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松輝
摘 要:文化史內容的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弱點,不少歷史教師在教學安排上,有意無意一帶而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對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識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課時由于底蘊不足,只能畫重點;二是教學思想落后,受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不愿意把時間花在這塊內容上。
關鍵詞:文化史;文學藝術;思想教育
現(xiàn)行的初中教科書和過去相比,文化史的內容明顯增加,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多了解一些我國古代輝煌的文化成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堅定的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為古人的勤奮好學、睿智進取的精神所鼓舞,激勵學生為民族的復興發(fā)憤圖強,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因此,我們必須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充分發(fā)揮它的教育和審美功能。
一、利用文化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輝煌歷史,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對世界文明和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數(shù)不清的世界之最,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民族的驕傲,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中國歷史開始于17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的元謀人,奴隸社會時期商朝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截止明朝,我國文明在許多方面都以博大精深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中,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前列,在數(shù)學、農學、天文學、地理等方面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輝煌成就,反映出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在科學路上不畏艱辛、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華佗、畢昇等科學精英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朽的貞獻。
蘊含著豐富民族特色的文學藝術,就像一朵朵奇葩,散發(fā)著誘人的清香,眾多的傳世佳作,至今還讓人愛不釋手,意境無窮,浮想聯(lián)翩。
浩如煙海的文化成就,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通過和語文課不同的學習,從整體把握文化的魅力,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
二、利用文化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難?!痹S多歷史名人在他們成功的背后都撒下了辛勤的汗水,司馬遷如果沒有刻苦好學的精神,頑強不屈,面對人生起伏和個人恥辱,忍辱負重,怎么會有歷史巨著《史記》?鑒真為傳播唐朝文化,出生入死,百折不撓,六次東渡日本。李時珍“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窺”,訪天下,歷27個春秋而著《本草綱目》。他們?yōu)槭聵I(yè)的成功、祖國的強盛、人類的進步辛勤耕耘。這些豐富、生動的內容,無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學習熱情,在學習和生活中以他們?yōu)榘駱?,能夠磨煉堅韌不拔的性格,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增強歷史責任感,從而樹立為祖國的振興、民族的進步勇敢承擔起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感。
三、利用文化史幫助學生認清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
歷史上的任何事件、人物,無論是遠的近的、大的小的,都是社會發(fā)展中的組成部分,都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國內外交流頻繁,那么文化事業(yè)也會蓬勃發(fā)展。我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就充分證明這一點,例如歷史上較為強盛的秦漢、隋唐、宋元時期,文化成就層出不窮。反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科技的文明和進步,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國家的繁榮。
學習文化史,橫向可以了解同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的發(fā)展水平,特別是學習具有時代特色的一些文學作品和文化名人的生平思想,如秦代的兵馬俑、屈原杜甫的詩歌,都能把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揭示得淋漓盡致。
縱向可以分析它們在整個人類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揭示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例如指南針的發(fā)明和應用,從戰(zhàn)國時期的司南,到宋朝的羅盤針應用于航海,阿拉伯人把它傳入歐洲后,對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等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人開始了對東方的瘋狂掠奪,并引起了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可以說指南針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學習,有助于學生辯證地認識民族文化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理解貫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比較系統(tǒng)科學地掌握歷史知識。
四、利用文化史幫助學生提高審美和鑒賞能力
在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殿堂中,有無數(shù)精品,令人贊不絕口。詩歌、散文、戲曲、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中華特有的書法和國畫,雄奇的雕塑和石窟藝術,妙趣橫生的樂舞和雜技,博大精深的哲學、史學,無不氣韻橫生,在教學中賦予這些內容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文學藝術的海洋中暢游,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并在感知美的同時,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提高鑒賞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五、如何上好文化史
上好文化史,首先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讓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在上課之前反復地打磨,在教學中才能旁征博引,從不同的角度將學生引領到這一殿堂,去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心靈的凈化,才能將這些文化內容所蘊含的豐富、博大深遠的人文精神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述,真正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完成教師塑造學生人格的任務。
最大的關鍵還在轉變教師觀念,歷史課的魅力就在教學過程中能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過鮮活的教學內容去提升學生,甚至包括教師本人在教學中也因為學生而提升自己對歷史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死摳知識點。人文知識如果不是與真正的人文精神聯(lián)系在一起,就很難挖掘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揚個性、積極進取等人文價值
最后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寬松的學習氣氛,只有師生都充分閱讀,通過網(wǎng)絡等途徑收集足夠多的相關資料,在教學中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在知識的掌握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充分展示自我,體驗探究的快樂。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