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立
【摘? ? 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三大內涵在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從教學目標貼近生活到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以及教學過程的實踐性等方面可以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展現(xiàn)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歷史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歷史教學
關于生活教育,陶行知認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是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民族解放、大眾解放、人類解放之武器,這種教育觀是把教育從游戲場陳列室解放出來輸送到戰(zhàn)場上去……”他指出生活教育有六大特質,即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歷史聯(lián)系的。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整合還是教學方式的運用,都應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個基本內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一、貼近生活的教學目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是此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即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樣的教育:過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是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的教育;過社會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會革命的教育。從此類推,我們可以說,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必須要貼合生活,才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生活賦予教育的意義。以《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例,課題原本貼近社會生活,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史料以達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如在知識與能力方面,要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生活發(fā)生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狀況,知道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了解我國交通、通信事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分析交通、通信的發(fā)展對我國人民生活的影響,提高分析歷史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搜集與人們生活變化有關的材料,進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通過講述人們衣、食、住、行、用方面的變化,尤其是我國交通、通信的不斷發(fā)展,加強對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以培養(yǎng)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理解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念。通過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論是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形成、過程與方法的掌握,還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樹立,都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充分展示了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運用。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認它,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范圍擴大為整個社會,整個社會就是教育的場所,也是教育的材料內容。教育場所不僅僅在學校,社會公共場所、家庭等也是教育的場所。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知識,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學內容除卻課本上的知識點外,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將這些知識點和生活相結合,使教學內容生活化。
以《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例,講述衣、食、住、行的變化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講述,更加需要的是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生活。因此,將授課之前,可以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以衣、食、住、行的變化為主題,找找家中的老照片和現(xiàn)在的照片。通過不同時代照片的對比,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變化。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故事,講述他們童年生活,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形成對比。從自己的生活入手,不僅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史料運用在課堂中,感受到了社會生活的變化,而且讓學生認識到家庭中也有很多學習的素材,教育的場所不僅僅只有學校,家庭中的教育更加潛移默化。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滲透其中,向學生講明白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在家庭和學校的通力配合下,學生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歷史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課本的文字,更加是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在反思中前行。
三、教學過程的實踐性
歷史教學并不是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更不是教師的一言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完成的對歷史的回顧與對當今生活的思考。教、學、做三者合一,統(tǒng)一在實踐上。在歷史的教學中,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配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通過學生的實踐過程獲取信息,從而使學生獲取知識和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
以《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例,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活動進行。學生可以從家中的老照片、祖父輩的口述歷史、網(wǎng)絡圖片的搜集等方式完成歷史小報的任務。此任務可以使學生充分活動起來,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變遷的表現(xiàn)。在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將之前的分類成果由學生自己展示,向同學講述屬于自己的故事。學生通過講述的過程,不僅僅將自己實踐的成果進行展示,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再次傳授給同學,更是在做和學之間相互轉換。與此同時,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有參與感和充分的自我展示,增進學習氛圍的同時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能力。
當今的教育更加注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授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自主性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則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距今時代久遠的知識的學習,更加需要學生從生活中汲取信息,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 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李雙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D].聊城大學,2017.