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旭
摘要: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驅動下,新商科要求對知識、技能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整合,以開展信息化智慧教學,讓學生時時、處處可學。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研究將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基于智慧教育理念和現有課程資源,建設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及智慧教學需求的稅務會計課程資源,并將其與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相結合,以實現教學的多元互動,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及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關鍵詞:雙創(chuàng) 新商科 稅務會計 課程建設
一、問題的提出
在開展“雙創(chuàng)+新商科”稅務會計課程“智慧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當前高校稅務會計課程的教學資源仍然以紙質教材、教輔資料及PPT教案為主,能夠實現遠程共享的網絡課程較少,且缺乏系統(tǒng)性。加之近幾年財稅政策發(fā)生變化,現有的網絡教學資源無法匹配最新的財稅政策,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根據教學目標重新更新和制作PPT課件,在這方面耗費不少的教學精力。另外在開展智慧教學時往往還是進行單一的多媒體教學,學生對傳統(tǒng)課程資源的依賴性較強,且對網絡教學興趣不高,從而導致“智慧教學”時而留于形式[1]。因此,為了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快樂學習及實踐中增長智慧,稅務會計網課課程資源建設,迫在眉睫。
二、基于個性化需求的稅務會計網絡課程資源建設
本研究選取我校16級財務管理4班學生開展實踐教學,鑒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自主學習能力不同,筆者提出建設基于個性化需求的稅務會計網絡課程資源體系。按照稅種將稅務課程分成六大模塊,然后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元學習需求,劃分為基礎學習資源、練習資源及拓展資源三部分,為開展分層教學奠定基礎。
以企業(yè)所得稅實務教學為例,教師在基礎學習資源部分,首先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示本章節(jié)的知識點、技能點及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進行整體把握。其次,將重要的知識點以關鍵詞的形式進行碎片化羅列和鏈接,比如,“個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非居民納稅人”“生產經營所得”“企業(yè)所得稅法”等,讓學生能夠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識點進行學習[2]。再次,設計一些選擇題和判斷題來解析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
在練習資源部分,首先用PPT形式給學生展示各種稅的計算和核算內容,并用動畫及視頻的方式演示各種稅的申報流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方式下高效掌握知識及技能。其次,教師設計與知識點相關的任務案例,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讓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夠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練習,實現對知識的簡單運用。
最后,在拓展資源部分,設計完整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及評價,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發(fā)散與創(chuàng)造。比如,設計項目任務:根據某企業(yè)(合伙企業(yè))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要求學生合理地編制會計分錄,然后對企業(yè)所得稅額進行計算和核算,并填寫申報表。對三個部分的網絡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以形成階梯效應,從而讓學生能夠根據個性化的需求,在自主學習及綜合練習中激發(fā)潛能,發(fā)展智慧,同時提升自身的職業(yè)能力。
三、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混合式教學
(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多元化的互動交流
在完成稅務會計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基礎上,教師要將這一課程資源體系積極引入課堂教學,并將其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去進行線上+線下的智慧教學。在課前準備階段,讓學生通過學習軟件對理論知識進行基本掌握;在課堂內化階段,將網絡教學課程資源充分引入教學,充分借助思維導圖、案例展示、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等形式,以激活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內化;在課后的鞏固階段,不斷將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更新到網絡學習平臺以開放共享,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當學生在自主復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可以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改變以往只注重線下復習的形式,并幫助學生在學習的自我構建過程中,提高效率,增長智慧。通過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能夠一改以往單一的教學形式,為教學注入活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加強,進一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校內+校外混合式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新商科強調知識+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的融合,以培養(yǎng)更能符合時代發(fā)展及社會需求的專業(yè)實踐型人才。因此,首先可以在校內建設供學生實踐和自主學習的地方,通過增設實踐課程的方式,將生產實踐更多地融進課堂教學,以鍛煉學生的實際稅務會計操作能力。其次,還可以積極尋求與校外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建設一些實踐點,并開設一些在校外企業(yè)進行的專業(yè)實操課程,由老師帶領學生深入企業(yè)實踐,將學生分配到不同職位會計的職位上,去實操和鍛煉,讓學生更真實地了解社會對不同職位人才的實際需求,同時,讓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去經歷和處理各種問題,準確評估自己掌握的知識及技能是否能自如地應對遇到的這些問題,從而對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知。教師在這一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要主動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讓學生能夠在遇到突發(fā)問題時及時對自身進行調整,促進書本知識的靈活應用,并在不斷豐富社會閱歷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及專業(yè)能力[3]。
(三)課程與考核、知識大賽及等級證書考試相結合,進一步激發(fā)智慧
稅務會計課程建設還應與考核相結合,定期對學生開展多方面的考核,考核的內容不僅涉及書本知識的理解及記憶,也包括實踐操作及學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考核,不能因為課改后增加了實踐課減少了理論課,就忽視書本知識的學習;也不能忽視自主學習和課后鞏固,更不能敷衍對待任何一次實踐機會。通過這種考核的形式,敦促學生讓充分認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4]。
同時,教師可定期在班級或年級舉行稅務會計知識相關的競賽,要求學生廣泛參與,形式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在學生在競爭中去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用所學的知識及掌握的技能去獲得勝利,從而在競爭中獲得鍛煉,在學習對方有點的基礎上彌補自身的不足,并獲得進步及成才。
此外,還可以積極將課程建設與等級證書考試相結合,對課程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增加會計核算、業(yè)財一體信息化、數字財務、財務管理與運營管理等項目任務,多給學生參與這項任務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學完課程后去校內或校外的實踐點進行直觀的學習及實踐,在為學生考取等級證書奠定實操基礎的同時,實現與企業(yè)經濟業(yè)務的對接,提升其專業(yè)技能及報稅技能,為其走向社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拓展就業(yè)渠道。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對稅務會計人才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基于智慧教育理念和現有課程資源,建設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及智慧教學需求的稅務會計課程資源,并將其與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相結合,能夠實現師生、生生、校企、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多元互動,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及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邵珊.“教學一體化”模式在高職《稅務會計》課程中的實踐[J].納稅,2019,13(22):27.
[2]蔡小芹.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及實踐[J].納稅,2019,13(10):110.
[3]孫慶.“雙創(chuàng)”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會計專業(yè)校企結合實訓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9(15):105-106.
[4]曹前.新商科背景下會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6):131-132.
基金項目:本文為安徽新華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雙創(chuàng)+新商科”稅務會計課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8jy023);安徽新華學院教學方法改革示范課程——稅務會計(項目編號:2019jgkcx05);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雙創(chuàng)+新商科”稅務會計課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jyxm049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