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傲
[摘? ?要]“問題”作為引發(fā)學生思考的閱讀支架,如何設計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文章基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提出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念以及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要求,探討了英語閱讀思維型課堂中教師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思維型課堂;提問設計;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 ? G633.4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19-0022-03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問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的培養(yǎng)目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fā)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各級教研部門圍繞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開展了一系列的培訓,但是很多教師只是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深入地開展教學實踐以做到真正貫徹落實。由于應試教育導致學科價值缺位,很多閱讀課堂的教學方式仍以填鴨式的講授為主,不少教師只是將閱讀文本看成語言知識的載體,不善于深度挖掘,忽視文本中深刻的育人道理和教育意義,設計的問題往往局限于文本表層信息的獲取,提問形式也禁錮于理解表層信息的“wh- ”問題,未能很好地展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能關注文本意義與語言形式的結合,改進和提升課堂教學,但學生“思辨缺席”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學生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缺乏。
二、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思維型課堂
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當下教育共識。以學科為載體,結合學科特征,融入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代基礎教育的重要發(fā)展路徑?!墩n標》將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分成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要素,并將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作為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這足以顯示出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對改善英語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有深遠的意義。
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目標是使學生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xiàn)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將以往重詞匯、輕語篇,重記憶、輕思維,重講授、輕展現(xiàn)的傳統(tǒng)閱讀課堂向思維型閱讀課堂轉型。閱讀課堂始于提問,并以進一步的提問串聯(lián)文本內容。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問引思”,讓閱讀課上既有文本理解,又不乏思辨內涵。
三、高中英語閱讀思維型課堂的提問設計準備
英語教學要著力發(fā)展學生以下思維品質: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盡管可培育的思維品質不局限于這三項,但這三項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英語學科教育的優(yōu)勢所在。為此,筆者以2019年開設的全市課外閱讀公開課“A Lasting Lesson”為例,說明思維型課堂的提問設計。
《課標》建議,教師研讀語篇時可從what、why、how三個維度思考如何提問。what指“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本文主題為“人與自我”中的“做人與做事”,主要內容是作者回憶兒時和母親旅行時在公交車上發(fā)生的事,從中學到了永久的一課。why指“語篇的深層含義,即作者的意圖、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取向是什么”。作者通過描述親身經(jīng)歷,和讀者分享了母親如何在生活點滴中潛移默化地通過以身作則影響教育自己。此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勇敢堅定、堅強獨立的優(yōu)秀品質和互尊互愛、平等待人的人生態(tài)度。how指“語篇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即作者使用了什么樣的文體形式、語篇結構和修辭手法”。本課的課型是閱讀表達課,閱讀材料是一篇記事敘情文。文章圍繞明暗兩條線展開,明線通過生活點滴和旅行經(jīng)歷描繪出母親平凡而又偉大的形象,語言優(yōu)美,使用了明喻、暗喻、矛盾修辭法等;暗線是隨著旅行地的變化展現(xiàn)出不同地域的人對于種族平等與歧視的不同理解和處事方法。
四、高中英語閱讀思維型課堂的教學實踐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預測等高階思維能力,筆者把本課閱讀文本分成兩個部分,重點處理后半部分(文本一)。前半部分(文本二)主要描述作者家庭背景及其母親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后半部分,作者通過一次旅行經(jīng)歷生動地描繪了母親平凡而偉大的形象和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族歧視行為。課堂上筆者先分析解讀文本一,待學生徹底理解領悟后再通過提問引出文本二的內容。
(一)導入話題,開啟學生的思維閥門
筆者首先下發(fā)文本一,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筆者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一輛公交車并提問:
Q1:Where would you like to sit on a bus when going on a spring tour?
Q2:Why do you like to sit there?
Q3:Where did the kids like to sit on a bus and why?
筆者問完Q1,學生的注意力瞬間集中到黑板上,各種答案涌現(xiàn)出來,有坐前排、后排、靠窗、靠門和與好朋友一起坐等。筆者再拋出Q2,學生給出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看沿途風景、防止暈車、能以最快速度下車、出于安全考慮等。圖像使學生代入感極強,一下子熟悉了文本中的場景,打開了思維閥門。接著筆者讓學生快速閱讀第一和第二段,回答Q3。連環(huán)提問很自然地由圖像過渡到文本,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