)容。這一片段中,王熙鳳初見林黛玉時就進行了夸張的語言贊美,“標致”一詞的應用就體現(xiàn)了她的大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夸贊一個人長得美,通常都是說“你長得真漂亮”“你好美”,很少有人用“標致”一詞?!皹酥隆辈粌H可以指人長得美,還可以指人物氣質美,這是對林黛玉最好的評判,也符合林黛玉的實際身份;同時,在一系列夸張的語言中也體現(xiàn)出王熙鳳鮮明的個性特征。可見,文學名著的語言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功底和水平,在閱讀賞析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如何體會文學語言的含蓄美。
3.4注重指導寫作實踐,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實現(xiàn)能力的遷移
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包羅古今中外、精彩紛呈,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報告文學、隨筆雜感等。它們或形象鮮明、意象豐滿,或內(nèi)涵豐富、意韻綿長,或縱橫捭合、充滿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從中獲取真知灼見、人文精神和人生啟悟,提高鑒賞美、評價美的能力。還可通過寫作實踐,引導學生運用語文工具進行創(chuàng)造美和表現(xiàn)美的活動,不僅折射出自我的精神風貌,還可按“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產(chǎn)品”。譬如,2020年高考全國1卷作文便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試題要求考生從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中選出“感觸最深”的一個,寫一篇發(fā)言稿??忌詫徝黎b賞的眼光開掘出齊桓公、管仲、鮑叔各自的“亮點”。如齊桓公的宏圖偉略、心胸寬闊、寬恕信任、唯才是用、知人善任;鮑叔的不計私利、審時度勢、謙虛禮讓,唯才是舉;管仲的才能出眾、恪盡職守、大公無私、責任擔當?shù)取_@三個歷史人物各具魅力,折射出人性之光輝。作文中,考生側重圍繞“感觸最深”的一個談,去表現(xiàn)“他”最觸動自己心靈的人性之美,去表現(xiàn)這人性之美之于“我”,之于我們當下意義和價值。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包含著豐富的美育成分,我們要充分發(fā)掘語文教學中美的因素,把美育融匯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貫串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精心設計與指學生的寫作實踐,去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實現(xiàn)審美能力的遷移。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管兵.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分析[J].學周刊,2018(1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